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漢字]

杯[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杯,是一個漢語辭彙,漢語拼音是bēi,部首是木。杯是名詞,功能是盛液體。杯可表示為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為圓筒狀或喇叭狀,材質多為木、金屬、玻璃或陶瓷。

概述

拼音:bēi

部首:木,部外筆畫:4,總筆畫:8

五筆86:SGIY 五筆98:SDHY 倉頡:DMF

筆順編號:12341324 四角號碼:4199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76F

高度大於上端寬度的容器叫杯。

漢字演變

杯[漢字] 杯[漢字]

基本字義

● 杯

杯[漢字] 杯[漢字]

bēiㄅㄟˉ ◎ 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子。~盤狼藉。~中物(指酒)。多為圓筒狀或喇叭狀,材質多為木、金屬、玻璃或陶瓷。

◎ 杯狀的錦標:獎~。~賽。奪~。

釋義

1、基本意思

①用來盛水、茶、酒等液體的器皿:酒杯|玻璃杯|杯水車薪。②杯狀的東西:獎盃|銀杯。

【杯水車薪】 #bēi shuǐ chē xīn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力量太小,起不了什麼作用。

〖例句〗用物質來滿足貪婪者的欲望,總是顯得杯水車薪。

繁體寫法 繁體寫法

(形聲。從木,不聲。本義:盛酒、茶或其他飲料的器皿)

同本義,也稱“耳杯”

執觴觚杯豆而不醉。《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註:“杯,盤盎盆盞之總名也。”

杯圈不能飲焉。西漢·戴聖《禮記·玉藻》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難》

又如:茶杯;杯茗(茶杯與茶水);杯酒戈矛(比喻為一件小事大動干戈);杯杓(酒杯和杓子。借指飲酒)

比賽中發給勝利者的杯狀獎品

杯 bēi

①盛液體的器皿。多為圓柱狀,或下端略細:水~。

②杯狀的錦標:金~。

2、別義:對某個bei音字的記音,為通假字,如“擲杯珓”的杯也記作“碑”,實際指“貝”,蚌殼就是蚌的貝殼,溫州樂清童謠《打珓貝》就用貝字。

杯的書法

杯的書法

有關成語

【杯弓蛇影】晉朝樂廣請客吃飯,掛在牆上的弓照在酒杯里,有一個客人以為是蛇,回去疑心中了蛇毒,就生病了。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驚自怕。

【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解除其將領兵權的事件。建隆二年(961),太祖宴請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許以高官厚祿,然後解除其兵權。開寶二年(969)又用同樣手段,罷免王彥超等節度使,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

【杯盤狼藉】】形容酒飯後,桌上的杯子盤子亂七八糟。狼藉:雜亂的樣子。

【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

種類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飲酒用具。明代景德鎮窯燒制青花高足杯、鬥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紅龍紋高足杯、成化鬥彩纏枝蓮紋、葡萄紋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面置半月形雙耳,亦稱“耳杯”。古代飲酒用具。東漢時有綠釉陶羽觴。兩晉時有大量青瓷羽觴,南北朝時羽觴數量減少,形狀如兩端微尖略上翹的船形。

3、壓手杯明代杯的一種式樣。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是明永樂時獨有的名貴器物。杯身繪青花纏枝蓮紋飾,杯內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鴛鴦心、雙獅戲球三種。

4、高士杯 明成化鬥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5、三秋杯明成化鬥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奼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為明瓷珍品。

6、爵杯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立柱,一旁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杯 [bei]:cup。

1.杯的字面意思,常指一種有價值的物品(創世紀40:11,44:12)。

2.比喻的意思,一杯賜福和歡樂(詩篇23:5)。

3.比喻的意思,耶穌死亡時在十字架上所喝的苦楚之杯(馬太福音26:39,20:23)。

4.喝酒作為每周紀念基督的死亡(馬太福音26:26-27;哥林多前書10:16)。參見餅和杯[bing he bei]

盛羹之杯

馬王堆出土的酒杯 馬王堆出土的酒杯

古時的飲酒器很多,造型不同,名稱各異。有爵、觶、觚、觴、杯等。杯是飲酒器的通稱,也作(木否)。杯的質地,有銅鑄、木製和採用夾(木否)胎制。其中稱作觴的飲酒器,因杯的兩側有耳如翼,飲時雙手執耳,又叫羽觴,現稱耳杯。耳杯多用木製,通髹紅、黑色漆,間有彩繪。容量有大有小,杯身有深有淺。深者用以盛酒,而淺者用以盛羹(肉汁等),這是較為特殊的。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三號漢墓,出土耳杯148件,砍木胎,器形相似,橢圓形、圓唇,兩側均為月牙形耳,平底。可分酒杯和食杯兩種。

酒杯50件,分四升、一升和小酒杯三種。四升杯,杯內黑漆書寫“君幸酒”三字,外底朱書“四升”二字,長23.6厘米,寬18厘米,高8厘米。一升杯,外底朱書“一升”二字。隨葬遣策(入葬器物登記簿冊)上記“幸酒杯”,這與“君幸酒”意義一致。長17厘米,寬13厘米,高4.5厘米。小酒杯,杯內底黑漆書“君幸酒”三字,外底未記容量。長5厘米,寬10.5厘米,高3.7厘米。酒杯均外髹黑漆,內髹紅漆,開繪幾何雲紋和捲雲紋;唯小酒杯則繪菱紋和曲折紋組成的幾何圖案。

食杯98件,長19.5厘米,寬14厘米,高5.8厘米。外髹黑漆,內髹紅漆,光潔無紋飾。杯內黑漆書“君幸食”三字,外底均書“一升半升”(即一升半)字樣。

耳杯所書“君幸酒”,意為“請飲好酒”、“請飲美酒”;“君幸食”則為“請食佳肴”、“請食美餚”。顯然,這類杯是盛放流汁的食物。

《夜讀拾得錄(一一0)·幸分一杯羹》中提到項羽欲烹太公,劉邦向項羽要求“幸分一杯羹”。盛羹之杯,當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君幸食”耳杯。而與現在所理解的杯的概念截然不同,其形式更是相差甚遠。

馬王堆出土的食杯 馬王堆出土的食杯

至於盛放菜餚的,另有食盤。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髹漆食盤,也有大小兩種,形式相同,圓形、寬沿、敞口、淺腹、平底。大盤容九升,小盤容一升半。盤內均有朱書“君幸食”三字。

常用詞組

1.杯弓蛇影 bēigōng-shéyǐng

[extremely suspicious;have imaginary fears as one who mistakes the reflection of a bow in the wine cup for the shadow of a snake] 應劭《風俗通義·怪神第九》記載,應郴請杜宣飲酒,掛在牆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為杯中有蛇,疑心中蛇毒而生病。後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擾

2.杯酒釋兵權 bēi jiǔ shì bīngquán

[remove from military position by means of cups of wine] 宋太祖解除將領兵權的事件。公元961年,太祖與趙普定策,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宴飲,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兵權。969年,又用同樣手段,罷王彥超等節度使,解除藩鎮兵權,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防止分裂割據

3.杯盤狼藉 bēipán-lángjí

[dishes and wine cups from dinner cluttered up the table] 狼藉:雜亂的樣子,酒飯後桌子上杯盤等放得亂七八糟。用以形容宴飲已畢或將畢時的情景

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史記·滑稽列傳》

向夢中與數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識,會食於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礫投之,杯盤狼藉,因而遂覺。——唐· 白行簡《三夢記》

4.杯水車薪 bēishuǐ-chēxīn

[a cup of water can't put out the fire on a carload of wood;try to put out a burning cartload of faggots with a cup of water—an utterly inadequate measure] 用一杯水去撲滅一車燃燒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

5.杯水粒粟 bēishuǐ-lìsù

[a cup of water and a grain of millet-eatvery little] 一杯水,一粒粟。謂極少量的飲食

雖逾旬涉月,杯水粒粟無所須。喜飲酒,好作詩,行年六十,而顏色如壯者。——宋· 洪邁《夷堅丙志·張拱遇仙》

6.杯托 bēituō

[saucer] 供在桌上放杯子用的小淺盤

7.杯子 bēizi

[cup] 盛飲料或其他液體的器具,多為圓柱狀或下部略細,一般容積不大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布回切《集韻》《韻會》晡枚切《正韻》晡回切,背平聲。《說文》作桮。俗作,通作杯。飮酒器。唐孔穎達曰:《周禮》有王敦,今之杯盂也。《禮·玉藻》母沒而杯棬不能飮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又盛羹器。《前漢·項羽傳》幸分我一杯羹。《師古注》今之側杯有兩耳者。

又葉博孤切,音哺。《曹植·隴西行》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

又葉薄侯切,音裒。《鮑照·合歡詩》飮共連理杯,寢共無縫裯。

考證:〔《史記·項羽傳》一杯羹。《師古注》今之側杯有兩耳者。〕 謹按師古注系前漢書,謹將史記改為前漢。幷照原文增幸分我三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