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金剛經雲石塔

金剛經雲石塔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位於資福寺內,為雲石砌築六角七層石塔,高4.15米,底座鑲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石碑。

簡介

金剛經雲石塔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位於資福寺內,為雲石砌築六角七層石塔,高4.15米,底座鑲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石碑。
資福寺始建於南漢大寶五年(962年),南漢禹余宮使邵廷絹(篁村人),以私人住宅建寺,在周圍四至鑿四井為界,設殿造像供奉。宋元符三年(1100年),祖堂禪師在寺內建羅漢閣(即靈源閣),時居宮惠州的蘇東坡特意將佛腦舍利供奉於閣中,並作了《羅漢閣記》。元至正六年(1346年),寺僧圓進募鑄大銅鐘,重6000斤。清光緒二年(1876年)建雲石舍利塔。現此塔仍保存於原地。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東坡閣,邑人鄧蓉鏡為之記。民國22年(1933年)該寺被改為“東莞縣立第一高等國小”。1949年10月,莞城解放,改為“莞城中心國小”,至今依舊。廢弛已久的資福寺,如今遺物所剩已所剩無幾:擁有七百年歷史的“至正大銅鐘”早已被搬到了博物館;而原來資福寺中大雄寶殿的原樓於1958年被搬到城門上,作為城樓;資福寺原址上恐怕就剩下這幢建造於清末的金剛經雲石塔了還有一口已經廢棄的古井(無病井)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