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978年,東北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建立。
1983年,東北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開始招收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和環境地學的碩士研究生。
1986年,在東北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環境科學系,設立環境科學本科專業。
1994年,學校設立生態學本科專業。
2000年,學校獲得環境科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環境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2年,學校生態學學科獲批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6年,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7年,學校環境科學專業被評為吉林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同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2009年,學校環境科學專業獲批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同年環境科學基礎教學實驗中心被評為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11年,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被評為吉林省高等學校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2012年,學校獲批國家級生態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13年,成立東北師範大學環境學院。
2015年,環境學院成立工程碩士教育中心。
2017年6月,環境學院獲批東北師範大學國際性示範學院培育項目。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有3個系,包括3個專業。
院系 | 專業 |
環境科學系 | 環境科學 |
生態學系 | 環境生態學 |
環境工程系 | 環境工程 |
資料來源: |
師資隊伍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職工73人,其中專任教師52人,擁有博士生導師12人,教授18人,副教授17人,講師9人,師資博士後8人;其中,已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50人,非本校博士學位獲得者20人,擁有博士學歷教師比例為96%,非本校學歷教師比例為40%;絕大部分教師擁有海外學習、研修經歷;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國家優青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3人、仿吾特聘教授2人、特聘教授(院士)1人,“東師學者”講座教授3人。
特聘教授(院士):曲久輝(中國工程院院士)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馮江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馮江、王德利
吉林省長白山學者:張繼權、郭伊荇
吉林省高等學校本科優秀教學團隊:環境科學教學團隊(負責人:張繼權,2016年)
吉林省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名師:王德利
教學建設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吉林省首批品牌建設專業1個,吉林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吉林省級精品課程1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環境科學
吉林省首批品牌建設專業:環境科學
吉林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環境科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生態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環境科學基礎教學實驗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環境科學概論、生態學
吉林省級精品課程:生態工程
項目名稱 | 主持人 | 獲獎級別 |
大學理論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以環境管理學為例 | 曹勇宏 | 吉林省高等學校教育技術成果獎三等獎 |
省級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實踐探索 | 徐建玲 | 吉林省高等學校教育技術成果獎二等獎級 |
科學發展觀下的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實踐探索 | 徐建玲 | 吉林省第七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資料來源: |
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與生命科學院聯合),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吉林省重點學科,1個吉林省高等學校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與生命科學院聯合)
一級學科碩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含環境科學、環境工程2個二級學科)、生態學
碩士專業學位領域:環境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生態學
吉林省重點學科:環境科學
吉林省高等學校優勢特色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科研實驗平台10個,其中國家級平台3個,省部級平台4個,校級平台3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植被生態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創新團隊培育項目:草地動、植物協同適應進化及生產、生態功效創新團隊(帶頭人:王德利)
吉林省實驗室:吉林省生態恢復與生態系統管理實驗室
吉林省重點實驗室:吉林省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吉林省研究中心:吉林省生態安全與環境災害預警研究中心
吉林省科技創新中心:吉林省城市污水處理與水質保障科技創新中心
校級平台:東北師範大學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東北師範大學綜合災害風險管理研究中心、東北師範大學自然災害研究所
科研成果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承擔國 家、省部及國際合作等項目240餘項,科研經費近億元。其中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3項,面上及青年基金項目63項,科技部重大專項(水污染治理)4項,“973”計畫課題1項。獲得多項科研獎勵,具體包括:發表SCI檢索論文2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12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共獲批各類科研項目220項,金額總計:11083.1萬元。其中,國家科技計畫項目12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3項,國家自然基金其他項目47項,中央部委項目2項;橫向項目62項。2017年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4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面上項目7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項。
合作交流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與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20餘所國際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如美國喬治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濱州州立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美國康涅迪克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美國威斯星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德國馬普學會、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筑波大學、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紐西蘭梅西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係。每年邀請10餘名國際知名教授來校交流,並選派研究生若干出國進行聯合培養,同時接收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及訪問學者。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承擔上海合作組織大學生態學方向項目任務,與其他5個成員國相關院系間可互派研究生進行交流。先後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大學、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在上合大學框架下簽署的雙邊合作協定,可互派生態學方向研究生進行學習交流。學生在畢業後獲本校學位證書和上海合作組織大學頒發的結業證書。
文化傳統
院徽
上部:經緯線代表地球表面,象徵著環境領域研究的對象之一-土壤;雷達監測線象徵對全球環境變化的監測;
中部:白色象徵環境領域研究的對象之二-大氣;博士帽的形狀預示學院對人才培養的立志方向;
中下部:由學院三個專業(Environment,Ecology,Engineer)英文首字母;組成水波形,象徵環境領域研究的對象之三-水體;
下部:扇形象徵尊師重教;1986為環境學院前身環境科學系建系時間。
文化活動
根據2017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舉辦了“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美麗家園”2017年世界環境日科普活動、“美麗人生,科創未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年會等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國際學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會峰會等交流活動。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黨委書記 | 霍洪亮 |
副書記 | 趙軒 |
院長 | 王德利 |
副院長 | 張繼權、邊紅楓、趙軒(兼) |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