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復興

東亞復興

即《東亞復興》一書是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局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的研究報告。世界銀行每四年對東亞經濟成長進行一項主題研究,本書是世界銀行繼《東亞奇蹟》、《東亞的教訓》和《東亞奇蹟反思》之後的又一次權威之作。作者:吉爾,卡拉斯等著,黃志強等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轉瞬之間,10年已過。金融危機在歷史上給人類留下過慘痛的回憶。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過後,世界大戰隨即爆發。80年代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過後,經濟陷入長期停滯。

然而,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大多數東亞國家卻成功從危機中走出,產業結構大幅調整,對外貿易大幅嗇,公司治理獲得改善,金融監管顯著提升……如今,東亞已再度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本書從貿易、創新、金融、城市以及反腐敗等角度揭開了這一奇蹟背後的秘密。同時,本書更提出增長中必然面臨的動力與阻力,特別是從落後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將遭遇的發展陷阱:環境、擁堵和腐敗,“可持續發展”是東亞各國最重要的課題。

圖書目錄

綜述:日漸呈現的復興

第一章 增長的動力和阻力

第二章 對外貿易

第三章 創新

第四章 金融

第五章 城市

第六章 社會和諧

第七章 反腐敗

致謝

地圖

1.1 東亞很快將成為中等收入地區

2.1 貿易聯繫使東亞各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3.1 東亞地區的電信流量意味著積極的知識交流

4.1 東亞各國內部的投資往來非常重要

5.1 未來10年,東亞各種規模的城市都將快速擴張

6.1 東亞各國內部的貧困現象仍然嚴重

7.1 東亞各國的法治質量

專欄

0-1:過去和現在的復興

0-2:珠三角地區:的增長、動力與問題

1-1:世界銀行每四年一次對東亞進行的區域研究

1-2:“東亞任務”:在世界經濟中占據更大的份額

1-3:中等收入地位: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

3-1:思想和知識:非獨占性和非對抗性消費

3-2:從國外獲取技術的途徑

3-3:規模經濟、貼牌生產、設計生產和商標生產的順序

3-4:外國技術和國內創新都能支持發展的順序

3-5:地理位置和知識溢出

5-1:聚合經濟

5-2:最優的城市化集中度?

5-3:中國各城市管理水平的差異

5-4:城市人力資本的外部性

5-5:失敗的代價

7-1:新加坡、腐敗和公務員

7-2:聯合壟斷式的腐敗政府

7-3:高棉的競爭性腐敗

圖書摘要

綜述:日漸呈現的復興

大約10年前,即1997~1998年,金融危機使東亞的四個經濟體陷入了泥沼之中。許多人預測,危機所揭示的結構性的弱點——腐敗、任人唯親和裙帶關係——將使該地區陷人滯脹,正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在債務危機之後發生的情況一樣。人們預計,新興的東亞地區數年內將不再增長,就像拉丁美洲的“失去的10年”。然而,1998年以來,這個地區新興經濟體的增長紀錄非常驚人:國內生產總值(GDP)幾乎翻番,年增長率超過9%,以美元現價計算,2005年達到了4萬億美元的水平。

其他經濟指標同樣使人印象深刻。出口增加到了全世界出口總量的1/5,超過每年2萬億美元的規模,使得新興的東亞地區成為世界上最為開放的貿易區域。該地區還是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目的地,並且擁有價值1.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資本市場也有長足發展,金融領域資產達到了9.6萬億美元。與1998年相比,貧困人口(按每天人均支出少於2美元計)的數量減少了近3億人。一個中產階級正在出現,經濟事務中民主的聲音也日益活躍。整個地區內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改革正在推進,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也非常樂觀。

在這個地區,經濟復興正逐漸展現出來。如同由於知識上的新發現催生了新思想和經濟發展的歐洲文藝復興一樣,創新也在東亞地區得到了同樣程度的重視(見專欄0-1)。貿易和金融、思想和技術、城市發展、家庭金融以及對公共領域的需求等方面的變化步伐,都頗為激動人心。如果目前的增長趨勢持續下去,到2025年,東亞在世界經濟巾所占的比重(25%)將和它在1820年所占的比重相當。人約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1820年前後),東亞在全球的重要性經歷了很長時期的下降。

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很容易夭折的世界上,東亞的十餘個國家或地區是如何做到如此成功的呢(朝鮮和緬甸是例外)?因為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差異非常巨大,常用的經濟指標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新興的東亞地區,既包括13億人口的中國,也包括250萬人口的蒙古。人均收入既有低至400美元的寮國,也有高達24 000美元的新加坡。中國香港可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而越南還是僅有的幾個保持禮會主義制度的經濟體之一。到底發牛了什麼?東亞是不是有什麼特殊之處,能使差距如此之大的經濟體都實現增長?

已經有很多研究試回同答這個問題。其中,目前被引用的最多的一份研究是世界銀行在1993年出版的《東亞奇蹟》 (The East AsJan Mirac1e)。《東亞奇蹟》試圖解釋八個表現出眾的亞洲經濟體的驚人經濟成就。它得出的結論是:從大的方面看,這些經濟體實現高增長是由於“基礎條件的改善”。但它還認為基本政策僅僅是故事的一部分,此外,“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政府干預——系統地、手段多樣地——推動了發展” (第5頁)。《東亞奇蹟》總結性地指出,進行試驗的願望和實施改變環境的政策是實現經濟成功的關鍵。這個觀點也是我們研究的基礎。東亞的政府是如何採取對策,來應對1990年以來這個地區以及全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的呢?

專欄0-1:過去和現在的復興

歐洲的復興起源於15世紀興旺的義大利城邦,並迅速擴展到中歐和西歐。其突出特點是大量吸收新的知識(尤其是向阿拉伯和印度學習數學),對珍惜現世美好生活的觀念的重視,以及由於印刷術的出現帶來的思想交流的加快。這次復興標誌著城市化、全球化和新生產模式等廣泛的結構性變革力量的出現、

回頭來看,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那些和復興之前的中世紀相聯繫的不良社會狀況——特別是貧窮、爭鬥、腐敗和對少數族群的迫害——在歐洲復興時期實際上還有所惡化。當幸運的人們把這些變化看做是中世紀的轉折點時,當時的其他很多人則將其視為社會弊病更為加劇的時期。

目前正在不斷呈現出來的東亞復興,也具有一些同樣的特徵:它們不斷加速吸收新知識(從美國和歐洲),它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由於計算機的廣泛普及(輕易就將印刷術打敗了)而帶來的更加迅急的思想傳播。從歐洲歷史中可以汲取的一個教訓是,如果東亞復興想要進一步步入黃金期,這些變化就必須伴隨著更為深刻的社會融合(socia1cohesion)。

顯而易見,2006年的東亞經濟,與它在1990年的表現比起來有很大不同。這個地區比當年要富裕得多,所以,該地區的市場規模也擴大了。居民也變得更加富裕,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時,經濟重心——包括生產、貿易和金融——也向中國和東北亞轉移。東亞內部的區域協作主義正急劇上升,其表現形式則是正式的雙邊或多邊經濟貿易協定。在最近10年中,已經有24個新的條約被簽訂,還有34個以上的協定正在談判中。區域協作興起的部分原因在於1997~1998年的貨幣和金融危機,在那個決定性的時刻,許多政策制定者第一次看到了與全球化,或者說是全面融人世界的利益相伴而來的風險。不過,也許更主要的原因在於經濟區域化的大趨勢,這是一個市場推動的過程,在東亞,內部貿易、金融和創新加速發展,同時全球化也繼續向前。

曾經成功融人世界經濟中的東亞國家,現在正在進行區域一體化。引人注意的是,這種區域一體化的發生是對全球一體化的補充,而非損害。而且在許多方面,第二次一體化比起第一次一體化來,進程要快得多。有所不同的是,東亞國家似乎已經汲取了經濟危機的教訓,增強了自身的實力,可以抵禦持續的全球一體化可能帶來的損害。較為一致的是,這些國家發現,區域一體化有助於保持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當其中很多國家已經實現減貧,且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時,全球一體化驅動了經濟的迅速增長,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城市貧困、環境壓力大、不平等加劇以及腐敗等一系列國內問題。它意味著,當東亞國家通過在國際一體化的基礎上加上區域一體化來保持其國際競爭力時,它們還面臨著一個挑戰,即通過第三種一體化來保持其持續的增長。第三種一體化是要在國內層面上實現的,主要目標是保持社會凝聚力

1990年,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的GDP為1,2萬億美元(見圖1)。今天,其總量已超過4萬億美元。如果把澳大利亞、日本和紐西蘭算進來,這個地區合計的GDP就會達到9.5萬億美元,接近全世界總產出的1/4。正是南於這樣驚人的增長,這個地區才更接近中等收入水平。一旦越南達到中等收入水平——極有可能在2010年前實現——就會有超過95%的東亞居民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裡。這個地區的經濟的未來取決於中等收入國家的前景和表現。本書是關於整個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的,並特別關注了這個地區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

東亞正日漸成為中等收入地區,而且有更多國家正努力尋求向更富裕國家前進的戰略,這一事實非常重要。因為,隨著收入水平的變化,增長模式也在變化。研究發現,在推動部門增長模式的變化中,有兩種趨勢在發揮作用。一方面,隨著這些國家越來越富,會產生出對更多種類產品的需求,其中很多產品有可能就是在圍內生產的,因此,就會有一種推動產業多樣化的力量。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國家僅專注於做好它們最擅長的行業,那它們就僅僅是變得更富裕,並沒有發展更多的產業部門。哪種趨勢將主導發展是個實證問題。研究人員認為,答案取決於是更偏好生產的規模經濟還是消費的多樣性。

最近的一份研究指出,各個國家在初期都會採取多樣化的戰略,即增加值和就業在整個經濟體中的分布會越來越分散。在中等收入水平上,各國總是會先後出現轉折點,在超越這一點以後,各國都會再次開始在生產和就業上加強專業化。生產的規模經濟似乎會取勝。這意味著,如果中等收入國家想要繼續富裕,就必須在某個時間實施有利於專業化的新戰略。

關於中等收入國家想要繼續繁榮就必須採取些新措施的觀點,還受到以下論點的支持:即比起較富或較窮的國家來,中等收入國家的增長會相對較慢,這也說明了為什麼20世紀的世界經濟沒能縮小貧富差距。它指出,中等收入國家被主導成熟產業的、低工資的窮國競爭者和主導技術迅速變化產業的、追求創新的富國擠壓在了中間。

這就是東亞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現在面臨的挑戰。不過也有樂觀的理由。東亞有些不久前才實現了工業化的經濟體已成功地從中等收入邁進富裕國家的行列,這說明,在目前環境下,如果採取正確的政策,實現這樣的轉變也是可能的。而且經驗表明,存亞洲內部,低收入國家主導製造業、富裕國家主導知識經濟的區分也並不是那么絕對。新興工業化國家仍然是成功的製造商,即使在非常成熟的產業也是如此,同時,中國和印度也說明,知識經濟領域的成功也不是專屬於富裕國家。對中等收入國家來說,訣竅似乎就在於同時實施以上兩種戰略。

中國對區域化和區域協作主義的推動

中國的奇蹟未被包括在《東亞奇蹟》一書中,因為其轉型經歷被認為是獨具一格的。但中國的發展奇蹟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引人矚目的,也是這個地區主要的經濟力量,代表著東亞發展中經濟體一半的GDP和1/3的出口。尤其是自從2001年11月巾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作為亞洲出口迅速增長的目的地,給其他貿易夥伴提供了大量機會。同時它也是主要的競爭者。這個地區的政策制定者們在面對中國的經濟成長時,都在重新思考他們的國家戰略。

由於其占絕對優勢的經濟規模、就大陸經濟體而言不尋常的對外開放以及對地區的輻射,中國在東亞奇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圍,並於2004年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貿易圍。對東亞國家而言,中國正在成為其主要的貿易夥伴。它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供應國,同時也是韓國的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供應國。近10年來,中國的進15以每年約18%的速度增長,其進口占GDP的比率達到了34%,相當於另外兩個主要經濟體日本(9%)和美國(12%)的3倍。中國有一半以上的進口來自東亞。南於巾國的緣故,東亞地區貿易的一半以上發生在區域內部,與歐盟地區的一體化程度相當。

很多分析人員認為,東亞的區域內貿易是南市場推動的,因此,最好不要將其描述為區域協作主義的結果,而是自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結果,這也是東亞經濟體身為世界上增長最迅速和最開放的經濟體的天然的副產品。亞洲同家早就是多邊和單邊貿易自南化中最有力的組成部分,只是到最近,地區性貿易協定才開始增多。看起來,它主要是與變化著的貿易和投資形式緊密聯繫,也即和真實的經濟力量相聯繫,並非政治考慮促進的區域協同,亞洲金融危機後與全球化的對抗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在區域性牛產網路中,從一個國家把零部件運到另一個國家,以進一步裝配加工的貿易,在地區貿易中所占的份額日漸增大。這些生產鏈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廣場協定之後,而當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開始採用更有利於外商投資的政策後,其發展更是加速了。到1990年,外資企業在全部製成品出口中的比重,在中國和東亞其他中等收入國家占到了30%~90%。如今,日本跨國公司在亞洲各分支機構生產的產品有80%以上是出口到其他亞洲國家,而其進口的95%以上也來自亞洲生產者。

貿易和FDI之間的聯繫成為區域化的有力推動力量。地區性協定保證了分布在生產網路中的各個國家的市場準人,促使零部件的關稅進一步削減——一最終實現自南貿易。同時,地區性貿易協定減少了外國投資、服務貿易、熟練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其中,勞動力流動對於建立地區性生產網路至關重要,但在多邊貿易對話中作為要解決的議題又過於敏感。因此,地區性貿易協定為多邊貿易協定提供了重要的補充。

東亞的經濟圖景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地區經濟規模巨大,而且所有國家的收入水平都在上升。它比過去更加開放,地區內貿易發展非常迅速。同時,東亞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份額也上升了,雖然並不是那么明顯。東亞先融入全球,現在正融入地區(見圖2),中國處於這個發展的中心位置。但地區合作的制度性框架相對還不成熟,一些特別安排也還存在較高的副作用。在處理這些複雜問題時,還有什麼東西要學習的嗎?

在東亞各國政策制定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關於區域一體化和區域合作一直存在著重大爭論,這些爭論涉及的問題包括貿易自由化、區域貿易協定中複雜的關於原產地的“麵條碗”規則(其含義是,各種雙邊和多邊協定中規定了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像麵條那樣纏繞在一起)、對外國投資者的稅收優惠以及新的區域性金融架構等。同時,政策制定者們也在考慮,如何處理那些與一體化和高速增長結伴而來的問題,如交通擁堵、腐敗以及社會凝聚力消散等。在大多數問題的討論中,經濟學家們並未做出特別的貢獻,他們從東亞的成功經驗中收穫的啟迪反而更多。來自新古典增長模型的關於經濟成功的試錯藥方(其要點是巨觀經濟穩定、儲蓄、開放和教育),似乎並不足以為政策選擇提供特別有用的建議。對於東亞多數地區而言(朝鮮和緬甸除外),理論提出的那些原則都是重要的,但也僅此而已。然而,關於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卻取得了重大突破,不斷增加的實證研究也說明,這些新的思潮並不僅僅在理論上精確優美,還能推出有力的範例,幫助指導實際政策。

因此,我們需要在此稍微偏離一下本書的主題,介紹一些現代經濟理論的最近發展,其中包括:哪些產品參與國際貿易(新現代貿易理論),什麼原因使富國經濟迅速增長,甚至比窮國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增長還快(新增長理論),以及增長發生在哪些地方(新經濟地理學)。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