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與中國金融法 內容簡介
市場可以調節“經濟水庫”水平的平衡,法律也可以。所不同的是,市場的調節是純經濟的活動,而法律的調節之中還包含了道德和價值判斷的人文與社會因素。研究金融法律的時候,就是要研究這種調節功能與其中的道德判斷和人文標準。本書寫作於亞洲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中國即將加入WTO之時,它提出將所有有關金融業務的法律都綜合在一起來研究,以法律來規範金融工具。書中觀點新穎、獨特,讀來發人深思。
金融全球化與中國金融法 本書前言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是在亞洲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中國金融市場需要尋找自己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位置的環境下動筆的。我一直在努力將金融全球化與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聯繫起來思考。中國金融是國際金融的一部分,兩者有不可分割的聯繫。特別是當我國加入WTO後,中國金融法也要與國際金融逐步接軌。國際金融機構到中國來發展,也要尊重的法律和習慣,尊重中國的民族特色。本書快寫完的時候,中國同美國政府代表團在北京簽署了中國加入世貿的備忘錄。中國金融改革的時間表加快了,而且時間表不再單由我們自己來制定,還由我們的國際競爭對手和“夥伴”們共同協商了。亞洲開始從將近兩年的金融危機中恢復,中國又抓住世紀轉折的時機,加入WTO。如果中國能夠很好地把握住這著“險棋”,我們的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更加具有競爭力。
從1997年以來,人們幾乎每天從電視、廣播、國際網際網路、中外文報紙中,看到幾乎連續性的,不斷報導國際金融市場的各種訊息。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合併,日元貶值又升值,美元加息,美國股市中的信息產業股暴漲,歐元匯價的起落等。國際大型新聞媒體將跨入新世紀的國際金融市場渲染得引人注目。現實生活中,太陽每天照樣東升西落,大海每天照樣潮落潮漲,相比之下,國際資本市場的起伏跌宕,只不過是自然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媒體與學者的區別有許多,但兩者之間更多的是互動。對於國際金融市場來說,媒體注意眼前事件,學者冷靜地記錄著歷史,而真正的金融家人呢?他們已經在設計未來了。
金融由於危機而成為人們談論得最多的一個話題:東南亞金融危機蔓延到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中國也間接受到影響。最後,蔓延到全球,俄羅斯金融開始崩潰。全球金融市場似乎都被感染了。
就在亞洲處在金融危機“大地震”時,印度尼西亞發生暴亂。報紙上公布了發生在大街上的慘不忍睹的照片,網際網路上披露了印度尼西亞部分軍人的暴行。馬來西亞部分民眾在大街上抗議,因為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安瓦爾被警方拉走。香港股市與匯市上展開了政府與國際炒家的金融大戰,全球媒體對港府干預褒貶不一。日本橋本內閣下台,小淵惠三新首相組閣,他起用了已經退休的老臣宮澤喜一。日本人好像重新有了信心,日元大跌了三個月,又升上來了,雖然人們仍然不看好日元,但是日本金融也像它的製造業一樣:精工細做。儘管它的缺點是失去了市場的靈活性。
歐洲的金融保持著獨特的口味,11個國家的不同貨幣竟然合一了!歐盟在北京的機構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歐元的樣幣作為紀念品發給到會的人們。歐元不僅是11國貨幣的融合,而且是金融市場的融合、金融機構的融合與金融觀念的融合。歐元的出現如同許多不同樹木枝杈嫁接在一根樹幹,不同樹葉交疊起來,而大樹的基幹和根是一體的。
歐洲各國從深層的歷史傳統和宗教文化上實現了內涵的結合。在這個地球上,也只有歐洲文明可能產生這種高難度的融合,就像歐洲人製造的高級葡萄酒,甘醇的味道是混合而複雜的,但卻能從一個瓶子冒出來。1999年底前,歐洲金融市場又向前邁了一步:歐洲8國的資本市場聯網操作了。
1999年9月23日,在布魯塞爾,8個歐洲股票交易所總裁召開會議,簽署建立“共同電子互聯交易平台”系統的協定。在2000年11月前,歐洲股市操作人員可以在同一台電腦系統平台上,縱覽8大股市行情,並可以進行8個市場上的股票交易。這8個股市是:倫敦、巴黎、法蘭克福、蘇黎世、阿姆斯特丹、米蘭、馬德里和布魯塞爾。
就在歐洲金融整合的同時,俄羅斯的金融體系提前崩潰了。葉爾欽總統可能不懂得金融和經濟,他在100天內,連續換了三位總理:小伙子契爾年科、前總理契爾諾爾金(代總理)和老人普林馬科夫。199年7月,普林馬科夫又被更換成新的總理�D�D�D年青人普京。世界的七國集團或十國集團和國際私人大公司老闆們將成百上億的美金投給了葉爾欽,但是,這些硬通貨在俄國市場中就像“鐵達尼克號”遊輪一樣,快速行駛了一程後,就不見了,現在媒體暴露出來的是包括葉爾欽的女兒在內的親屬參與國際洗錢活動,而這些外匯中的相當部分據說還是西方七國集團銀行和已開發國家的私人機構援助給俄羅斯的救命錢,直到葉爾欽總統突然在2000年剛開始的時候宣布辭職,推出47歲的普京。美國、英國和俄國在近幾年裡,出現了“47歲總統現象”,先後由不到50歲的年輕人來掌握政權,而且他們幹得都比前人更加成功。經濟周期加快了,國際政治家也年輕化了。
“美元金融”差不多成了國際金融最近歷史的代名詞。美國通過占20%投票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世界金融體系維持了53年。這個組織的任何決議都要有80%的贊成票才能通過,所以離開美國支持就不能通過任何決議。美國使用大工業管理的方式成功地組織了世界匯率體系,也許正像工業投靠業一樣走到了規模生產的反面:生產過剩,而現在是資金過剩了。
美國投靠業中過剩的巨額資金,從美國市場湧出來,在世界各個金融市場上尋找投資與投機的機會。巨額資金的本能要求全世界的金融市場都對它開放,讓它自由進出。任何政府對本國市場的管理都可能被指責為“干預”自由經濟。當亞洲金融市場和南美洲市場都“自由”到了混亂不可收拾的時候,美國金融市場也難以脫身自保。
中國的金融市場還好一些。外圍市場一片唱淡之時,惟有人民幣一枝奇葩獨放。正在進行金融體制改革的中國,在與1998年大洪水抗爭和確保8%經濟成長速度的勇敢精神中繼續向前挺進。中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體制,原來要改革的一些東西,也許正因為改得慢了一些,前進步子放緩了一些,反而獲利了安全與穩定的益處。
當人們認為我們金融機構的分支層次太多,布點過於分散的時候,世界電子技術對金融數據處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網際網路通訊產業的發展,從反向思維中猛然啟發了我們:當今世界的金融中心和經濟中心正走向多元化或離散化,而網路狀的市場結構和多元化的金融信息產業的發展,使得中國的金融多層次的網路體制,反倒適合這種發展趨勢。也許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從理論上證明它這一點,國際金融的網路狀發展趨勢已與我們的情況天然吻合,這幾年的實踐已經表明,中國在金融體制改革穩健行進中對經濟的不可思議的支撐力和對市場的玄妙的調控機制,正在於金融的網路化本身。
如同中國的中草藥,多種成分的植物的根、葉、皮、籽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英國的化學家們至今也無法分析多種成分混合加熱後產生的綜合化學性的作用。這些目前還只能通過經驗來解釋,而難以用科學方法予以說明。在中國,金融市場中的參與者不再只是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個人大戶和個人散戶。如同多種中藥材,同置於一鍋,加水一煮,其效果與“中藥”的理性分析差不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研究國際金融法時,也讓我們根據經驗,將所有有關金融業務的法律都綜合在一起來研究。不要問為什麼這樣做,只需要看看現實的金融市場,各種金融活動不是天然合一的嗎?金融機構與金融產業之間是互相聯繫的,它們是互動的。例如,當存款利率降低時,貨幣就會從銀行帳戶上流向股票市場。當本幣對外幣的匯率上升時,本幣存款數額就會增加,本地的股市也會上漲。當股市指數下跌時,資金就會從股市上轉移到貨幣市場,銀行貸款可能就更容易一些。所以,存貨款市場、本幣兌外幣的貨幣市場、股市與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和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等,就好像是一個或六個連在一起的“大水庫”。當一個“水庫”的水壓升高時,該“水庫”的水面達到平衡。
市場可以調節各個“水庫”水平的平衡,法律也可以幫助調控眾多水平的平衡。所不同的是,市場的調節是純經濟的活動,而法律的調節之中還包含了道德和價值判斷的人文與社會因素。我們研究金融法律的時候,就是要研究這種調節功能與其中的道德判斷和人文標準。
這篇前言的寫法可能不夠體系化,不符合法律解釋學的邏輯要求,倒更像是一篇隨感錄。但是,這些是筆者的感悟。當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法律與金融事業產生,並從內心領悟到人類自己創造出的金融工具可能會毀壞人類美好生活時,人類就不得不用法律來進行規範了。特別是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巨大的內陸市場和眾多的人口,如果出現像俄國的一些問題時,我們的生活將比俄國更苦,從事中國金融工作和司法工作的人們肩負著歷史責任和民族使命,他們是筆者最尊重的生活的建設者、市場的創造者和維護者。在他們面前,筆者是真正的學生,他們是真正的先生。再次修改完這篇前言的時候,已經是2000年的元月了,讓這本隨感作品,作為筆者向新的千年、新的世紀奉獻的一份手制的禮物。
金融全球化與中國金融法 本書目錄
前言一、"金融全球化"與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與歐美的金融競爭
金融危機與債務信用
金融危機與金融交易的新動態
國際金融市場變化與監管法
金融"全球化"與"國際金融新秩序"
二、日本的金融維新
政府角色
看不見的"手"
銀行的立場
金融的新觀念
金融市場新版圖
三、美國金融法的基礎與變通
金融信用
美元泡沫
金融改革法
數位化後的"牛"與"熊"
四、香港的新主頁
文化融合
全球信息港
五、俄國經濟改革的速與達
既速又達
市場與法
六、泰國與韓國的路徑
泰國的路徑
韓國的啟示
七、倫敦金融研究與產業
大學校園
關心中國金融問題
全球的中國金融問題專家
倫敦金融與文化
英國的大律師與他們的"INN"
八、台灣金融
"小地盤"與"大金融"
從"工廠島"向"科技島"
九、中國金融轉型與法律
從個案談起
法制定位
行政主導的設計
方法與資源
有待解決的問題
十、中國土地證券化
房地產發展的階段
證券化的環境
美國的經驗
中國管理的特點
後記
金融全球化與中國金融法 文章節選
文化融合
1.全球經濟一體化與東西文化衝突
世界經濟發展的"國際化"或"全球化"趨勢已成必然。國際航空和越洋通訊的便利使"本土人"變成了"國際人"。但是,隨著經濟"國際化"趨勢和社會的"國際人"發展趨勢,東西方文化衝突越來越明顯了。文化歷史傳統不會這么快就隨著經濟發展而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不會這么快地就改變,適應外國天南地北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喜歡卻是另外一回事。東西方文化包括很廣泛,例如宗教、語言、飲食、文藝、家庭觀念、生活哲學等都不同。東西方文化不會像各國經濟那樣輕易融為一體,文化的差異在各國經濟全球化後還將長時間存在於世界文化本來是多樣化的,東西方文化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東西方文化衝突需要東西方互相了解,了解的前提是互相學習。
2.香港以往的優勢不存在了
香港在以往的經濟發展中,依靠大陸的貿易出口和轉口以及加工,取得了相當長足的發展,但是,出口和轉口以及加工有形產品的利潤已經很薄,機會也越來越少。大陸的經濟改革使原來香港不可替代的轉口角色變得可以替代了。
香港曾經以生產小而精的手錶、玩具、服裝、化妝品以及珠寶首飾等體積小,價值高的產品稱雄於世。香港還曾有高超設計、建築、室內裝修等產業創造出的驕人業績。此外,在印刷、出版、媒體等方面,也以高效率,高速度,高品味領先過歐美諸多國家。香港的旅遊與購物曾被稱為天堂。加之金融、法律、會議安排、酒店管理服務等的超高品質和合理成本,實在讓歐美同行無法競爭。
過去的有形產品和高品質服務在今天代表的財富比重相對減少,而高技術產品代表的財富的比重正在增加。現在整個世界性的有形產品生產已經過剩,生活自然化與鄉村化追求,在人多地少的香港,無法同歐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相比。中國內地反而在此方面還有更多的潛力。
香港曾經以內地廉價勞動力和土地來加工有形產品。但是,現在加工業的利差越來越小,因為中國內地生產成本也不再廉價,但還是比香港成本更低。雖然香港將本地加工工業早就轉移到內地,但是,因為利潤高低不取決於生產什麼?而是決定於採用什麼樣的技術,採用什麼樣的材料來生產。
香港應該找到自己經濟在21世紀的發展方向?香港應該集中自己的雄厚財力和時間,朝著認準的方向發展。
3.香港現在的優勢是東方與西方溝通"站點"
為什麼這樣說呢?筆者所說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非常廣義上的。從醫學方面講,東方有中醫或泰醫等本地醫學文化。主要是使用天然植物草藥和從系統綜合平衡的哲學來醫病的。而西醫是從科學可數量化的分析方法,採用化學藥物來治療的。如果綜合這兩種醫學的長處,中醫更容易治療,而西醫容易診斷。中醫更有利於長期哺養身體,西醫有利於治處急症。
如果將懂英文的中醫和懂得中醫原理的西醫結合起來,將會出現新的醫學科學。中國人吃飯使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筷子同樣可以吃西餐,或中餐用刀叉也可以吃飽。但是,使用筷子有使用筷子的文化,刀叉也有使用的規矩。如果看到有人吃飯時,一隻手拿筷子,另一隻手拿著叉子的話,一定會使同桌共進午餐的人,先看到呆滯,而後笑得噴飯。或者百思不得其解而導致食慾大減。
東西方在法律文化的衝突更大。普通法系的法官只有耳朵,沒有嘴巴。而內地的法官沒有耳朵,只有嘴巴。西方的司法與行政獨立,而內地老百姓頌揚最多的法官還屬包公。包大人是丞相、屬於行政長官系列。老百姓稱他為"包青天",不是因為他司法獨立,而是因為他的剛直不阿。在西方,人們從作陪審團或傳媒中學習到法律程式的公正,而在東方人們從行政程式中學習到執法目的公正。
現在世界需要有一個站點共東西方的人來訪問,了解對方的文化內涵,人文與習俗的文化、法律與秩序的文化、政治與意識形態文化、歷史與地理文化、哲學與藝術的文化、宗教與信仰的文化、社會與社區的文化、民族與種族的文化、文字與文學的文化。通過理解東西方對上述文化的不同解釋,才能深刻解釋國際流行的高科技文化,自然環境保護文化、野生動物保護文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文化,以及人權以及人的政治與經濟權力保護的文化等。
要理解文化先要懂得語言,對中國來說,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兩個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占到人口總數的50%以上,香港是得天獨厚掌握著兩種語言的地區。在世界上、日本、歐洲、美國和中國這四隻"大老虎",沒有這個優勢。在亞洲,韓國、台灣、新加坡、泰國這"四小龍"或"小老虎"們也不具備這個優勢。只有香港具有地緣語言優勢。
4.香港應該稱為東西方互相學習的"國際大學"
在世界有形產品過剩的時候,而無形產品:文化產品和知識產品,特別是東方和西方互相了解的文化產品和知識產品生產嚴重不足。東方文化產品如果能夠翻譯成為英文,用西方可以接收的方式表現出來,或包裝起來向西方出口或轉口。同樣,西方的文化產品和知識產品翻譯成為中文,用中國人可以接收的方式包裝後,向東方向中國出口與轉口,東西方兩地的市場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對於東西方文化產品,知識產品的加工生產規模來說,生產量與市場的需求量大不相稱。
從事這項世界性的文化產業的東西方雙向包裝出口,香港仍然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語文和資金以及人才的條件。香港人比亞洲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人都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同樣,香港比歐美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都更加了解東方。這就是香港獨特的優勢。香港應該發揮這個別人無法代替的優勢,在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競爭中,扮演舉世無爭的角色,讓西方了解東方,讓東方了解西方。香港應該成為東西方人互相學習的一個世界"超級大學"。筆者認為,這是香港在未來發展中要把握的一個歷史機會。
為什麼這樣說呢?香港同日本相比。日本的經濟實力非常強大,外語翻譯的能力也強。但是日本是一個具有1億多人口的國家,有本國的工業生產和內地市場。所以,日本的文化戰略是翻譯,而不是推廣雙語。普通日本人的英文水平也不低,但是由於日語發展的文化傳統,使得日本人的英文不會比香港人更好。於是,日本有最大的日語翻譯市場,將西方文化作品以最快的速度翻譯成為日語。讓日本人了解西方,但是,日本人不能以同樣大規模的翻譯,將日本文化翻譯成為英文,讓世界了解日本。因為,日本文化不能代表亞洲,也無法代表東方。香港在這個方面比日本的條件更好。香港是華英雙語的地區。
新加坡也是一個亞洲雙語的國家,華語和英語都非常普及,但是,新加坡地理位置和社會條件都不如香港。香港靠近大陸,面向海洋。東西融合的歷史傳統和優良的地理位置是新加坡無法比擬的。香港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平安的地方,少有故事,沒有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這些條件更是使新加坡莫及。
印度是亞洲最大的本地語言與英語雙用的國家。印度經濟和政治也發展的較好。但是印度是一個大國,有巨大的本地市場和工業生產,又有較強的宗教與種族內部事物,多事與不穩定社會環境不可能使這裡成為一個世界文化轉換中心。
韓國也是亞洲的"四小龍"之一,語言的關係使韓國只能以本國同外國聯繫,而不能成為第三國溝通的橋樑。台灣地區華語占主流,英文也不流行。所以,台灣地區在對國際文化的溝通上,不能夠同香港競爭。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市場國家,雖然有一定的英文程度,但是,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也不能代替香港的作用。
能夠成為東西文化轉換中心的地方只有香港。將東方的文化翻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再將西方的文化翻譯成為中文介紹給中國內地和台灣地區、新加坡、澳大利亞、北美和歐洲的華語區讀者。華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種,英語也是另一種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美國和歐洲可能成為東方文化產品英語化後的潛在市場。中國內地也沒有足夠的財力自己來從事將東方文化翻譯成英文,但是,中國內地將是西方文化華語化後的最大潛在市場。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香港最好把握住這次發展機遇。將來,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將不在美國,不會是哈佛(HAR-VARD)也不會是耶魯(YALE)。也不在英國、不是劍橋(CAMBBIDGE),不是牛津(OXFORD),因為它們只代表西方。也不是北京大學(PEKING),或是東京大學(TOKOY)因為它們都只代表東方。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將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只有香港在文化上,可以讓東方人了解西方,又讓西方人了解東方的媒體,整個香港才是東西方共同的"國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