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峪遺址

東海峪遺址

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東海峪村西,黃海之濱。屬大汶口文化末期和龍山文化早期遺址,面積3.9萬平方米,三次發掘,出土文物有蛋殼黑陶杯、陶鼎、石刀等。為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的文化堆積,為山東地區龍山文化分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實物依據。

基本信息

簡介

圖

東海峪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石臼所東南海峪村西北,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8萬平方米,

其東北部高出周圍地平面2.2米,當地稱為“鏊子頂”。1960年被發現,1973年以來曾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僅有的兩件完整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均出土於東海峪遺址,位居1992年中國文物精華展中200件文物珍品之一。該陶器高26.5厘米,囂壁薄處僅有0.2—0.3毫米,每件重量僅22克,造型規整,質地細密,厚薄均勻,色澤光亮漆黑,代表了龍山文化制陶藝術的最高水平。此外,遺址還出土磨製石器等文物。

"東海峪遺址"位於東港區石臼街道東海峪村西北,東距黃海l公里,總面積約為8萬平方米,東北高出周圍地平面2.2米,稱為"鏊子頂",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1960年發現,1973年、1975年,山東省博物館考古專家曾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海峪遺址"文化堆積l至2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出土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細頸袋足鬻、夾砂鼓腹罐等器物都表現出大汶口文化晚期特徵;中層出土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斛形杯、等腰三角形紋鼎足等器物,既是由下層同類器物演變發展而來,又是上層同類器物的祖型,具有從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性質;上層出土的陶鬻、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陶豆、陶杯、陶罐、陶鼎等,都具有典型龍山文化的特徵。

三個文化層不僅在器物發展上相互銜接,在墓葬、房屋建築方面也有承襲關係。發掘的18座墓葬分屬三個文化層位,其形制和葬俗基本相同,都有長方形土坑墓或豎穴石槨墓,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西北,隨葬的器物性質也大致相同。從房屋建築看,房地分布密集,按東北——西南向有規律地排列;房屋都是由方形台牆基、牆外護坡、室內地基、灶址及門道等組成,門向西南;土台為分層夯築,牆基由黃粘土夾自然石塊垛成;屋外有護坡,室內地面由粘土和砂分層夯築。從"東海峪遺址"房屋的建築看,房屋台基的出現、夯築技術的使用,都開啟了中國傳統的夯築台基式土木建築的先河,這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東海峪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從出土的石器看,以磨製石器為主,而且多半是通體磨光,有些石器上有穿孔,有的一孔,有的兩孔,如穿孔的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石錛等典型石器,可以看出,當時在石器上穿孔的技術很發達。出土的骨器主要有匕、刀、梭、鏃等。出土的陶器為最多,黑陶在各種陶器中所占比例大增,為山東龍山文化黑陶的發展開了先河。有代表性的陶器是鬻、鼎、豆、高柄杯等,尤其首次發現完整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時期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極為罕見,極其珍貴。
目前,全國僅有的兩件完整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均出土於"東海峪遺址",它是《1992年中國文物精華展》200件全國文物珍品之一。蛋殼陶是典型龍山文化所特有的一種陶系。
目前,蛋殼陶器僅見鏤孔高柄杯一種,它只存於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出了該地區就沒見到這類器物。由於蛋殼陶在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甚少,到20世紀50年代,學者們對它的了解也還是很不全面,只能根據"其形式的精雅、輕巧、清純之處,也只有宋代最優良的瓷器可以與之媲美"的描述來體會。直至六、七十年代,在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完整的蛋殼陶鏤孔高柄杯,這時蛋殼陶的真正面目才使人們清楚地認識。

說蛋殼陶薄如蛋殼決不是誇大之詞,據實測所得:其中一件高26.5厘米,器璧薄處僅0.2——0.3毫米,整個器形可分三部分:上面是一個敞口、侈沿、深腹杯;中部是高柄杯,把的兩端細,中間圓鼓,如一個倒置的花蕾,透雕中空,表面飾錐刺紋;下面為覆盆狀底座。三部分由一根細細的長管連為一體,整個造型顯得輕巧秀致,現珍藏於山東省博物館。另一件高19.8厘米,整個器形分三部分,上面是一個敞口,喇叭形,侈沿,深腹杯,口徑9.4厘米,器壁最薄處僅0.2——0.3毫米;中部是高柄杯,把呈直筒形,中間圓鼓,中空、雕鏤孔,表面飾細弦紋;下面為覆盆狀底座,底徑4.8厘米,現珍藏於日照市博物館。兩件器物造型規整,質地細密,器壁厚薄均勻,色澤光亮漆黑,即使在今天,制陶的能工巧匠也難仿就,可見當時制陶技術的高超,它代表了龍山文化的制陶藝術最高水平。
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可能是由於蛋殼陶質料與一般陶土不同、以及高難度的製作技藝,以致使它在地域上沒有能走出龍山文化的山東一隅。在山東地區以外的龍山文化遺址中,有些地方亦稱發現蛋殼陶,其實那是一種胎壁厚在2毫米左右的磨光黑陶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蛋殼黑陶。真正的蛋殼陶不僅分布地域有限,存在的時間也不太長,它的極盛時期約在龍山文化中期稍早階段,到晚期,高柄杯的器壁相對變厚。而在晚於龍山文化的任何遺存中,則再也見不到它的蹤跡了,這也是蛋殼陶鏤孔高柄杯格外珍貴的一個原因。
在田野考古發掘中,這種製作精美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很少在一般遺址中發現,往往集中於大中型墓葬之中。這種情形表明,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在當時可能是一種高級"奢侈品",決不是一般氏族成員所能使用的,只能被少數氏族首領或軍事領袖所獨占,用以顯示其尊榮的身份和顯赫的地位。龍山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瓦解的發展階段,這種階段的分化。社會分崩離析的情形,也在這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上反映出來了。
"東海峪遺址"現已征地五十畝,"半坡遺址’’式的東海峪博物館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東海峪必將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史、開發旅遊業、建設新興港城做出貢獻。

墓葬

東海峪遺址東海峪遺址
東海峪遺址下層出土的陶器如黑陶高柄杯、細頸袋足、夾砂鼓腹罐以及鼎、壺、觶等,都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特徵。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860~前2690年。中層器物中,如蛋殼黑陶高柄杯、觶形杯、等腰三角形堆紋鼎足等,既是由下層同類器物演變發展而來,又是上層同類器物的祖型。中層遺存具有從大汶口文化向山東龍山文化過渡的性質,有的意見則把它定為山東龍山文化的早期遺存。上層發現的粗頸實足、粗頸袋足、大寬沿蛋殼黑陶高柄杯、近直腹小平底帶耳杯、豆、罐、斂口盆、鳥首形鼎足等,都具有山東龍山文化的特徵。這裡的3個文化層不僅在器物發展上互相銜接,同時,在墓葬、房屋建築方面也有承襲關係。3層墓葬的形制和葬俗基本相同,都有長方形土坑墓或長方形豎穴石槨墓,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西北,隨葬器物的組合也大致相同。中、上層的房層都以台基上的近方形地面式建築為特點,在夯土台基上平地起建或挖槽起建土牆,牆基多為黃粘土夾石塊垛成,牆外有護坡,室內地面用黃粘土和砂築成。台基護坡和室內地基都是分層夯築的。房屋台基的出現和夯築技術的使用,開中國傳統的夯土台基式土木結構建築的端倪,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要出土文物

1960年被發現,1973年以來曾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僅有的兩件完整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均出土於東海峪遺址,位居1992年中國文物精華展中200件文物珍品之一。該陶器高26.5厘米,囂壁薄處僅有0.2—0.3毫米,每件重量僅22克,造型規整,質地細密,厚薄均勻,色澤光亮漆黑,代表了龍山文化制陶藝術的最高水平。此外,遺址還出土磨製石器等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