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簡介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初創於2004年11月18日,其時正值“世界客屬第19屆客家聯誼會”在江西贛州市開幕,藉此改革開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形勢,為了發揚我們中國古老文明的傳統文化和客家文化,由陳日升、陳桃兩位退休老同志倡議成立了‘客家詩社’,並且出版了《感動贛州市-世客會鑲名詩》。2005年7月15日,“客家詩社”會議在東江源的尋烏縣城新橋酒樓順利召開,尋烏縣委、縣政府、縣委組織部、宣傳部、縣文聯都非常關心這次會議的召開。尋烏縣宣傳部、文聯主席劉志,尋烏縣人大副主任李隆盛,原尋烏縣副縣長、保護東江源領導小組負責人陳丙炎,原尋烏縣文化館館長林平,尋烏詩詞協會會長廖龍森,副會長陳日升、鍾超中、趙慶、陳桃等,共同研討了本次歌頌“東江源”的會議綱領,最終把原來的“客家詩社”重新命名為“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隸屬縣委領導,李隆盛、陳丙炎為該協會顧問。新成立的“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就是東江母親的“家”。隨後原尋烏縣委組織部部長李隆盛,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鍾超中等編輯了《東江源客家詩歌書畫集》,原贛州地區外貿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錦洲(原尋烏縣委書記),中國支援茅利塔尼亞共和國農業專家組組長、中共贛州地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副主任凌少斌(原尋烏縣縣長)分別為該《集》題詞,現任尋烏縣縣長繆蘭英親自為該《集》作序,最後在中國美術學會終生常務副主席、珠江文藝出版社深圳辦事處總負責人、主編鍾世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東江源客家詩歌書畫集》在珠江文藝出版社順利出版了。2011年中秋節,由劉棟梃倡議發起,在贛南劍溪佛禪旅遊風景聖地的萬安書院成立了第一個創作採風點;由鍾超中會長主持組建了第一個分會-‘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劍溪分會’,任命劉壽松為分會會長。之後劉棟梃創作出版了《劉泮林革命史詩》一書作獻禮。接著李隆盛與鍾超中又主編出版了《鄺任農將軍》革命紀念贊詩精裝版一書,並且榮獲2011年中華詩詞年會的中華詩詞傳媒大獎--金爵獎。2012年4月22日,鍾超中會長和劉棟梃等六人參加了全國在江西南昌舉行的“第二屆中華詩人踏春採風(廬山、滕王閣)交流筆會”,得到了中央紀委主任晨崧(中華詩詞學會創始人之一)老師的親切接見,並得到了我們江西省人大主任王彪(江西省詩詞學會會長)、江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鬍迎建兩位老師的熱心指導。鍾超中會長在本次全國“中華詩人(江西)廬山採風筆會”上再次奪得全國性詩詞大獎;鍾超中和劉棟梃兩位會長的作品分別收入《中華詩詞優秀作品集》、《當代文人》等權威典籍、雜誌。。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六人在廬山召開了“2012年未來發展規劃會議”,劉棟梃提出協會會員要年輕化,協會要與廣東東江兩端、兩岸的安遠、梅州、龍川、河源、惠州、東莞,以及引用東江水的深圳和香港等地的各地文化藝術團體聯合起來,共同收集、創作讚美東江源,讚美東江,讚美客家人民的詩歌作品;以及歌頌革命事跡,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改革開放的偉大詩篇;並且通過種種交流活動,促進東江流域各地客家人民的詩歌文化藝術交流,將全心以赴地為祖國留下寶貴、豐富的客家詩歌文化遺產。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成果
2008年12月,李隆盛、鍾超中主編出版了《東江源客家詩歌書畫集》;2011年中秋節,劉棟梃創作出版了《劉泮林革命史詩》;為全面展示我國當代中華詩詞創作成果、推動詩詞的繁榮和進步,中華當代文學學會、詩詞世界雜誌社、中華詩詞年會組委會在北京舉辦了2011中華詩詞年會,由尋烏原縣委組織部長李隆盛、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會長鍾超中等主編出版的《鄺任農將軍》革命紀念贊詩一書榮獲中華詩詞傳媒大獎金爵獎,這是該協會詩詞作品獲得的又一國家級殊榮。2012年4月23日,鍾超中會長在“全國中華詩人廬山採風筆會”上為我會再次奪得全國性的詩詞大獎;鍾超中和劉棟梃兩位會長的作品分別收入《中華詩詞優秀作品集》、《當代文人》等權威典籍、雜誌。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理事組織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首屆理事組織(創始)
榮譽會長:劉錦洲、 凌少斌、
名譽會長:李隆盛、 劉世群、 陳炳炎、 廖龍森、
會 長:陳 桃
副 會 長:陳日升、 溫雄飛、 鍾超中(兼秘書長)
理 事:李隆盛、 劉世群、 陳炳炎、 林 平、 溫雄飛、 廖龍森 、 陳日升、
汪偉華、 曾仁傑、 陳 桃、 鍾超中、 潘 琦、 趙 慶、 劉壽松、 劉棟梃
(後鍾超中接任會長,由劉棟梃急接鍾超中的副會長兼秘書長,任命劉壽松為分會會長。)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第三屆新組理事成員名單
榮譽會長:劉錦洲、 凌少斌、 陳桃、
名譽會長:李隆盛、 陳炳炎、 劉世群、
溫雄飛、 廖龍森、 鍾超中、
顧 問:林 平、 汪偉華、 鍾世啟、 潘 琦、
會 長: 劉棟梃
副會長: 曾錦春、 趙 慶、 劉壽松、
優秀會員:劉承順、 劉志東、 劉雲祥、
張裕褆、 劉松賓、 劉桂林、
彭雪英、 鍾文豪、 楊文玉、
李美穎、 凌 楨、 盧鵬洲、
王 建、 劉奇培、 鄺著盛、
凌天明、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
2012年7月15日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創辦宗旨與意義
滾滾東江,養育了粵東兩岸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們,她從贛南尋烏的椏髻缽山與安遠的三百山兩大源頭合匯而成,直至東莞的虎門出海。流域包括有梅州、龍川、河源、惠州、東莞,乃至引用東江水的深圳和香港。所經之處無不是我們客家人的聚居地。茫茫東江,她是養育我們粵東客家鄉親的母親;她是我們客家人的根源和血緣。我們客家人都是依偎在她溫暖的懷裡漸漸長大的,而今,我們有多少詩要寫給她,有多少歌要讚美她,有多少深情厚意要表達給她。啊!客家父老們,拿起我們的筆盡情地揮寫吧!放開我們的歌喉盡情地歌唱吧!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屹立在了世界強國之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崛起了!中華兒女富裕了。所謂飲水思源,這些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深圳、東莞,以及惠州、河源、龍川、梅州的人們背起行囊,踏上了尋源之旅,爬山涉水,來到贛南尋烏、安遠,尋找著東江的兩大源頭。終於,讓這些東江的兒女們找到了東江之源。在那一刻,這些東江兒女們蹲在源頭裡哭了,就象久別的孩子回到了母親身邊;這些兒女們又笑了,就如投入母親懷抱,擁有母愛的百般呵護,心裡有多么的幸福。-----母親!我們終於回來了!2004年11月18日,其時正值“世界客屬第19屆客家聯誼會”在江西贛州市開幕,藉此改革開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形勢,為了發揚我們中國古老文明的傳統文化和客家文化,由陳日升、陳桃兩位退休老同志倡議成立了‘客家詩社’,並且出版了《感動贛州市-世客會鑲名詩》。2005年7月15日,“客家詩社”會議在東江源的尋烏縣城新橋酒樓順利召開,尋烏縣委、縣政府、縣組織部、宣傳部、縣文聯都非常關心這次會議的召開。尋烏縣宣傳部、文聯主席劉志,尋烏縣人大副主任李隆盛,原尋烏縣副縣長、保護東江源領導小組負責人陳丙炎,原尋烏縣文化館館長林平,尋烏詩詞協會會長廖龍森,副會長陳日升、鍾超中、趙慶、陳桃等,共同研討了本次歌頌“東江源”的會議綱領,最終把原來的“客家詩社”重新命名為“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隸屬縣委領導,李隆盛、陳丙炎為該協會顧問。新成立的“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就是東江母親的“家”。隨後原尋烏縣委組織部部長李隆盛,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鍾超中等編輯了《東江源客家詩歌書畫集》,原贛州地區外貿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錦洲(原尋烏縣委書記),中國支援茅利塔尼亞共和國農業專家組組長、中共贛州地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副主任凌少斌(原尋烏縣縣長)分別為該《集》題詞,現任尋烏縣縣長繆蘭英親自為該《集》作序,最後在中國美術學會終生常務副主席、珠江文藝出版社深圳辦事處總負責人、主編鐘世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東江源客家詩歌書畫集》在珠江文藝出版社順利出版了。滔滔東江,同時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英雄兒女,如彭湃、葉劍英、古柏、劉維鍔、羅屏漢、張瑾瑜、劉光夏、杜慕南、鄺任農、趙發生、劉泮林、潘秉星等等,一大批難以計數的革命英雄。他們為了推翻封建統治,為了建立民主自由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流血負傷,甚至獻出了人生最寶貴的生命。這些客家革命驕子,同樣也非常值得我們東江兩岸人民去歌頌和讚揚。2011年,我們"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的李隆盛顧問和該協會會長鍾超中等編輯了《鄺任農將軍》一書,並獲得了2011年度中華詩詞年會的金爵獎;2011年中秋節,由劉棟梃倡議發起,在贛南劍溪佛禪旅遊風景聖地的萬安書院成立了第一個創作採風點;由鍾超中會長組建了第一個分會-‘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劍溪分會’,任命劉壽松為分會會長。之後劉棟梃創作出版了《記劉泮林大校革命史詩》、《羅屏漢、張瑾瑜夫婦革命贊詩》、《潘秉星革命事跡詩記》等革命詩篇,不斷地充實、豐富著我們客家革命詩歌的寶庫。2012年4月22日,鍾超中會長和劉棟梃等六人參加了全國在江西南昌舉行的“第二屆中華詩人第二屆中華詩人踏春採風(廬山)交流筆會,得到了中央紀委主任晨松(中華詩詞學會創始人之一)老師的親切接見,並得到了我們江西省人大主任王彪(江西省詩詞學會會長)、江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鬍迎建兩位老師的熱心指導。鍾超中會長在本次全國“中華詩人(江西)採風筆會”上再次奪得全國性詩詞大獎;鍾超中和劉棟梃兩位會長的作品分別收入《中華詩詞優秀作品集》、《當代文人》等權威典籍、雜誌。。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六人在廬山召開了“2012年未來發展規劃會議”,劉棟梃提出協會會員要年輕化,協會要與廣東東江兩端、兩岸的安遠、梅州、龍川、河源、惠州、東莞,以及引用東江水的深圳和香港等地的各地文化藝術團體聯合起來,共同收集、創作讚美東江源,讚美東江,讚美客家人民的詩歌作品;以及歌頌革命事跡,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改革開放的偉大詩篇;並且通過種種交流活動,促進東江流域各地客家人民的詩歌文化藝術交流,將全心以赴地為祖國留下寶貴、豐富的客家詩歌文化遺產。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將會不斷與廣東東江兩端、兩岸的安遠、梅州、龍川、河源、惠州、東莞,以及引用東江水的深圳和香港等地的各地文化藝術團體聯合起來,共同收集、創作讚美東江源,讚美東江,讚美客家人民的詩歌作品;以及歌頌革命事跡,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改革開放的偉大詩篇;並且通過種種交流活動,促進東江流域各地客家人民的詩歌文化藝術交流,將全心以赴地為祖國留下寶貴、豐富的客家詩歌文化遺產。這就是我們"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的創辦宗旨與主題意義。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發展沿革
為宣傳尋烏,宣傳東江源,繼承客家傳統,弘揚客家藝術文化。值此改革開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大好形勢而發起組織了“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
一、二OO四年十一月十八日,世界客屬第十九屆客家聯誼會在贛州市隆重開幕,會期三天。聚集了海內外22個國家,25個客屬社團,三千多個客家鄉親代表。受此會議精神鼓舞感動,我們寫作了《感動贛州市世客會的嵌名詩》一書。有陳日升、陳桃兩個退休老同志,倡議成立了客家詩社事宜。
二、二OO五年七月十五日,在尋烏縣城新橋酒樓召開了籌備工作會議,有關領導同志很關心,很支持。如縣人大副主任李隆盛同志,原尋烏縣副縣長、保護東江源領導小組的負責人陳丙炎同志,宣傳部、文聯主席劉志同志,尋烏縣原文化館館長林平同志,尋烏縣詩詞協會會長廖龍森同志、副會長陳日升同志以及鍾超中、趙慶、陳桃等同志都出席了這次會議,李隆盛、陳丙炎兩位領導同志任這個協會的顧問。
三、二OO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由尋烏縣政協主席古西華同志主持、尋烏縣客家聯誼會召開成立大會。本協會有林平、陳桃、鍾超中等同志出席。我會的林平、陳桃兩同志被選為尋烏縣客家聯誼會理事。本協會向客家聯誼會獻了賀辭及《尋烏縣客家山歌》160本,此書發給了每位到會代表。已傳揚到台灣、馬來西亞和贛、粵、閩各地。此書得到了贛州市副市長鄧揚輝同志的讚揚。鍾超中同志專為此次大會獻上一份《中國100個大姓圖騰》表,每個代表壹份。這也是一份特殊的姓氏文化資料。
四、二OO五年二月二十七日,我會陳桃等同志被邀請參加了“南橋詩社”成立大會,並敬獻賀辭。
五、二OO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本協會為回響尋烏詩詞協會發起的“傳統詩詞進校園”的活動,由陳桃同志到留車中學與該校語文教研組、全體語文教師和鄺光宏副校長等聚會,作了《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共創美好未來》的發言,印發了二百多份校園詩歌材料。就如何繼承傳統,提高學生語文寫作能力問題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六、二OO六年四月二十日,尋烏縣詩詞學會,在南橋鎮青龍巖風景區舉辦了一年一度的“穀雨詩會”。本協會顧問李隆盛同志、文聯主席劉志同志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本協會參加會議的還有陳日升、陳桃、鍾超中等同志各自交了詩歌、書法作品。
七、二OO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應江西詩詞協會邀請,我縣有三個同志參加(陳日升、曾道仁、陳桃)。其中本協會的陳日升、陳桃兩同志應邀出席了江西省在餘干縣召開的“穀雨詩會”暨穀雨詩會五十周年紀念大會。
八、鍾超中、陳桃兩個同志合作,寫了一本《嵌名詩——鍾姓名人100首》。此書影響很大,分發全國各地,特別在鍾氏家族內得到好評,紛紛有全國各地來電、來信讚揚。
九、陳日升同志有許多作品,在全國和省、市各級報刊中發表。如《當代百家絕句佳作選》,其詩集《竹影書齋》詩詞選評200本贈給南橋中學師生,深得好評,已在尋烏電視台播放。
十、為確立、界定東江源在尋烏的地理位置,廖龍森先生和陳日升先生承尋烏縣委、縣政府之意,分別對東江源頭進行考察,並題詩。
十一、陳桃同志其蒐集的客家山歌、弘揚客家文化的事跡,已在2007年5月底、6月初分別在尋烏電視台、贛州電視1台播放。
十二、為紀念“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成立三周年,許多老革命幹部、民眾寫了許多佳作。如:贛南、尋烏果業創始人,尋烏縣老縣委書記、縣長劉綿州同志、原縣長凌少斌同志、原縣統戰部長溫雄飛同志以及現任尋烏縣長繆蘭英等同志都非常關心尋烏這一“土特產”,題詩、題詞、作畫、作詩。現將這些作品集結成冊出版。
十三、東江源詩歌協會的同志積極回響尋烏縣委、縣政府的號召,遵照尋烏詩社的業務指導,寫了許多歌頌共產黨和新農村建設的詩歌、文章。如曾仁傑、王載入、陳桃、陳日升等同志寫了《新時代道德經》(宣傳八榮八恥)、《思凡》《尋烏新面貌》等作品,並獲獎勵。
十四、由於本協會根在民眾、面向各方百姓,蘊含人文精神,歌詞大眾化,通俗易懂,所以多方樂意接受。如《尋烏地名歌》、《客家虔誠善字歌》,已被尋烏縣佛教協會,單獨出資印發了60份,分發到廣東、福建等寺院。東江源詩歌協會首塊採風金牌授萬安書院
十五、2011年中秋節,由劉棟梃倡議發起,在贛南劍溪佛禪旅遊風景聖地的萬安書院成立了第一個創作採風點;由鍾超中會長主持組建了第一個分會-‘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劍溪分會’,任命劉壽松為分會會長。之後劉棟梃創作出版了《劉泮林革命史詩》一書作獻禮。接著李隆盛與鍾超中又主編出版了《鄺任農將軍》革命紀念贊詩精裝版一書,並且榮獲2011年中華詩詞年會的中華詩詞傳媒大獎--金爵獎。
十六、2012年4月22日,鍾超中會長和劉棟梃等六人參加了全國在江西南昌舉行的“第二屆中華詩人踏春採風(廬山、滕王閣)交流筆會”,得到了中央紀委主任晨松(中華詩詞學會創始人之一)老師的親切接見,並得到了我們江西省人大主任王彪(江西省詩詞學會會長)、江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鬍迎建兩位老師的熱心指導。鍾超中會長在本次全國“中華詩人(江西)採風筆會”上再次奪得全國性詩詞大獎,鍾超中和劉棟梃兩位會長的作品分別收入《中華詩詞優秀作品集》、《當代文人》等權威典籍、雜誌。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六人在廬山召開了“2012年未來發展規劃會議”,劉棟梃提出協會會員要年輕化,協會要與廣東東江兩端、兩岸的安遠、梅州、龍川、河源、惠州、東莞,以及引用東江水的深圳和香港等地的各地文化藝術團體聯合起來,共同收集、創作讚美東江源,讚美東江,讚美客家人民的詩歌作品;以及歌頌革命事跡,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改革開放的偉大詩篇;並且通過種種交流活動,促進東江流域各地客家人民的詩歌文化藝術交流,將全心以赴地為祖國留下寶貴、豐富的客家詩歌文化遺產。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古今詩詞
《江西省贛南尋烏歷代古今詩詞選集》
(第一輯)
------------------------------------------------------------------------------------------------------------------
協助單位:
江西尋烏縣委組織部
江西尋烏縣委宣傳部
江西省尋烏縣委文聯
編輯機構: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
贛州市劍溪萬安書院
封面題字:趙永金(深圳書法院院長.深圳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
出版發行:中國藝術出版社.珠江文藝出版社
書號提供:鍾世啟(中國美術學會常務主席.珠江文藝出版社深圳辦事處負責人)
高級顧問:劉錦洲、凌少斌
名譽顧問:李隆盛、劉世群、鍾世啟、陳炳炎、廖龍森、
名譽主編:李隆盛、劉世群、陳炳炎、林 平、溫雄飛、廖龍森、陳日升、汪偉華、曾仁傑、陳 桃、潘 琦、鍾超中、趙 慶
主編:劉 志(江西省尋烏縣委宣傳部.文聯主席)
執行主編:劉棟梃(贛州市劍溪萬安書院管理員、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會長)
......................................................................................................................................
萬安春雨
瞭然,明朝,尋烏劍溪鄉(十四堡)萬安石大和尚,萬安禪院開山鼻祖,他一生主張著名禪師萬松行秀及其瞭然祖師
弟子李純甫“儒釋融合”的禪法,兼修禪宗的淨土和馬祖道一的農禪,著有《蟬語》詩詞感賦數冊,“文革”時當封建產物被燒毀,今僅留此一首。
禪院無塵沐甘雨,
白雲有色著彩虹。
一春嫩葉染江山,
百萬松針渥長空。
登鎮山樓舊址
吳之章,清末縣學博士,贛州“貞堂九子”之一,《贛州府志》編修者,著有《泛梗集》四卷,字松若,號槎叟,尋烏篁鄉堡(晨光鄉)香山村人。
雉堞延西城,城端俯莽蒼。
連甍粲可數,環山若指掌。
石溪繞趾流,復此潺孱響。
超忽散遙情,蕭踈澹高賞。
岸幘曠懷舒,端令天字敞。
眼低收高明,忽道郁滯想。
緬昔鎮山樓,欄檻猶惚彷。
俯仰已陳跡,懷來彌感往。
首春郊步
邱上峰,清,雍正,字眉三,號路村,文峰鄉圖合村人,甲辰科進士。著有《路村詩》二十餘卷,文集十冊。
暄景散郊原,暖暖畫初永。
春風解怡人,佳意晨粧靚。
峰高但露尖,澗曲不遵徑。
緬然塵外蹤,藹爾空中影。
痴鳥學弄舌,衰草擬脫穎。
蒼葉冬春林,閒雲前石嶺。
遨頭逐逸人,放眼收新景。
蹤跡侶漁樵,朅老絕造清。
淡泊存道心,修然萬慮屏。
澄心泉
清,邱英
泉辟知何代,於今始賜名。
從旁一線出,徹底四時清。
珍重休投轄,叮嚀莫濯纓
留余時靜對,恬好與心盟。
項山
清,藍壁輝
去天才咫尺,萬古色蒼然。
山缺填晴靄,峰寒著暮煙。
鄉音前後異,地勢粵閩連。
絕頂它時到,昂頭藐大千。
春色先從草際歸
劉德熙,字穆士,清,道光十三年補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七品正堂官,奉命留朝整理補抄《四庫全書》,朝廷例授文林郎,後任湖南臨湘來陽兩縣知縣,再升用同知直隸州,尋烏龍圖下村人。
屈指韶華邁,江梅幾片飛。
鼓聲催臘破,草色載春歸。
生意真先得,芳期信不違。
翻因新邂逅,細認舊容輝。
南浦情深淺,西堂夢是非。
風光凝泛泛,煙景又霏霏。
何處尋編緩,遙看影尚微。
獨憐心一寸,長此仰恩暉。
山莊
吳之章,清末縣學博士,贛州“貞堂九子”之一,《贛州府志》編修者,著有《泛梗集》四卷,字松若,號槎叟,尋烏篁鄉堡(晨光鄉)香山村人。
蒼茫村落鎖丹楓,小屋低檐遠近同。
相見殷勤皆野老,高談經濟悉農功。
出門半是牛羊氣,入眼全無市井風。
祗此建堪存大古,且耕幾畝作山翁。
送邵明府同韓逸少游獅子岩
吳之章,清末縣學博士,贛州“貞堂九子”之一,《贛州府志》編修者,著有《泛梗集》四卷,字松若,號槎叟,尋烏篁鄉堡(晨光鄉)香山村人。
曉出城南露未晞,睛嵐遙趁筍輿飛。
郎星昨夜移東井,鳧舄今朝降翠微。
猿鳥暗窺王儉幕,煙雲親惹令君衣。
無能仗履追陪同,一躡芳塵帶月歸。
嶂背畲有竹山莊月夜作
劉德熙,字穆士,清,道光十三年補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七品正堂官,奉命留朝整理補抄《四庫全書》,朝廷例授文林郎,後任湖南臨湘來陽兩縣知縣,再升用同知直隸州,尋烏龍圖下村人。
明月惠然顧茅屋,知我新釀今當熟。
我想還酬月一杯,月雖不欽意頗欲。
門外松聲清肺肝,庭中花氣情幽獨。
飲罷月去我亦眠,明夜月來當不違。
吊吳槎叟墓
清,張鑒
遍地荊榛委夕陽,一看宿草斷人腸。
冢邊松柏余新隰,天外山川悵舊疆。
流韻草書塵已暗,入神佳句墨猶香。
姓名常在人何處,誰向鄱陽問可堂。
題蜀人師芥舫別業
清,張嵺
羞從人世共浮沉,芥舫名廬足古今。
道岸迢迢空際見,真源脈脈箇中尋。
獨持短棹文瀾闊,力度迷津學海深。
飄渺蓬萊方寸內,卷舒隨意放歌吟。
暮春訪駱道人山居
清,凌冠才
幽樓小築半山崗,煙鎖平林一帶長。
路似蠶絲新僻徑,門如馬祖乍圍牆。
出檐筍迸天親竹,入灶茶烘水豹囊。
惜少近鄰田百畝,與君合作耦耕堂。
大歉行
清,凌用儀
嘗聞國初歲戊子,近古大祲無與比。
是時斗米萬餘錢,猶然噀水雜糠粃。
縱橫道殣無人收,比屋吹煙斷不起。
會城慘至人相食,加以冠氛嚴畏壘。
處處炊骸戰血腥,那復有人操耒耜。
我邑未見此凶荒,豐稔相將五十祀。
間有旱澇歲不登,菜色鳩形見宮裡。
維時丙子旱連年,四月秧針未下水。
城中長吏給飥糜,就食熙熙無遠邇。
天心惻隱地郊靈,野竹盡成實纍纍。
山生土粉堪為糧,作餅和羹供棘棘。
從茲歲發大倉儲,七年不復呼庚癸。
如何反被岳牧嗔,萬姓稱冤徒聒耳。
出陳借貸雖相沿,常平良法誠虛美。
甲申以後六年間,不甚歲凶猶可己。
詎知天道常惡盈,鞠凶今又見於此。
鄉城閉糴價高騰,五百青銅易斗米。
吁嗟蒙袂乞無門,草根木葉等甘旨。
不如石鼠據官倉,厭陳紅飽欲死。
誰繪鄭俠流民圖,遙寄蒼生萬斛涕。
於今少腸復多雨,西疇南畝盡傾圮。
全無日色晾禾花,翼翼與與何足恃。
須待稗椏接黃雲,納稼登場判憂喜。
燕山歸興
民國二十五年,凌虛波
業畢四中家未還,乗風破浪上長安。
少年只道為官好,處事方知行路難。
幾度兵變幾度恨,一番運動一番寒。
興懷歸上滕王閣,孤鶩長飛仔細看。
打油詩
民國,謝竹銘
牛八公路端真開,家有壯丁真倒霉。
又要當兵又築路,一人分作兩人來。
茅篩茅醮過清明,一律同歸枉死城。
飽食官員餓死鬼,特殊公產在贛南。
吊孫中山詩
民國,劉維鍔
出師未捷身先死,英雄千古傷心語。
淒風苦雨鷓鴣天,聞道先生長去矣。
吁咤國事正紛紜,大好河山須管理。
長城萬里一朝崩,億兆生靈何所倚。
投考黃浦軍校詩贈古柏
民國,鄺才誠
離京南下,投筆從戎。
寄身黃埔,軍政兼攻。
誓心革命,志在大同。
贊鄺才誠烈士
(無名氏)
鬱郁香樟掛忠魂,碧血流盡見丹心。
壯志未酬身先賥,浩氣長虹鑠古今。
詞虞美人
民國,劉維鍔,在北京大學題照片寄家裡。
學院荒涼人漸少,又是年將了。
倦遊遊子兀思家,不解為誰辛苦滯京華;
真是欲歸歸不得,萬里無飛翼,遙將小影投風媒,權當阿幾新歲也歸來。
西江月
民國,凌虛波用羅貫中《三國志》韻並反其意。
滾滾星球公自轉,飛輪輾出英雄。
是非成敗何曾空,江山新氣象,日日太陽紅;
億萬人民團結緊,喜迎四化新風。
茅台美酒欣相逢,輝煌革命史,勝利談笑中。
題靈山禪院對聯
吳之章,清末縣學博士,贛州“貞堂九子”之一,《贛州府志》編修者,著有《泛梗集》四卷,字松若,號槎叟,尋烏篁鄉堡(晨光鄉)香山村人。
萬樹松聲和梵韻;一溪月色印禪心。
題司城劉碧彩
吳之章,清末縣學博士,贛州“貞堂九子”之一,《贛州府志》編修者,著有《泛梗集》四卷,字松若,號槎叟,尋烏篁鄉堡(晨光鄉)香山村人。
古鹿苹先生楹聯兩幅
民國,古廷松
花容對鏡雙顏晃,月色穿心一孔明。
花放雪梅銀世界,月侵霜瓦玉樓台。
篁鄉白話戲宣傳楹聯
民國,劉維盧、劉維鍔
舊社會打它落花流水;新社會建設燦爛光明。
迎神賽會楹聯
民國,古柏,紅四軍總前委秘書,土地革命時期,毛主席在尋烏縣寫《尋烏調查》《反對本本主義》時最重古柏烈士
要的協作者。
占人土地,謀人妻子,殘害鰥寡孤獨。這樣兇徒,任其燒香也無益;
孝於父母,悌於兄弟,和睦鄉中親鄰。若果良民,到來不拜又何妨。
畫奉尹澄波師
民國,盧實夫,尋烏項山人,書畫家。
無奈蹉跎鬢已絲,三年惠愛負心期。
可憐壯志銷磨盡,長伴青山作畫師。
憶兒時
民國,盧是,尋烏項山人,南京藝術學院著名書畫家。
少小居雲山,初步崎嶇路。
老屋依溪石,蒼松翠竹處。
悅鳥鳴晨歌,山色好畫圖。
長藤當鞦韆,蕩漾隔溪渡。
梨樹溏
劉承松先生
劉承松,又名天行,字太吉,號吉卜子,真辛老人,天梓;自立堂號“易齋”,“松風館”,“太吉居”;1945年2月生於江西省尋烏縣吉潭鎮劍溪村梨樹溏(俗名:壢塔坭)。參與編撰了《尋烏縣廣播電視志》、《吉潭鎮志》;主編了《劍溪鄉志》;策劃編輯了《劍溪劉氏族譜》;著有《易齋擇吉》、《易齋預測》、《易齋八卦》、《易齋風水》、《易齋秘笈》、《易齋四柱命理》、《劉氏溯源散集》、《近代劉氏分布研究》、《劉氏傳遞世系表》、《劉氏始祖字號考》、《松風館詩詞》、《松風館楹聯》、《松風館散集》等。為原江西省尋烏縣吉潭公社毛主席思想廣播宣傳站站長、尋烏縣劍溪鄉黨委、政府辦公室主任、尋烏縣劍溪鄉民政所所長。
(梨樹溏,俗名壢塔坭,曾屬漢地大隊。居民為尋烏縣劍溪村汝芳公劉氏後裔,作者為最後一戶搬回劍溪杉樹背的裔孫)
潺潺碧水明堂眷,鬱郁青竹案岳憐。
龍脈彎彎千嶺斗,承源曲曲萬山班。
塘頭梨樹枝枝秀,笠頂白雲朵朵妍。
水口紅樟醺鼻烈,漪緣綠欖入唇鮮。
滑石小徑閩粵串,鍋嶂巔峰日月撏。
下段牽牛鴉雀躍,泉窩放犬鹿獐寒。
隅坡轉水蘭香噴,出澗沿溪野味甜。
渡滸離村祖界過,上橋踏岸劍溪灘。
我家界線河為限,他屋山林對岸弦。
崬背隔橋大塘肚,案山越嶺滋溪邊。
歸家遽走青草湖,入境逾行老蟹田。
日照坭牆八百棟,月輝古壁五千檐。
晨昏必醮祠爐火,早晚須讀氏譜言。
飧里長奶餵乳樂,茶餘老叟訓子嚴。
油燈點旺詩書念,硯墨研開周易演。
厚稿疊成床鋪睡,此眠夢獲福祉年。
宴山亭·萬安石
此詞為劍溪劉承松所作,應當時萬安禪院住持覺生禪師所帖請,研究重修萬年山前門事項,並對原倒塌無蹤的前門地理風水進行考究與復原。前門落成之際,應禪院再次邀請前往擇日盛典喜慶,並要求劉承松為新前門題額撰聯,固劉承松邀來杉樹背宗兄劉永金一起前往,在佛祖台前沐手敬書,並以所撰聯句為首句,仿宋徽宗皇帝(趙佶)的《宴山亭·北行見杏花》填出此詞,今敬錄共賞之!
萬安閶樓,瓦齊艷陽,我村極目闔數。
石崮絳垣,脊到天罡,關口萬夫難肽。
覽景山亭,曾記否,前賢先迨。
回顧,瞻褐磴塵煙,幾多靪步?
泉淚潨崴離鄉,眾遊子何曾,舊蹐重踩?
千秋萬古,暮暮朝朝,懷疑莫非煙霧?
欲問嫏嬛,除立寨祖開蓍蔡。
爻闓!占泰卦不先答覆。
尋烏縣劍溪村萬安禪院前門楹聯
劉承松為萬安石前門重修落成撰的第一副楹聯:
萬安絳府,檐齊蕊珠,村堡極目可數,
石崮閶樓,脊出雲處,此關萬夫難開。
萬年山
劉承松在萬安禪院九蟬房作禪詩一首。
初凌麓陛望須彌,
再立我峰見靈山。
若想修禪九秭歲,
菩提薩綞五京年。
莫嘆真如太難求,
只夸佛性一念間。
般舟代代郎兒旺,
至善家家公子全。
劍溪鑲名聯
劉承松,又名天行,字太吉,號吉卜子,真辛老人,天梓,自立堂號“易齋”,“松風館”,“太吉居”,尋烏吉潭鎮劍溪梨樹溏人(俗名:壢塔坭)。著有《易齋擇吉》、《易齋預測》、《易齋八卦》、《易齋風水》、《易齋秘笈》、《易齋四柱命理》、《劉氏溯源散集》、《劉氏分布研究》、《劉氏傳遞世系表》、《劉氏始祖字號考》、《松風館詩詞》、《松風館楹聯》、《松風館散集》等。
劍游絳霄九重天,裁取一昊雲縟;
溪過南粵龍虎地,彧出兩疆俊賢。
題萬安禪院客廳禪聯
庚祖,號庚一,富山翁,劍溪村人,立堂號“萬山堂”。【蟬:諧音禪;毓:孕育之意,諧音語或易;易:多變之義,古《周易》前稱與本義;又取佛教中‘金蟬脫殼’喻為修成正果,得道成佛;更是為了紀念明朝時期萬安禪院開山鼻祖瞭然大和尚寫的八本《蟬語》詩集〈‘破四舊’時被毀〉】.
蟬衣一去便知了,除盡妄想,絕念,淨心,歸真,本性露;
毓理頓覺方悟然,般舟三昧,無住,離相,至善,如來藏。
菩薩蠻·仙人橋
劉毓元,吉潭鎮劍溪村筆架山(劍溪八景之一“案前筆架”)人,爬劍溪村陲“尋烏八大名山”之仙人橋齋宿寢寤填得詞一首。
踦天一嶂凌霄沖,
滾雲石陛閶郛送。
昂首會神仙,
舉杯到九天。
沏茗讀禪屋,
借榻留仙處。
吟月苦對時,
潽泉爻坎辭。
為仙人橋閫口題聯 :
巉崖險壁閶闕依,
岵嶂嶄橋絳河遞。
萬安書院頌十六首
庚九吉人,又號甲庚貴人,劍溪村萬安書院。
巔峰遠眺乾坤順,禪院昂觀日月遁。[萬安聖景]
草木山河盤古身,煙雲霧氣聖賢袀。
仙人野鶴松林歇,隱士鵪鶉漪澗醺。[醉入仙境]
石徑崎嶇古壁盤,遊人攀徒懸崖巡。
清風拂面凡塵洗,霩霧浸身仙氣吞。[禪師引座]
燒水泡茶壺底暖,禪師引座人情溫。
大廳八桌九州客,斗室四牆五湖君。[儒客雲集]
書院一間墨客匯,儒風兩袖指塵存。
筆桿直頂凌霄殿,宣紙橫鋪泰岳雲。[墨海雲天]
硯墨研開渤海波,朱泥蓋印南山暾。
右軍筆法鵝頭效,張聖草訣劍勢遵。[讀帖師古]
伯虎畫圖山水承,倉石篆帖六書輑。
筆端感觸倉頡手,字里親摩孔子頵。[臨譜上道]
畫譜常臨吳門人,印藏苦仿西泠魂。
青山讀史千秋上,書室靜思萬里昆。[山房研修]
經論百家諸子倫,典籍翰庫帝王紃。
為公天下大同盛,德政強國社稷焞。[經論感悟]
大學本善心養孝,中庸道誠意行諄。
燦爛禮書劉向功,浩瀚史記遷公勛。
黃河易卦伏羲正,禹地佛傳慧可衠。[禹疆聖人]
贛土農禪馬祖耕,南疆禪學慧能耘。
行秀說禪儒者門,道衍悟禪皇爺閽。[儒釋融合]
萬安施主文佛滲,淨土遊人智善芚。
儒客騷聯壺嘴瀉,禪師玄機杯中淳。[儒釋之會]
詩間半句古人心,詞段三行悲者忳。
深谷吟泉唐代律,小櫳歌鳥宋時筠。[春秋絕唱]
秋霜情含天山雪,春雨心懷瀛海奫。
千古聖賢書里會,戰國軻聖心中尊。[尊古惜今]
文人片刻硯幫耙,書院萬年翰墨囤。
名士本潨江浙城,大家今聚劍溪村。
浣溪沙·長城
劉懿文,劍溪村人,登燕京八達嶺長城。
遠陲秋風嘯悲哀,
垛台狂吹抹塵埃,
護國英魂守城陔。
後人遄往終離去,
帝王秦游不回來,
塏巔飛霜又潔白。
劍溪萬安石
廖瑞銘,尋烏中學語文老師
劍溪深處有萬安,
小徑崎嶇尺把寬。
一寺盤臥避塵世,
兩石相峙傲丘巒。
三鄉子民群供奉,
四鄰百姓勤登攀。
神來無蹤去無影,
意寄心胸命不凡。
劍溪萬安石尋蘭
古今生,尋烏人,嶺南書畫研究院院長。
冬日尋蘭去萬安,
適逢建醮真可觀。
奇花樹里無人見,
斷續吹香過石盤。
客家先民
劉世群,寧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中原兵亂迫南遷,閩西粵北贛水邊。
刀耕火種斬荊棘,山歌伴我建家園。
自律篇
(一)劉錦洲,廣東五華人,贛州地區外貿局局長、黨組書記。
學會做人萬事先,誠實守信當誓言。
問政為民謀利益,勤政當好公務員。
賀東江源詩歌協會成立三周年
凌少斌,中國支援茅利塔尼亞共和國農業專家組組長,中共贛州地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副主任。
詩壇薈萃領潮流,藝海揚帆競上游。
雅士豪吟歌會慶,群賢嘯詠頌豐收。
客家山歌(一)
李隆盛,留車人,尋烏縣委組織部部長。
讀書望貴刻苦求,喝酒望醉適可留。
抽菸防咳慎而少,當官為民萬眾謳。
春遊青龍巖
溫雄飛,尋烏人,尋烏縣委統戰部部長。
又是一年芳草綠,丹霞水面舞春風。
龍巖仙跡千秋在,古寺鐘聲萬載隆。
赤壁青崖誰點綴,玲瓏剔透是神工。
趁晴約伴同遊樂,拾級登臨上碧空。
偕友共探東江源
廖龍森,尋烏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共攬東江秀,聊為汗漫遊。
攀登臨絕頂,坐石挹清流。
心曠山無景,志堅鋼可柔。
鄉情濃似酒,美景望豐收。
詠東江發源地
陳日升,尋烏人,尋烏縣委部室秘書。
椏髻缽山沖九天,白雲深處涌甘泉。
源清流遠潤南國,兩岸風光入畫篇。
游青龍巖有感
鍾超中,尋烏人,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會長。
撐空拔地碧波連,
青龍仙跡別有天;
明秀共推天下甲,
江山如畫入圖研。
緬懷周恩來總理
嚴修余,晨光人,江西省黨史學會會員,尋烏縣委黨史辦主任。
中華崛起夢大同,起義南昌建殊功。
北上長征路萬里,渝州談判霧千重。
安邦治國民擁戴,共處和平世敬崇。
亮節高風垂典范,鞠躬盡瘁數周公。
江南採風
汪偉華,尋烏人,尋烏縣衛生局局長。
江南采風水鄉行,如畫美景助詩興。
綠染荷葉片片翠,雨打芭蕉張張琴。
漿拔清波彈漁曲,鴨戲水花覓知音。
水天一色煙巒鎖,晚霞溢彩醉春風。
幸遇知音
劉福良,廣東平遠八尺人,平遠縣國土局副局長。
漂泊江湖在貴垣,相逢萍水幸知賢。
熱情助我施藝術,不吝幫吾解困難。
東弟西兄常聚會,南情北誼話語繁。
高山流水春常在,妙曲伯牙不斷弦。
古柏
陳桃,留車人,留車中學教師,客家詩社社長。
古柏古家古源頭,柏松剛強傲春秋。
同胞繼承先烈志,志貫長虹競風流。
客家山歌
曾仁傑,教師,贛南詩詞楹聯學會會員。
(四)
劍溪行轉是項山,因為家貧來挑擔。
半斤棉花彈棉被,問信細妹彈不彈(談)。
(五)
尋烏行過是吉潭,捱今家窮才挑擔。
三隻鹽頭泡碗水,問信細妹淡不淡(談)。
零八年首訪繆蘭英縣長
王家載,尋烏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城南小院好風光,河水清清草木香。
悅色和顏親待客,深情厚意話家常。
賀博豪中學榮獲“贛州市詩教基地”
曾道仁,尋烏人,江西詩詞學會會員。
博豪詩教慶周年,化雨春風最為先。
銳意創新結碩果,與時俱進著新篇。
多方鼓勵爭先進,一舉成名天下傳。
今日掛牌隆慶典,贛南基地育新賢。
庭院酒香
張裕緹,吉潭滋溪人,原滋溪國小校長。
陽春數友坐庭前,差取我孫把酒買。
席間敬酒潽一桌,引得春風陣陣來。
清明感思
劉承順,劍溪人,原縣委統戰部科長。
清明荒郊炮竹聲,寄託哀思忠孝心。
如今過上好日子,感激先輩造福恩。
詠菊贈棟梃弟
劉壽松,劍溪村石街巷人,劍溪上峰水電站站長。
有道春來百花艷,唯我不思箇中緣。
寰宇鏇至落霜日,此時吾輩獨厚天。
清明拜謁海陸豐烈士有感
劉雲祥,劍溪人,汕頭科技學院教師。
革命陵園鞭炮隆,
烈士靈碑煙靄濃。
追思英雄千血戰,
紀念先驅萬年功。
雨灑南粵綠林里,
淚落人民紅心中。
訪拾芥山房趙永金老師
劉棟梃,劍溪人,號墨人,自立堂號“翰墨軒”。二○○五年中秋之際訪深圳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趙永金老師作此古詩一首。
書徒齎橙謁大金,母子笑候儀真忱。
隔年相敘辭舊貌,今日煮茶更精神。
鬍鬚懿夥染翰墨,首腦圓滑無俗塵。
十載函授孔子案,歲歲引吾蘭亭門。
與毓元扛“萬安書院大學生捐獻芳名碑”上寨
劉壽祺,劍溪村圍巷人,尋烏佛教協會會員。
為何萬安創書院,是求百家共爭鳴。
功德芳名鑲華堂,促使學子讀北平。
不怕汗水濕衣裳,只盼後輩有文憑。
全村才子扛肩上,劍溪裔孫會點枰。
他日俊傑聚此地,我與毓元最高興。
萬安石
劉德枚,劍溪村圳頭人。
劍溪巍迭連,溪水東江源。
村西生態林,萬木七石環。
安逸諸菩薩,禪房亦奇觀。
院內經明清,風雨幾百年。
景致且險要,優秀入詩篇。
美麗比仙境,遠眺廣無邊。
近看高山景,有見北半縣。
名實而不虛,好景看不厭。
旅區能建成,遊客多贊言。
萬安感言
劉加緹,劍溪村柯樹下人,原萬安禪院管理處理事組理事長。
萬安風景美,攀登心意同。
神仙毋須求,積德多興隆。
春夜感言
劉桂林,劍溪村石壁下人,劍溪木珠廠主管。
夜鳥咯咯和雨聲,春風陣陣伴我吟。
村落點點閃燈火,景致暮暮侃閒心。
有志旦旦嘆伯樂,感情深深惜知音。
二零零八年劍溪閩贛兩省祭祖楹聯
劉炳文,劍溪村圍巷人,原國民黨尋烏縣水源鄉鄉長。
太祖溯陶唐,賜于姓,龔遺風,繼繼承承,帝王將相昭日月;
一脈始源明,封於劉,發其祥,濟濟美美,金枝玉葉耀彭城。
贈棟梃倡議發起劍溪大學生創辦萬安書院
劉日輝,劍溪村杉樹背人,劍溪村會計、劍溪鄉敬老院院長。
人往勝境去,聚賢書山游。
日月映丹心,翰墨寫春秋。
萬安石
劉根深,劍溪村遠崗背人,劍溪鄉幹部。
萬安石上竹木濃,最高當數萬年松。
禪土甘泉流不盡,院前池塘鯉魚紅。
迎春
劉松賓,劍溪村人,尋烏“劉春軒”古董店。
小雨綿綿轉年頭,暖暖春風到神州。
夢醒鳴炮迎新歲,今年我家又豐收。
憶秦娥.守邊防
趙書升,又名松善,尋烏車頭人,邊防老兵。
守邊防,
寥廓江天朝暮望。
朝暮望,群星點綴,
北斗瑩亮。
頭頂藍天當似帽,
腳踏青山踩冰霜。
踩冰霜,
星移北轉,
不離戰場。.
革命詩詞楹聯部分.
沂蒙山區對聯一付
鄺任農,開國中將,尋烏留車雁洋村人。
昔日沂蒙艱苦鬥爭萬眾一心;
今朝山區改革開發人傑地靈。
紀念古柏同志四言句
趙發生,原國家糧食部副部長,尋烏人。
英俊少年,農民領袖。
尋烏暴動,大張旗鼓。
砥柱中流,鄧毛謝古。
壯哉古柏,芳名永駐。
念古柏同志
王卓超,原江西省副省長,尋烏人。
巍峨立陽天嶂,尋水滔滔育英雄。
柏公英名流千古,血灑南天遍地紅。
懷念古柏同志
劉建華,省委組織部長。
耿耿丹心照千古,錚錚忠骨沃中華。
壯志未竟身先卒,熱血澆出幸福花。
滿江紅.頌古柏
古顯新,1980年9月1日作。
革命波濤,
淘鑠盡真金沙石。
五嶺上,
首擎義旗,
英雄古柏。
堅持馬列真理在,
豈懼濁浪砥天立。
歷艱難百戰挽狂瀾,
垂史冊。
篁水清,
鈴山碧;
千百年,
滄桑易。
雖槎叟文章,
葉楷雄烈。
怎及人英雄輩,
紅旗指處河山赤。
看大窩塘畔育新苗,
群芳出。
緬懷古柏烈士
古新堯
古柏光輝銅像前,心潮澎湃意綿綿。
化作淚水傾盆雨,哭破長城憶當年。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英靈呼喚摩拳掌,崛起中華永向前。
懷念古柏烈士
鍾萬芳
早年英逝志未酬,鴛鴦一去不回頭。
鎮山坪上豎銅像,烈士芳名永久留。
懷念古柏烈士
投身革命志堅強,反駁胡言馬列揚。
一舉燒衙驚敵膽,州官聞訊叫爹娘。
瞻仰古柏烈士銅像
凌清如
烈士陵園草木菁,偉人銅像立中心。
莊嚴肅穆撼天地,敵愾同讎泣鬼神。
主席身旁為聖手,長寧暴動是旗兵。
百年冥壽懷功績,激勵蒼生萬里行。
贊古柏
溫治國
捐軀為黨立功勳,史冊名著千秋芬。
銅像屹立鎮山上,滿目風光草木欣。
紀念革命烈士古柏誕辰一百周年
彭慶三
煙硝炮火憶當年,古柏誠心衛國權。
赤膽忠心身獻去,每瞻銅像淚潸然。
紀念古柏烈士百年華誕
潘葉顯
幾回鏖戰氣如虹,猶憶艱難煙雨中;
慷慨捐軀為馬列,從容握管輔元戎。
斑斑業績光華夏,奕奕英姿耀蒼穹;
而今幸際昇平日,歲歲鮮花獻英雄!
瞻仰尋烏烈士紀念館
潘亦崇
蒼松翠柏郁青青,處處鮮花耀眼明。
英烈忠魂於此寄,長存浩氣育新人。
千秋萬代美名留
謝應標
英俊奮發古顯鏐,領導工農爭自由。
為國捐軀灑熱血,千秋萬代美名留。
精神萬古存
趙錦賢
丹心如日月,熱血灑大地。
偉績傳聞久,精神萬古存。
紀念古柏烈士誕辰100周年
石卓平
古樹參天曆百年春秋仍枝繁葉茂;
柏林遍地經多載寒暑更體態婆娑。
謁古柏銅像
駱輝建
坦坦晨曦砌,虔虔謁者心。
蒼銅何有幸,鑄像屹千尋。
灑脫英靈在,臨風傲骨欽。
憑欄情肅穆,殊見柏森森。
緬懷古柏
血沃嶺南一代雄,巍然挺立鎮山中。
朱毛創建新中國,民富國強慰柏公。
---------------------------------------------------------------------------------------------------------------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輯詩詞、楹聯稿不斷徵集中)-
--------------------------------------------------------------------------------------------------------------
協作單位:
江西尋烏縣委組織部
江西尋烏縣委宣傳部
江西省尋烏縣委文聯
東江源客家詩歌協會
贛州市劍溪萬安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