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雲岩

東雲岩

東雲岩是臨溪道教的古建築,坐落於東臨溪鎮臨溪中村頭最高山嶽,故稱東雲岩殿宇。因其道教不亞於齊雲山,故改為東雲岩廟,該廟建於明朝。

具體

元末朱元璋部下將領程氏三公率兵南進,對控制南鄰浙地陳友謀殘餘勢力,發現東雲岩山嶽雄偉險要,山上諸峰豁達,且有東西兩條棧道,進可攻,退可守。俯視山下良田阡陌,溪水橫流如帶,乃是兵家必爭之地,便安營紮寨下來。
公元一三六八年,元朝亡,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定國號洪武,程氏三公生有十餘子,成了家室,遂安居於臨溪,故程氏三公為臨溪程氏始祖。因程氏三公在元末朱元璋戎馬生涯十餘年,殺生其重,乃有座地成佛,超度生靈之念。遂將原紮營處改修東雲岩道教廟,捐巨資,招攬各方名匠,歷經十餘載伐木動工,開山鑿石,畫梁雕棟,磨牙高琢而成,三公歿,由其子孫將忠壯公、屯公、紀公神位和唐朝少台御史,吳少維公神位各一座立東雲岩內,忠壯公神位立於村頭九相公廟內(即世忠廟)。
該廟建築莊嚴肅穆,規模宏偉,正殿屋脊中心顯有葫蘆錫箔,殿屋四角翹起,安有銅鈴,每遇風疾搖動其聲悅耳。正殿塑有上帝菩薩,左右分立風司、雨司,四大金剛,兩旁壁座設有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有禿頭的,有長眉的,有盤膝的,有手執拐杖的,有笑容可恭的,有老態龍鐘的……。其工藝精湛無比。後殿有城隍菩薩及雷公電母,城隍菩薩是紅臉紅頭,一手提著毛筆桿,一手捧著生死簿,左右是判官與小鬼,頸項上掛著一串錫箔,象是傳說中的陰曹地府,人們看了心裡不由生畏,相信迷信的人,感悟到人到世上不能做虧心事,不由良心上在自責。廟內還有廂房,禪房和齋房。廂房是附設的小廟堂,立有觀世音菩薩和催生娘娘寶座,禪房是道士經書和臥宿之處,齋房為道士與香客餐室。
該廟前有塘眼,每年荷月清香四溢。門道築有白圍牆,門口左右有青石鼓,大門系朱紅漆塗抹。推開柵門進去,便是白條石砌道,直抵正殿廊下。院內是東西兩口魚池,一池養青魚,一池養紅鯉魚,供人觀賞。廟對門有山峰對峙,稱“香爐峰”,山峰對面有奇松怪石,如九尾尖,馬尾松,金不鎬等。廟後依山,修竹萬竿,古樹參天,是百鳥栖息之處。緊靠廟東的廂房一側有一小門,是通廟園花圃,園內不僅是道士們的生活菜地,又是道士在園內活動的場所,院內有桂花、山茶花、紫槐等樹木,靠廟牆的牆跟下即有玫瑰花、月季花、美人蕉等十多種花卉,花園的後面還有天竹、柏枝、羅漢松種植著,人們看了都認為這是一個較理想的養身之所。
明清時代廟內有道士十至二十餘人,每年陰曆三月三日上已節,有四面八方趕來進香的香客約有四五千人,把整個山上山下弄得沸騰,香霧迷漫了上空,加上做生意賣吃食的,真是熱鬧非凡,不過道士們這天的收入幾乎解決了他們全年的生活費用。
民間傳說上帝菩薩每天都要來東雲岩兩次,人稱“日在武當、夜在齊雲,一時三刻東雲岩”。
山下建有一天門亭廟,廟內塑有靈棺神座,睜目圓珠,手持銅鐧,並在座頂上懸有“一鞭望一人”的匾額,兩邊有對子,“三眼能秀天下事、一鞭望醒世間人”。香客至此,懾於神威之下,早已肅然起敬,從一天門上去,即是數百級石階直通嶺頂,嶺中是一路亭以供香客憩息之用,亭旁還有一小池清清泉水,味甘淳香,來往行人可以解渴。
由於歷史的變遷,該廟幾經兵災禍劫,幾度重修,民國初年,後人再度重修,並在正殿兩柱增添柱聯,柱聯是當時秀才姚國卿撰寫。
東雲岩,古是屯兵場,佛光普渡尚留仙境
上已節,斯時傳遐邇,進香男女不亞齊雲

毀壞

一九八五年五風三客時,該廟被毀,目前已額垣斷壁也不存了,歷經六百餘年的東雲岩古廟已是付諸東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