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布洲

從漢代到公元11世紀,南通先後有扶海洲、胡逗洲、東布洲等沙洲與大陸連線,18~20世紀初,又有一批沙洲連上了大陸。四次大規模的沙洲並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概述

漢代,在今如東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時沙洲與揚州東部沙咀的並接是南通成陸史中的第一次沙洲連陸大並接。
南北朝時,南通市區一帶有一塊沙洲,稱壺豆洲,後又稱之為胡逗洲。胡逗洲的東邊還有南布洲、長沙、東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後與這些沙洲並接,不斷擴大自己的範圍。公元10世紀初,胡逗洲與其西北邊的如皋大陸並連,這是南通成陸史中沙洲連陸的第二次大並接,長江東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帶。10世紀中期,後周在這裡設立通州。
11世紀中期,東布洲的連陸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並接。唐初到五代,長江口有東沙、西沙、東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稱顧俊沙。東洲與布洲是五代初長江口的兩個較大的沙洲。東洲和布洲並接後稱東布洲,東布洲與顧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稱海門島。
元末到清初,通州東部江岸發生大規模坍塌。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從通州余西到余東一線以南的長江中,一個個沙洲紛紛出水。18世紀中期建立海門直隸廳,此後,海門廳及其以東、以南的沙洲,逐步與通州大陸連線,這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四次大並接。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南通的境域形成。
地理位置
南通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是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地處江蘇省東南部,居長江下游東北岸,西、南臨長江、東海,北靠鹽城,東瀕黃海,西北接泰州,西南與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隔江相望,素有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之稱。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將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與上海有著相似的地理區位優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視窗"之美譽。
氣候
南通市域北緯31°1′06″~32°42′44″,東經120°11′47″~121°54′33″。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5.8°C左右,無霜期22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全市總面積約800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224平方公里。全市可耕地面積707萬畝,江海岸線368公里。
行政區劃
南通市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現轄如皋、海門、啟東3市(縣級),海安、如東2縣,崇川、港閘、通州3區和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146個鄉鎮。全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2002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80.25萬。

相關條目

扶海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