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市東台鎮蟒河中學

東台市東台鎮蟒河中學

東台市東台鎮蟒河中學,創建於1969年,在校教師6人,現任校長馮愷賢 ,學校環境優美,教學嚴謹,學校管理科學規範,學風濃厚,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基本信息

歷史

東台市東台鎮蟒河中學東台市東台鎮蟒河中學

1925年。義烏縣議會作出決議,並呈報浙江省財政廳核准,在田賦項中徵集創辦義中經費。1927年暑假,原在杭州等地任教的義烏籍學人黃鐘瑞、樓夢弼等組織籌備會,擬訂具體辦學措施;義烏縣府核准,將縣文廟、明倫堂、圖書館、節孝祠、縣議會會址、模範桑園和宗澤公祠遺址空基地劃為辦學場所。9月1日,學校正式開學,招國中兩個班,學生120人。籌建時學校擬名為“義烏縣立中山中學”,開學時正式定名為“義烏縣立初級中學”。開學初的校務,暫請縣立繡湖國小校長朱元松代理。是年12月,縣府委派留學日本、原在杭州省立醫學專科學校任教授的本縣塔山鄉人士朱式歐為義烏中學首任校長。

學校創辦之初,經費奇缺,辦學設備簡陋。朱式歐先生髮起向社會募捐活動,組織募捐委員會,制訂募捐章程,不辭辛苦,四處奔走勸募。學校在募捐活動中共得銀幣15000餘元,還有一些田產等。用募捐所得經費,建造西式教室一座,中式教室兩座,自修室兩座,餐廳一座及教職員住房若干,總計60餘間。從此,學校初具規模。

1928年。7月,26歲的共產黨員、著名湖畔詩人馮雪峰,隨同中共浙江省委委派來義烏重建黨組織的陳美中,返回家鄉從事革命活動。馮雪峰一面受聘於義中任國文教員,一面任義烏城區地下黨支部書記。創辦第二年的義烏中學,就開始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的薰陶。當年9月,馮雪峰陸續發展本校學生趙青、駱文彬、方益祥、劉世菊和何愛玉等人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成義烏縣第一個共青團組織——共青團義中支部,趙青任團支書。10月,馮雪峰領導義中團支部,發動廣大學生會同縣城商界,罷課罷市,上街遊行,取得了反對提高屠宰稅鬥爭的勝利。馮雪峰還在學生中組織進步文學社團“試鳴社”,發動學生閱讀進步書刊,著名作家王西彥就是在這個時候,讀到魯迅的《吶喊》、《彷徨》,繼而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試鳴社”的學生還將馮雪峰先生國文講義中具有反封建、反剝削內容的《谷債》改編成話劇,在建校二周年的紀念會上演出,給沉睡的義烏小城以較大的震動。11月,馮雪峰因遭浙江省政府通緝,離義去滬。1929年5月,趙青參加團縣委工作,同年暑假,當局責令趙青、駱文彬、方益祥退學,活躍一時的義中革命鬥爭轉入低潮。

1930年。春,陳望道先生來義中作題為《東義二縣風俗的批評》的演講,他列舉舊文人的醜態,勉勵同學們祛除舊習,崇尚新風,做一個新時代的新青年。

1931年。春,著名鄉村教育家楊效春偕同樓夢弼先生受聘於義烏中學,分別擔任教務與訓育主任。他們言傳身教,為學校勤教苦學之風的興起,作出了貢獻。學校浚繡湖,辟農場,捐購圖書,增設簡師班,直至1936年。先後三期共培養初級師範生92名,為發展我縣的初等教育作出了努力。

1932年。學校開辦“民眾學校”,有“識字室”4個,學員76名。4月,朱式歐辭職,縣府先派陳志仁暫代校長,7月,師訓班(一年制)學生畢業。黃國銘繼任校長。

1933年。附設師講班(三年制)一班。

1934年。經中國童子軍總會登記、核准,義中童子軍被編為中國童子軍第906團。

1936年春,設四年制師範簡易科一班。

抗戰時期,學校幾經遷徙,歷盡流亡艱辛,但是學弦未止,在戰火中誕生了中共義烏中學第一個黨支部,一批熱血青年走上了民族解放的戰場。

1937年。校園遭到敵機轟炸。

1938年。春,因京滬等地相繼淪陷,在外任職的義烏籍文化人士紛紛返回故里。學校設法延聘,一時人才濟濟。學校設立“推广部”,聘楊興詩為主任,指導師範科及初三學生。在縣城附近辦起民眾夜校15所,掃除文盲,設壁報多處,宣傳抗日。是年,因日寇飛機轟炸義烏縣城,學校一度遷至江灣殿口商村。8月,劉文革繼任校長。

1939年。初,印尼歸僑、共產黨員李益中,遵照中共義烏縣委指示,以音樂教師身份來義中開展工作。李益中先後介紹陳鈺珊、盛於年、陳允升等學生入黨。11月,義中第一個黨支部在戰火中誕生,陳鈺珊任黨支部書記。爾後,義烏中學又有10多名學生入黨。同年初,學校遷至柳青。

1940年。夏,陳鈺珊畢業離校任義烏縣學生工作委員會主任,學校黨支部書記由吳關漢繼任。在黨的思想宣傳和直接引導下,孟沙駿、倪公燮、金更生、陳超等同學及樓仁愛老師先後投筆從戎,走上民族解放鬥爭的戰場。投筆從戎的其他學生還有蔣仲苓等人。8月,何其魯繼任校長。9月,學校自柳青遷回原址,後因日寇狂轟濫炸,不得已將學生分散在黃楊梅、大水畈、官清畈、何泮山等村上課,艱苦支持,以維弦歌不輟。

1941年。下半年,日軍發動細菌戰,義烏城內鼠疫蔓延,學校又被迫遷至黃楊梅、何泮山、協和殿口等村。

1942年。1月,金祖慈繼任校長。2月,學校繼續在殿口商村開學。4月,學校慘遭日寇飛機轟炸,成為一片廢墟。5月,義烏淪陷,在義烏的日軍司令部盤踞校園,前後長達三年零五個月。1942年5月至1943年8月,學校暫時解散。駱文彬、陳鈺珊等學生,離開學校後在中共義烏地下黨的指導下,參加了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第八大隊。

1943年。8月,學校遷至永康縣寨口村,借用村中黃氏、賈氏宗祠為校舍,重新開學,直到1945年暑假。流亡永康兩年中,校長先後為王同德、朱啟承。

1944年。冬,該校畢業的朱鴻良同學(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秘書),在反擊日寇掃蕩中,壯烈犧牲。夏,朱啟承繼任校長。

1945年。暑假,學校遷回義烏,先落腳於求是鄉東朱村,翌年1月,遷回原址,結束遷徙流亡。

1946年。1月,黃鐘瑞繼任校長。因本校原校舍經敵人之摧殘,無法開學,只得由學校設法借貸,擇要修理,得以開學。3月,教育部程督學來校視導。

1947年。學校擬訂實施《義烏縣立初級中學組織大綱》。10月,舉行建校二十周年慶祝活動,省縣諸多名流為學校題詞祝賀,盛況空前。秋,陳望道先生第二次來校演講,指出抗戰勝利,和平拋錨,建設渺茫,提醒大家認清形勢,辨明方向,爭取光明前途。

1949年。4月,簡師班10位學生在進步教師楊運等人的鼓勵下,投奔四明山革命根據地。6月,義烏解放,義中新生。縣人民政府委派賈仲凱、吳湘接管義中,義烏簡師併入義中。8月,任命樓仁愛為學校主委。學校成立解放後的首屆學生會,取消訓導制和童子軍組織,廢除童軍與公民兩科。

1950年。經金華專署批准,撥城隍廟為義中校舍。1月,為解決部分學生就學困難,學校開展工讀活動,承包了浙贛線義亭段土石方工程。參加工讀學生有605人,工程歷時52天,共完成土石方22000方,勞動收入計大米830擔。同時,學校還墾荒26畝,種糧種菜。7月,何章陸繼任主委。

1951年。全校教職員工參加鎮反學習。學校教育工會成立。

1952年。遵照省教育廳指示,學校設立高中部,招收學生3個班,學制三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