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夏村[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新市鎮下轄村]

東夏村[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新市鎮下轄村]

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新市鎮,新314一級省道必經之地。距離南京市區40里,馬鞍山30公里,距離南京祿口國際場25公里,緊鄰南京軍區政治部農場。可耕地500多畝,種植水稻、小麥,油菜。

基本信息

簡介

東夏村[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新市鎮下轄村] 東夏村[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新市鎮下轄村]

現該村全面開發,現有人口600餘人。馬鞍山市實施“1255”城市發展戰略,將博望、丹陽和新市三鎮組團發展,全力打造與主城聯繫密切的獨立副城區——博望新區,這是該村發展史上最為難得的重大機遇。該村村民自發集資10多萬元硬化村中所有大小巷道路,同時修起路燈,為該鎮硬化道路 第一村。1997年也集資開通了自來水隨後也架設了有線電視;新農村合作醫療和治安保險全面普及。該村農業結構合理,村民安定團結,大多村民在外經商、有部分為種植大戶。

歷史沿革

東夏村原名東西村(註:《當塗縣誌》民國版1509頁),起源西周(註:《文明積澱六千年·馬鞍山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彙編》),在宋慶元年間夏氏(註:禮部尚書汪澤民文並書《夏氏七世同居記》)遷至東西村,皆因姓夏,村又分東西故稱東夏西夏,後陶氏遷至(註:《陶氏宗譜》江杏春版陶璋傳),居其村東,夏氏多居村西(註:禮部尚書汪澤民文並書《夏氏七世同居記》),逐漸分為兩村,東夏村,西夏村,傳至今並未改,東夏村由此而來。

在明清時期,有東下24姓氏,可見該村在當時的規模,現該村基本全姓陶,只存陶、李、王、唐、孝、張。東下村莊在明清時期是個漁莊,靠打漁而生,村面積南至夏家塘,北至清明塘。東至三家塘,西至陳家宕。是當時新市水上交通要道,也是浙北,皖南部分地區到南京城必經之路。後經戰事尤其太平天國戰亂,幾經被毀,村莊面積大幅減少,人口下降。在1966年圍湖造田運動下,石臼湖被大幅減少,該村基本為都是種植業。2011年被馬鞍山市列為重點保護遺址。民俗活動有觀音廟會,舞獅。現存觀音廟一座、祠山菩薩廟一座、秋娘廟(殘存)、船墩。

作為馬鞍山市2014年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的東夏村,美好鄉村建設正如火如荼。

在東夏村,美好鄉村建設的氛圍濃厚,全村600餘人積極主動,人人參與,在理事會一班人的帶領下,對村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一是圍繞村中小河做文章,進一步清理河塘,平整河道;二是對村莊主幹道及各支路兩旁“拆破改舊”,進行綠化;三是平整硬化停車場。

據悉,下一步東夏村將對主幹道進行綠化,停車場及健身廣場也將啟動實施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