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泰山寺

東台泰山寺

東台泰山寺(即東台泰山護國禪寺 又名泰山寺)始建於宋嘉定年間,位於東台市西郊晏溪河南,通聖橋下,是鹽阜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剎。

泰山寺簡介

東台泰山護國禪寺 又名泰山寺,殿宇巍峨,氣勢恢宏,與唐海春軒塔遙相對應,形成唐宋風格的古建築群,每年都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朝拜和觀光。 泰山寺占地面積3.9萬平方米,殿房99間半。寺院建築宏偉,建有天王殿、東嶽殿、地藏殿、碧霞宮四座正殿,碧霞宮中供奉著水神一泰山神女"碧霞元君"像。兩廂為十殿閻王、關岳、華佗、神農、魯班諸廟,故有一寺五廟之說。
千百年來,泰山寺歷盡滄桑。如今,整修的大雄寶殿、重建的天王殿、碧霞宮再現了昔日的古樸風姿。50多尊金裝佛像和大型玉佛莊嚴肅穆。四大名山堂、集賢館、悟雨堂、和聊避風雨室等廳、堂、館、室古色古香,配套成龍。放生池、五爪河為泰山寺增添了自然景色。每日晨鐘暮鼓,經聲佛號,顯示出“西溪塔影寒山月,東海鐘聲古寺風”的古剎風光。

泰山寺的歷史

宋紹聖三年(1046年)建,初名東嶽行祠。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壘土高四丈二,上建天妃廟,名碧霞宮。1208年,宋嘉定元年,建泰山寺。明萬曆時重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被燒。後復建。復被燒。乾隆四十二年(1777)分司楊廷俊倡議募捐重建,增添了屋宇,並擴大了範圍,占地20餘畝,擁有寺產80餘頃,廟房近百間。據1987年調查,歷史上泰山寺寺院建築宏偉,居中有天王、東嶽、地藏三座正殿,兩廂有十殿閻王、關岳、華佗、神農、魯班諸廟,故有“一寺五廟”之說。前臨溪河,寺門外豎立石牌坊,山門內第一進為四大天王殿,殿後兩廂供十殿閻君;第二進為東嶽殿(又稱東嶽行宮,東側為關王廟),第三進為地藏殿,殿後有彩塑海島,極富麗工巧,神采如生。海島東邊有放生池,西邊廂房為禪堂、客堂,其後有廚房,庫房、方丈室、退居寮等。海島對面一土山隆起,據嘉慶舊縣誌載:“泰山,在縣治西南五里西溪鎮通聖橋之南,壘土而成,高四丈二尺”。山前有石階多級,拾級而上,山頂兩邊為鐘鼓樓,樓閣高聳,檐牙翹角,翼然騰起,令人仰止。中間琳宮巍然,宮殿中供奉碧霞元君塑象,故名碧霞宮。因碧霞元君為宋真宗所封“泰山之女”,又稱“天妃”, 故寺亦名“泰山寺”、土山亦被稱為泰山,
又名天妃山。

重建泰山寺

東台縣人民政府於 1984年10月12日向省人民政府具報告,請示開放泰山寺。1985年1月7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批覆,同意西溪泰山寺對外開放。2月,東台縣人民政府召開縣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將泰山寺資產權,全部交歸縣佛教團體所有,現存的東嶽殿一座和西佛堂,庫房,退居寮等十餘間廟房,分別由縣糧食局、東台鎮先騰退給泰山寺開放之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的建築由縣糧食局付折價款九萬三千六百元,縣財政局、糧食局、城建環保局等單位從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援復建工程,縣委統戰部宗教科具體協助縣佛教協會籌備小組統籌整修工作。得到上海市玉佛寺、鎮江市金山寺的支持。
泰山寺從1985年4月上旬開始至5月下旬,對收回的13間廟房;作了修繕,內設佛殿、回香堂、方丈室等。1988年7月7日,泰山寺天王殿奠基動工。新建了兩層樓的天王殿。樓下大殿兩側,立四大天王,樓上為玉佛殿,供上海玉佛寺原方丈真禪法師於1989年贈送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身高60厘米、重量60公斤。1995年夏,碧霞宮奠基動工,歷時兩年,於1997年夏全部建成。農曆四月初八,佛祖釋迦牟尼誕辰2529周年之日對外開放。來自東台、興化大豐等縣的香客、遊客絡繹不絕。據統計,一個多月中,前往泰山寺參觀、敬香,拜佛的有一萬多人次,放焰口超度亡人的有48戶。

泰山寺歷代高僧

泰山寺至今有資料可查的方丈計16代,分別是:第一代:天朗,第二代:意誠,第三代:遐昌,第四
代:蓮航,第五代:聞開,第六代:學公,第七代:廣譯,第八代:蓮祖第九代:本臻第十代:志堅,第
十一代:慧峰 第十二代:了垢,第十三代:萌雲,第十四代:慈舟,第十五代:達禪,第十六代:貫
澈。現任住持:覺慧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