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毛澤東1930年5月所作的江西省尋烏縣的農村經濟調查報告。當時中國共產黨已在江西、福建的邊界建立了革命根據地,為了認清中國農村和小城市的經濟狀況,開展土地革命,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從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作了這個調查。
內容
《調查》共有五章。前三章為尋烏的政治區劃、交通運輸和商業狀況,後兩章是土地關係和土地革命情況。
《調查》詳細敘述了尋烏的水陸運輸、商品集散和流向,以及20多個行業的狀況。
關於農村的土地關係和階級關係,毛澤東指出,占全縣人口百分之幾的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地主中有大中小地主和“公共地主”之分。大地主和中地主是全縣的權力中心。富農則有出租部分土地的“半地主性的富農”和專門靠高利貸剝削的富農。地主富農對農民的剝削形式,是地租和高利貸地租一般占收穫量的50~60%,還有各種形式的附加剝削。農民經常是剛收穫交完租就沒有飯吃了。高利貸剝削更加嚴重,是富農及殷實中、小地主剝削貧農的一種最毒辣的方法。在地租、高利貸的剝削下,貧農往往不得不賣兒賣女。此外,農民還要忍受各種形式的捐稅剝削。
《調查》敘述了土地革命中的分配土地,主要採取按人口平分方法。並注意到貧農提出的“平分土地”和“徹底廢債”的口號,也是針對富農的。毛澤東說,弄清了富農問題,才提出了解決富農問題的辦法。在消滅地主階級的土地革命中,對富農的土地要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否則就不能滿足中農、特別是貧僱農對土地的需要。此外,《調查》也為土地革命初期制定中國共產黨對待商業資產階級和爭取城市貧民民眾的策略,提供了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