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東亞價值是歷久彌新的研究課題。在西方價值隨著西方的崛起而成為所謂“普世價值”的時代,在西方世界現了把東亞文明誣衊為停滯的文明之殖民話語,也出現了所謂的“韋伯命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日本的重新崛起和“四小龍”的高速發展,建立在東亞價值基礎上的東亞經濟模式甚至被認為是與歐洲的“新教資本主義”相對的“儒家資本主義”。與此同時,李光耀、馬哈蒂爾等政治家也公開宣稱,在東亞存在一種與自由民主等西方現代價值觀不同的“亞洲價值觀”。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中國的迅速崛起改變了先前認識東亞價值的背景和基礎,要求人們重新認識東亞價值的屙性和功能。
本書以“東亞”為線索串聯了豐富的內容,涉及到了眾多方面。第一部分主要涉及關於東亞價值與東亞共同體的構建問題,其中更是涉及了關於東亞價值觀的歷史源流,與東亞價值的日後發展前景的暢想。第二部分涉及了天下觀和東亞世界秩序的問題,從中國古代重要的觀念“和”講起,又分析了以朝貢貿易為重要體現的中華世界秩序原理,而後分析了隨著歷史的演進,自由貿易原則也對東亞有所滲透。第三部分涉及了東亞價值與現代社會建設的問題,主要重點是強調儒家倫理的作用,尤其是對於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第四部分涉及了“亞洲價值觀”的問題。第五部分涉及了東亞環境觀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其中整合了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和現代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綜合討論關於環境的問題
編者簡介
吳志攀,1956年生,法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中心主任,兼任北大亞太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法和經濟法。曾出版《香港商業銀行與法律》(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年)、《國際金融法》(教材,法律出版社,1999年)、《國際經濟法》(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金融全球化與中國金融法》(廣州出版社,2000年)、《金融法的“四色定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商業銀行法務》、《中央銀行法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金融監管》(譯著,與人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聞道與問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等。
李玉,1940年生,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副院長、北大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從事國際政治、日本政治、中日關係和日本近現代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世界通史(當代卷)》(合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太平洋戰爭新論》(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中國的日本史研究》(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中國的中日關係史研究》(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中日相互認識論集》(主編,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文明視角下的中日關係》(主編,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等。
目錄
第一部分 東亞價值與東亞共同體的構建
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孫歌/3
東亞文化圈和東亞價值觀的歷史考察賀聖達/33
構建東亞認同的意義與途徑 李文/62
東亞價值與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構想 阮秋芳/78
第二部分 天下觀與東亞世界秩序
走向和諧宇宙:儒家關於太平世界的“和”的理想 李晨陽/81
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源起:近代中國外交紛爭中的古典文化價值 張啟雄/105
冊封朝貢體制論再考察――從日本的視點來看 村田雄二郎/147
自由貿易原則在東亞的滲透 龍谷直人/160
第三部分 東亞價值與現代社會建設
儒家思想與現代東亞世界 陳來/181
東亞的近代化與社會文化變動――傳統社會的解體與市民社會的成長白永瑞/189
儒家與民主憲政――從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談起陳弘毅/206
傳統價值觀與民主化進程:以中國為例 賈慶國 /232
論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潘維/257
第四部分 關於“亞洲價值觀”
“亞洲價值觀”的語義與淵源考證莊禮偉/285
“多而合一”的秩序原理與亞洲價值論 山室信一/311
第五部分 東亞環境觀與可持續發展
馬克斯・韋伯看儒家:韋伯中國歷史觀中的精神力和自然力 約阿希姆・拉德卡/329
東亞有機整體論思想的哲學意義――以莊子思想和中醫理論為視角 宋榮培/343
中國古代儒家與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 何懷宏/361
東北亞環境文化的交流與建設 包茂紅/387
跋:亞洲價值的故事 吳志攀/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