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芳園碑全稱“杭芳園棲靈寺碑”系國家二級文物,現存朔州市城區崇福寺文物館。碑高159厘米,寬92厘米,厚19.4厘米。從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後一直是朔縣城的鎮門石額,上面陽刻“鎮塞門”3字。1972年石額已跌落,直到1979年才發現背面有碑文,書寫秀麗、刻工甚佳。此碑原本立於朔縣東北40里的西影村棲靈寺,明初被挪作它用,時過600多年之後,才又恢復了本來面目。
簡介
1972年,現朔城區在拆除原朔縣城北門,門樓上鑲嵌的“振塞門”,石匾掉落地上摔為兩段。當崇褔寺文管所發現此文物屬國家級文物並將其收回後,石匾已因改做門匾下段被截去一部分,同時石匾背面的遼亁統七年(1107年)杭芳園碑文也因石匾中間斷裂處出現縫,每行有一,二字受損。匾陰碑文記述了杭芳園位置,布局,規模,建築,裝飾,僧侶及經歷等。碑文楷書,刻工精細,字型秀麗。匾石生灰岩質,現存殘匾長1。59米,厚0。194米。
石匾背面杭芳園碑文記述杭芳園位置提到“右臨廣路,面欺玉塞之戎闊,背倚金城之戌樓”。遼朔州順義軍治鄯陽縣,州之東南有雁門關與北京為界,州東北經黃花山通往西京大同,杭芳園建於朔州,所說的“右臨廣路”即是指此而言。玉塞是對雁門關的美稱,雁門關南始為宋,關北遼則依山築城,因是郭門,故作“玉塞之戍樓”。金城縣(即應縣)是遼應州彰國軍所治,戍樓指應縣木塔,“金城戍樓”此前不見於任何文獻,杭芳園碑文對“金城戍樓”記載是有關應縣木塔最早的文字描述。同時“金城戍樓”與“玉塞戎闊”文字對仗工整。這說明當時能與天險雁門相對的確實非應縣木塔莫屬。
碑文
匾陰碑文記述了杭芳園位置,布局,規模,建築,裝飾,僧侶及經歷等。碑文楷書,刻工精細,字型秀麗。匾石生灰岩質,現存殘匾長1。59米,厚0。194米.石匾背面杭芳園碑文記述杭芳園位置提到“右臨廣路,面欺玉塞之戎闊,背倚金城之戌樓”。遼朔州順義軍治鄯陽縣,州之東南有雁門關與北京為界,州東北經黃花山通往西京大同,杭芳園建於朔州,所說的“右臨廣路”即是指此而言。玉塞是對雁門關的美稱,雁門關南始為宋,關北遼則依山築城,因是郭門,故作“玉塞之戍樓”。金城縣(即應縣)是遼應州彰國軍所治,戍樓指應縣木塔,“金城戍樓”此前不見於任何文獻,杭芳園碑文對“金城戍樓”記載是有關應縣木塔最早的文字描述。同時“金城戍樓”與“玉塞戎闊”文字對仗工整。這說明當時能與天險雁門相對的確實非應縣木塔莫屬。
應縣木塔文保所書畫室里珍藏著一幀橫幅字軸,上書“金城戍樓”四個大字,這是1981年全國政協常委薩空了先生登臨木塔之後,揮毫潑墨為木塔留下的稱頌。裝裱之後,一直掛在文保所接待室東牆醒目的地方,前幾年才收藏入室。薩空了先生為什麼稱應縣木塔為金城戍樓呢?原來這個美稱早在900年之前就已得名。1979年,在原山西省雁北地區朔縣(今朔州市城區)發現了一塊遼碑,名曰“杭芳園棲靈寺碑”,鐫於遼乾統七年(1107)年,碑文中在記述杭芳園的地理位置時是這樣寫的:“右臨廣路,面欺玉塞之戎閫,背倚金城之戍樓……”。玉塞本是舊時對玉門關的美稱,這裡借指宋遼的國界要津雁門關。宋遼對峙時雁門關為宋所守,但關外是遼稱為邊防國門的地方,所以碑文上書“玉塞戎閫”。眾所周知,早在唐乾符元年(874年),西契丹沙陀族李國昌為大同節度使時,廢舊立新,始建金風城、簡稱金城。後唐明宗時,以金城置應州,轄金城、渾源、河陰(山陰)三縣。以後數百年,金城一直為應州的別稱。既是這樣,戍樓還有何指,當然非宏偉高大的木塔莫屬。所以,“金城戍樓”是迄今有關對應縣木塔最早的文字讚譽。從中我們也可得知,早在遼代就把木塔作為遼西南邊陲的一座重要軍事設施。故在應州建塔,確係事出有因。
意義
遼代應縣木塔雖然完整地保存下來,但未見遼代碑記,乾統七年杭芳園碑文填補了這一空白。特別是碑文對北魏桑乾、隋唐馬邑、五代寰州、遼馬邑古城、遼雁門關及金城戍樓等的記載,為研究朔州歷史變遷、地理沿革等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