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莨菪

東莨菪

東莨菪,中藥名。為茄科植物東莨菪 Maxin.的根莖。我國東北有栽培。具有解痙鎮痛,平肝熄風,解毒消癰,斂汗澀腸,收斂止血,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各種疼痛,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自汗,泄瀉,外傷出血,體癬。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麻,性溫,有劇毒。

歸經

歸心、肝、肺經。

功效

解痙鎮痛,平肝熄風,解毒消癰,斂汗澀腸,收斂止血,殺蟲止癢。

主治

各種疼痛,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自汗,泄瀉,外傷出血,體癬。

相關配伍

治疥癬:東莨菪、墨地根、狼毒,等量。煎水洗,三日一次,至愈為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0.3-0.9g,研末,與酒同服。外用:煎水洗。研末調敷或塗擦。

使用注意

東莨菪中毒後,表現為面赤口乾,昏昏如醉,瞳孔散大,應立即搶救,可用草木灰25g,沖水攪拌,澄清,取服上層清液。

採集加工

春、秋採挖,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結節狀。莖高30-60cm,基部有鱗片。葉互生,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花單生於葉腋,有細花梗,下垂;花萼鐘形,萼筒短,先端有5齒;花冠闊鐘形,先端5淺裂,紫褐色;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的基部;子房近2室,花柱線形,柱頭擴大,胚珠極多數。蒴果球形,中部以上環裂。花期5月。

生長環境

我國東北有栽培。生於草原及圈舍周圍、路邊、山麓等處。

性狀鑑別

乾燥根莖呈結節狀,不規則彎曲,長約15cm,徑約3cm余,外表灰褐色而有皺紋;結節上部有凹陷的莖痕,下面有粗而短的鬚根或根痕。斷面顆粒狀,呈粉白色。無臭氣,味苦。

相關論述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痙鎮痛,斂汗澀腸。治各種疼痛,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外傷出血。擦體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