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簡介
杜廟村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所在省份:山東省所在地市:荷澤市
所在區縣:山東省荷澤市牡丹區
詳細地址:黃罡鎮杜廟行政村
郵政編碼:274047
行政區劃代碼:371702 (注意這個數字不是郵編)
位於洙趙新河南岸,黃堽鎮政府駐地往東2.5公里,全村總人口2781人,可耕地2637.9畝。村莊由東西、南北各四條街道貫穿;占地面積43800平方米,可以說該村是菏澤城北規模較大,人口較多的一座行政村。杜廟村歷來十分重視教育事業,位於村南的村初級國小校(原泰山行宮舊址)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為祖國培育了許多棟樑之材,象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從軍人員杜慶祥、杜守齋等,他們為祖國、為人民都做了很大貢獻,特別是近幾年來,更是人材倍出,象國家優秀幹部杜俊東、杜洪河、杜慶來、杜新文等,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在兢兢業業為黨工作。現如今從杜廟國小畢業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大學生34名,研究生15名,大專文憑40名,將來他們為國家的建設做貢獻能力不可限量。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村初級教育事業,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照下,新的領導班子一班人多方籌資於今年初重新修建了校園、校舍,使校園煥然一新。
村莊簡史
杜廟行政村原名杜家村,它是由杜氏一姓自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從山西洪洞縣老觀屋玄帝廟遷徒至此。後又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先後在村東南角建起了以《泰山行宮》為主的大小不等的十幾座廟宇寺院,杜氏之宗親——劉、付、田 、張、王、唐、邢各姓陸續遷入該村定居,自此改現名為杜廟村。
經濟狀況
勤勞善良、淳樸忠厚的杜廟村村民世代以務農為主,主導產業為小麥、玉米、棉花、大豆、高梁、地瓜等。全體村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以及在村黨支部各期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以洙趙新河為依託,依靠其地理優勢和引黃灌溉的優越條件,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使村莊溝渠縱橫交錯,水電設施齊全,澆排方便,全村人辛勤耕耘,艱苦奮鬥,取得了農業連年豐收的大好局面。年年定期、超額、圓滿完成上級黨委政府交給的各項任務,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多次表彰,年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文明模範村等榮譽稱號。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在黨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在以黨支部書記杜慶義為首的新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杜廟村人煥發了無比的青春活力,他們以原有的農田基礎設施為依據,重新調整了村莊及農田建設的整體規劃,改造了電網,疏通了所有溝渠,多方集資硬化了縱橫於村莊的八條路面,四條街。村南一條街直達臨商公路,交通十分便利。為活躍農村經濟文化生活,經黨支部協同村民委員會研究於1999年在村莊正街設立集市貿易市場,逢每月的二、七之日,這裡各種貨物齊全,大大方便了周邊村鎮居民。全村人以種糧為主,堅持走科技發展的路子,兼種棉花、蔬菜、藥材等多種經營,大力發展養殖業和其他副業。全村現有大型水泥磚廠一座,中型魯西南黃牛養殖廠一處,蛋雞、肉食雞養殖戶30家,新式家具加了大棚廠4處,冬暖式蔬菜大棚和食用菌蘑菇棚10個,村莊還組織的300名青壯年長年外了務工,使外出務工和在村務農相結合,使我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人均收入4200元,人們的衣、食、住、醫得到了很大的改觀,逐步向小康村邁進。
神話傳說
杜廟村在民國時期,曾有一位聞名遐邇的中醫大師劉俊圖,他以其精湛的醫術,拯救了患“霍亂”的數以萬計的菏澤人民,受到了人們的良好讚譽和敬重。關於杜廟村的傳奇故事很多,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要數“重修泰山行宮 ”一則,相傳在明崇禎年間,杜家村人杜三公一行外出經商,歸來途中,天色將晚,偶遇大雨,曾被“泰山奶奶”顯聖留宿,泰山奶奶以杜氏為娘家人自稱,為杜三公等人講述了杜氏老祖宗為何以“杜”字為姓的來源,她講:木以土為源,五行之中,木方慈,土主信,老祖宗以木與土相結合之“杜”字為姓,就是要告誡後代人,要深深扎在家鄉地土垠之中,以慈善為本,以忠厚淳樸待人,和睦鄉鄰為宗旨,只有這樣,才能傳世久遠。並為杜氏家譜贈了一付對聯為“土源木本承先澤,忠厚傳家啟後昆”。回來後,杜三公等人商同族眾,聯合鄉鄰,在村東南角林隱深處原“泰山奶奶”廟舊址,修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泰山行宮”,以尉“泰山奶奶”顯聖留宿之靈,廟的東偏殿縣掛著杜氏家譜,兩邊對聯正是“泰山奶奶”所贈:“水源木本承先澤,忠原傳家啟後昆” 。至此杜廟村人兼承祖訓,世世代代和睦相處在這方園4.5公里美麗的土地上。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6畝(其中:田89畝,地107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2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690.9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116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4.44%)。有36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69.44%和6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占總數的94.44%和47.2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30.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48萬元,占總收入的44.19%;畜牧業收入7.56萬元,占總收入的23.07%(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14頭);林業收入0.58萬元,占總收入的 1.77%;第二、三產業收入2.40萬元,占總收入的7.32%;工資性收入7.75萬元,占總收入的23.65%。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51.85%),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2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參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2戶,占農戶總數的33.33%。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禮樂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洛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10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 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9.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50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狀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