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東西伯利亞—太平洋運輸管道(英文:The Eastern Siberia–Pacific Ocean oil pipeline,簡稱ESPO pipeline;俄文:Нефтепровод "Восточная Сибирь - Тихий океан" ,簡稱:ВСТО),是旨在將俄羅斯原油出口到亞太市場的管道系統。該管道是由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Transneft)建造和經營。該管道西起泰舍特,東至俄羅斯太平洋沿岸的科濟米諾灣,全長4000多公里。其中,一期工程全長2694公里,連線泰舍特與阿穆爾州的斯科沃羅季諾,設計年輸油能力為3000萬噸。建設進程
草案初擬2004年6月,隨著俄石油運輸公司撥款2.45億美元,由全俄石油開採研究所承擔經濟技術論證的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輸油管道系統建設草案即浮出水面。
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輸油管線建設草案規定,擬建的這條輸油管線起點為東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州泰舍特市(它是西伯利亞大鐵路和貝阿鐵路幹線的樞紐),終點是遠東地區納霍德卡港附近的別列沃茲納亞灣。管線全長4130公里,其中34%的管線經過與中國黑龍江省一江之隔的阿穆爾州的有關區,其餘部分經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卡扎欽斯科耶村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首府哈巴羅夫斯克市,最後經濱海邊疆區到達終端。
該項目於2004年12月31日開工,5年時間完工。投資額為:3600億盧布用於管道系統,另600億盧布用於柯則米諾港口建設。
2006年4月28日在伊爾庫茨克州泰舍特市進行了第一道焊口的焊接。2007年5月在布拉茨克市附近成功完成最大河流障礙安卡拉河的穿越。2009年3月中旬在雅庫茨克舉行了2500公里焊接完工慶典。
在一期階段,西伯利亞的石油在斯科沃羅基諾到海邊港口這段將通過火車運輸,然後通過油輪出口到亞太國家。當管道全部完工後,西伯利亞的石油就可通過該管道到達太平洋。2011年該管道的支線“斯科沃羅基諾-漠河”建設完工以及和中國境內管道對接後,開始向中國輸油。
東西伯利亞—太平洋運輸管道一期包括2694公里長的“泰舍特-斯科沃羅基諾”油管道,年輸量3000萬噸,7個輸油泵站,1個石油運輸專用港口“柯澤米諾”港,年輸量為1500萬噸石油。
東西伯利亞—太平洋運輸管道二期包括2100公里長的“斯科沃羅基諾-柯則米諾港”管道,8個輸油泵站、以及對港口進行擴建。
每年將有500艘10萬噸級超大油輪駛來港口。在納霍特卡附近將建一個2000萬噸年加工能力的石化工廠和一個發電站。
自2010年下半年起將開始建造5個輸油泵站,並對該管道現有的2個泵站進行擴建。新的泵站都建在雅庫茨克地區,這是因為該管道在雅庫茨克地區有500公里以上是在高山和地勢起伏大的地區,在這些地區輸油的液壓損耗尤其大。
注油及油質
注油該管道的主要原油產地是Vankor、Verkhnecho、Talakan油田。僅Vankor油田每年即可產油1100-1200萬噸。為保證開發東西伯利亞油田的投資吸引力,俄政府對這些油田實施出口零關稅政策,政府正在審議將零出口關稅油田名單到22個。
油質計畫通過該管道出口到亞太地區的東西伯利亞石油質量優於烏拉爾石油,比西西伯利亞石油含硫更少,更輕。因此俄羅斯決定單列出第五類石油,臨時叫做“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
評價
普京指出:“這是當代俄羅斯最大的項目之一,是行業和地區的重大事件。當然不僅僅是俄羅斯,對整個前蘇聯地區來說都是個宏偉的項目。”
該管道使得俄羅斯石油出口實現多元化,並保證向對石油需求不斷增長的亞太地區出口石油。在該項目施工期間和中國建立了良好互利的關係,這條管道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中國為主要客戶的。該管道對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開發也具有很大意義,將促進該地區石油和石油加工工業發展。
俄人認為該項目對俄羅斯意義非凡,因為它打開了俄羅斯通往亞太市場的通道,提供了新的機會。該項目也將促進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經濟發展,創造3000個新的就業崗位。該項目施工期間成立了新的鋼鐵企業,而後者又向鐵礦企業下了大訂單。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一切工作都進展的很順利。
“東方管道”入口網站總編輯、經濟政治通訊社總經理德米特里·奧爾洛夫認為,該管道讓俄羅斯獲得了自由選擇。而能源運輸方的自由選擇——就意味著主權保證和國家能源安全。俄羅斯在歐洲扮演著積極的能源角色,但亞太市場此前還基本沒有參與。而該管道則解決了這一問題。“Advanced Research”分析家米哈伊爾·巴庫列夫認為,石油出口多元化是俄羅斯石油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此外,根據預測,對石油需求增長的將是亞太國家,而非歐洲,因此這個發展方向完全符合邏輯。此外,該管道也本質上刺激了對東西伯利亞油田的開發。
莫斯科銀行分析家傑尼斯·包里索夫認為,該管道投產使得各公司未來增加對該地區地質勘探的投資,而東西伯利亞則找到了石油運輸的渠道。當然目前已勘探開發的油田足以在近年內填滿該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