松溪河賦
悠悠碧水兮,泛舟百里松溪。
繞繞祥嵐兮,覓跡千年古桑。
松溪河兮,地處粵域,毗連閩鄉。納南嶺之靈氣,北曜贛湘;汲六河之膏澤,東匯太洋。三省相擁,項山為梁。粵之古門戶,商賈馳千鄉;車馬古驛道,物暢達三江。烽火紅軍路,閃閃土刀槍。今成形勝地,天下共神注。
錦繡松溪兮,如詩畫廊。山藏翡翠,水涌琳琅。地承雨露,天捧霞光。松溪九曲,碧水茫茫,兩岸對峙,恣意昂揚。吟風弄月,寵辱皆忘。嬌媚治妍,祥雲霞光。喜看嶺上觀音,福壽同襄。潭邊飛蝶,玉樹生香。鳥語清婉,花韻悠長。烏龜探貝,善目微張。雙魚戲水,恰勝鴛鴦。神鱷下山,遊客張煌。龍爪如艋,形似虎躍龍驤。鴨嘴灘流,共賞游魚徜徉。千峰擁翠,兩岸遍生黃羊。百里畫屏,紅豆牽我衷腸。貴妃出浴,騷客共舉飛觴。松溪煙雨,豈不令我痴狂。
古韻松溪兮,史跡皇皇。考千年之史,客族南遷,基開業創。程賢教化,客畲艱苦共當。悲宋末之難,文山守節,保家衛疆。天意無情,百姓世代難忘。滿清中葉,紅毛餘威,兵敗吳六奇,數十萬清兵葬腹魚倉。民國時期,朱毛奇智,西進紅四軍,百年歷史書寫蒼黃。真是:
千年商賈如魚卿,百里桃源是梓桑。
古韻清流常作客,染毫翰墨滿詩囊。
神奇松溪兮,賡鑄華章。聚物華之精靈,映日月之光芒。攬天下之遊客,醉騷侶之瓊漿。有子曰:“每逢節假,遊客如雲,被褐振裾,垂髫束狀,側肩躡踵,連袖掎裳。黃塵為之四合兮,潛翳陽光,碧水為之蕩漾兮,如飛舟槳。”吾曰:“松溪秀麗兮,堪比桂林,有識之士,正描盛妝;松溪嫵媚兮,山似童男,水如處子,詩創輝煌。”
——壬辰夏、韓世任撰文
松溪古橋
該橋長59.2米、寬4.9米、高12米,兩孔跨江,由邑紳模子興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橋兩邊豎有高為1.36米的花崗岩石柱各20根,柱頂呈葫蘆狀,柱之間相距2米,橋欄用高為0.96米的整塊花崗岩石板鑲嵌而成,是古時平遠縣城(仁居)經差乾往湍溪達福建的唯一通道。
相傳松溪橋竣工後,士紳及鄉民們舉行剪彩通行典禮,兩岸人頭攢動,專等良辰待有身份之人先行通過,此時從湍溪方向匆匆趕來一小孩急著要過橋,大人們要他等剪彩後才能通過,小孩則理直氣壯地說你們建橋不就是讓人過嗎?執意要過。人們無奈,即問小孩要去哪裡,小孩說要去“九過”(福建毗鄰廣東的一個小村莊)。主持人覺得小孩要去“九過”(諧音“久過”),是個好兆頭,即舉行典禮讓小孩先通過。
如今,松溪橋面兩側石柱上的葫蘆頂已全部斷毀,是清朝同治年間太平天國官兵經過此橋所為,他們用大刀把橋柱葫蘆頂劈斷,以此來示軍威和表達振興天國之志。
松溪古驛道
平遠縣差乾鎮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與福建省下壩僅一牆之隔。歷史上由於“水運”發達而成為閩粵贛邊交通樞紐,松溪古驛道便是這樣應運而生。
石砌的古驛道長約6公里,寬5尺,鵝卵石砌面,依彎就曲。據《武平縣誌》記載:松溪古道始於西晉末年,是中原人向南遷到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潮汕等地的必經之路,距今1600多年。上通平遠縣城、江西尋烏、贛州等地,橫接福建武平、上杭,下至蕉嶺、潮州、汕頭,可謂“一線牽三省”。
福建下壩河水域寬。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松溪古道成為“粵鹽贛米閩茶”的重要棧道,食鹽、糧食和茶葉等商品在這裡中轉。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也這樣記載:“石城、瑞金的米到門嶺,大部分經羅塘、下壩,大部分是肩挑。門嶺去下壩,腳夫們一擔貨去,一擔貨回。”當時,挑工隊伍通常四五百人,多時達千人,如蟻牽線,絡繹不絕。而來往於下壩河的木船,最多時每天竟有600多條,建在村中的鹽館每天庫存量多達60萬包約80萬斤。在連線古道的百年古橋松溪橋碑記中,還發現了關於江西於都鹽阜、興國鹽阜等商會的捐款記載,足可見繁盛一時“鹽上米下”經濟。
相思紅豆林
松溪河擁有南國最大面積的野生相思紅豆林。隨處可見的百年紅豆樹枝頭掛著一串串成熟的紅豆莢。豆莢成熟灑落草地,仿佛在林間鋪上了一層紅綠相間的地毯。
大清河水系的河流
大清河水系位於海河流域的中部,西起太行山區,東至渤海灣,北界永定河,南臨子牙河。流域面積43060k㎡(其中山區占43%,平原占57%),流經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四省(市)。上游分為南、北兩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