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長安

東望長安是一部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性題材的書籍,作者鄭征,1940年生,漢族,西安市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便開始關注百年前那段陝甘回民為求生存而浴血抗爭的歷史,悉心收集研究這方面的資料。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東望長安東望長安
這是一部令人盪氣迴腸的、充滿了英雄主義精神的好作品。

——李星(文學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評審)

作者對這段歷史,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王懷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西北大學教授)

閱讀這部令人震撼的書是痛苦的,眼淚會時常從眼角溢出。

——李健彪(回族)(中國回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套員、文藝評論家)

中亞東乾族百多年來仍講著一口純正的陝甘方言,這是他們恩國念家的佐證。

——丁旭(回族)(西安回坊宗教民俗研究者)

宏大的場面,眾多的人物,複雜多變的戰事,樸實無華的關隴風情、民情、愛情,令人泣血的開篇,慘烈悲壯的結局,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 郭義民(陝西作家協會員)

內容簡介

作者鄭征和陳忠實在一起作者鄭征和陳忠實在一起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間,陝甘回民為求生存與統治階級進行了十餘年頑強不息的抗爭,他們被殘酷殺戮近百萬人,被趕出家園以至國門時,只剩下兩千餘人。到今天,成為在中亞地區繁衍派生保持著關隴民風民俗,講清末陝甘方言,大約二十餘萬人的東乾族。百餘年來,他們東望西省,日夜思念著自己的故鄉。流年似水,物是人非,當中亞“陝西村”東乾族的兄弟們重返故土,輕撫西安古城牆西大門的時刻,怎能不讓我們與他們相擁而泣,熱淚橫飛?一百多年前的那場民族浩劫,並不是什麼所謂的“回亂”,“回漢仇殺”,而是統治階級挑動民族矛盾,宣揚實施“秦不留回”的屠殺政策,實質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揭示了清官府,團練對回民殺戮的真相。而作品以大量的篇幅,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了回漢人民之間和諧相處,生死相助的兄弟情誼,深刻表現了中華回族與漢族血緣至親的歷史淵源。

作者簡介

鄭征,1940年生,漢族,西安市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便開始關注百年前那段陝甘回民為求生存而浴血抗爭的歷史,悉心收集研究這方面的資料。他千里尋訪,萬卷詳查,集二十餘年之功力,數易其稿,終創作出《東望長安》。有關作家,文學評論家和回族專家對此書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作者自謙道:這部長篇小說是用西北回族人民悲壯的歷史所鑄成,他們才是這部書當之無愧的作者。

目錄

回歸

上卷 六村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中卷 董志塬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下卷 金積堡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口喚

書摘

第一章

鹹豐十年,春。

關中大年,百十天沒落一滴雨,乾裂的田地,飛揚的黃塵,焦黃得可以點燃的麥苗,砸碎了莊稼漢一顆盼望熬過年饉的心。

一個藍天紅日接著一個紅日藍天,曬細了大河,曬乾了小溪,曬裂了土地,曬得路斷人稀。直到五月的一天,薄暮時分,一陣強似一陣的狂風,攪得天昏地暗。到了定更,天色沉晦,黑雲低壓,雷電閃爍,風雨交加,暴雨傾盆而下,一陣猛過一陣。電閃雷鳴,風吼雨哮,徹夜不息,直到雲開霧起,天色大白。第二天一大早,莊戶人家趕緊下地,點上包穀,種上瓜豆,盼望秋天有個度命的收成。

六月,田野~片青綠,莊稼人蠟黃的臉上,才有了一絲笑容。誰知同州、朝邑黃河灘里起蝗,由東而西飛蝗蔽天蓋日。萬里晴空,瞬間如烏雲橫飛,似風起呼嘯。起落之間,田野~片喳喳作響,禾苗蕩然無存。一時間,關中大地又是黃塵飛揚,赤地千里,沒有了綠色,沒有了生機。村寨里、大路旁,榆樹皮被饑民們削食殆盡,只留下白花花的枯木枝杈,在暴日下發著青灰色的死光。野狗在荒野上爭食著橫七豎八被草草埋葬的餓死的人們的屍骨,豺狼從南山北嶺上下來,大白天竟敢在村寨里大搖大擺地奔走竄行。一時間,饑民流途,刀客蜂起,鄉丁如豺,官家似虎,天災人禍,攪得陝西大地昏天黑地。

西安城門緊閉,湧來的饑民,在四城外搶食那一碗施捨來的清水包穀糝糝。四關的街市上,到處都有長跪不起,頭插草標賣身的娃娃和活不下去的女人。八百里米糧川的秦川,一時成了人間地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