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頁碼:184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04355133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市場價:¥25.00
內容簡介
1979年以創作《且聽風吟》走向文壇的村上春樹,曾連續在2006年和2007年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有力候補。所以,誰都無法否認這樣一個事實,村上春樹不只在“日本”,甚至已經成為“世界”級的知名作家。在他的作品裡,通過某種事物的缺失而表達出來的“失落感”、“孤獨感”以及“絕望感”,是世界上獲得了“富足”的物質生活之後的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共同感受。就此而言,村上春樹在1979年步入文壇,這具有十分特殊的象徵意義。作者簡介
黑古一夫,1945年12月出生於日本群馬縣。1969年3月,畢業於群馬大學教育學部。1982年3月,在法政大學大學院日本文學研究科修滿博士課程。現任筑波大學大學院教授。日本文藝評論家。著作:《渴望天空——北村透谷論》,冬樹社,1979年。《戰鬥詩人——小林秀雄論》,土曜美術社,1982年。《核子彈爆炸和語言——從原民喜到林京子》,三一書房,1983年。《森林的思想和生存的原理——大江健三郎論》,彩流社,1989年。《村上春樹與同時代的文學》,河合出版,1990年。《立松和平——疾馳的文學精神》,六興出版,1991年。《愛與活著的意義——三浦綾子論》,國小館,1994年。《大江健三郎和這個時代的文學》,勉誠社,1997年。《小田實——一個人的思想與文學》,勉誠出版,2002年。《立松和平傳說》,河出書房新社,2002年。《灰谷健次郎——文學及其溫柔的陷阱》,河出書房新社,2004年。《野間宏——其人與其文》,勉誠出版,2004年。《文學如何描寫戰爭》,八朔社,2005年。《文學如何描寫核子彈爆炸》,八朔社,2005年。《尋求靈魂的救贖——文學與宗教的共振》,佼成出版,2006年。《長崎·上海·美國——林京子論》,日本圖書中心,2007年。《村上春樹——轉換中的迷失》,勉誠出版,2007年。編著:《日本的“核子彈爆炸”文學》,共15卷,HORUPU出版發行,1983年。《林京子全集》,共8卷,日本圖書中心出版發行,2005年。目錄
致中國讀者/黑古一夫序言/黑古一夫
第一部“喪失”的故事——那片失落的世界
第一章一九七○的“風”——《且聽風吟》
1.“一九七○年”的故事/3
2.失落的青春(一)/11
3.失落的青春(二)/14
4.風,或“故事”/19
第二章一九七○年的“失落”——《1973年的彈子球》
1.“彈子球”/21
2.“我的棲身之地”/26
3.徒勞的回報/30
第三章冒險或殺“羊”的故事——《尋羊冒險記》
1.“友善”/35
2.自我回歸之旅/42
3.“耳朵女”、“鼠”以及殺“羊”/47
第四章從一九七○年回歸當下——《舞!舞!舞!》
1.從“羊”的幻影中回到現實/52
2.活在當下的方法——吉本隆明批判/58
3.他人的死及“重生”/63
第五章“失落”或“戀愛”的故事——《挪威的森林》
1.為何,現在/69
2.“戀愛小說”……/75
3.《挪威的森林》現象/82
第六章終結之時“我”的去向——《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1.審視“自我”/88
2.“冷酷仙境”的“我”/93
3.“世界盡頭”的“我”/97
第七章另一個“村上春樹的世界”——短篇小說創作
1.美國/101
2.中國/106
3.工作、襲擊麵包房及其他/110
第二部村上春樹的“轉型”——從“超然”到“介入”
第八章“轉型”——九十年代的村上春樹/119
第九章“發條鳥”的寓意以及對“歷史”的關注
1.泛濫的“誤讀”——議論的前提/133
2.“井”/140
3.何為“發條鳥”的“年代記”?/145
第十章由“超然”到“介入”
1.“捷運沙林事件”與阪神淡路大地震/149
2.奧姆真理教事件(“捷運沙林事件”)/152
3.阪神淡路大地震——論《神的孩子全跳舞》/160
第十一章“介入”的著陸點
1.為何創作出一個“奇異”的戀愛故事?/165
2.能夠將“療愈”視為“介入”嗎?/169
3.浮出地表的“頭骨”/173
4.再一次“迷失”?/179
後記/183
序言
2006年3月至4月間,我在斯洛維尼亞的盧布爾雅那大學擔任了一個月的客座教授,為日本研究專業的學生講解“沖繩文學”。當時,常來聽講的一個年紀稍大的學生(他在大學裡待了十年左右,但仍未畢業)問我:“我正在翻譯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你覺得村上春樹怎么樣?”當然,他並不知道我以前寫過一本關於村上春樹的論著。我向他詢問在不足200萬人口的斯洛維尼亞,究竟有多少人對村上春樹的文學感興趣,村上的書到底能賣到多少。他回答說,在斯洛維尼亞,外國文學的譯本最多出版500部左右,《海邊的卡夫卡》也預計出版相同數量。第二天,我以出席講座的25名學生為對象,做了一次關於村上春樹的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讀過英譯本、法譯本或德譯本的《挪威的森林》及其他村上作品,他們都知道村上春樹曾獲第三屆卡夫卡獎並在2006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者。我一方面感到這些日本研究專業的學生都很優秀;另一方面也認識到,有必要對村上春樹文學的“世界性”進行一番思考。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村上春樹的文學先後在美國、中國、韓國等地獲得了廣泛的讀者群,當我得知在歐洲的斯洛維尼亞這樣的小國家村上春樹文學也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著實有些吃驚。
文摘
2.的棲身之地”心扉且始終對他人漠不關心,維持這種生活態度需要怎樣堅韌的精神?只要回顧一下自己在與家庭及朋友們之間親密關係下的日常生活,就會很容易地明白這一點。那些被認為是冷酷或冷漠的村上文學的主人公們,實際上是具有高度自制力的頑強之人。這也是在“富足”生活中患有精神衰弱症的年輕人被村上文學吸引的理由之一,而這一點經常被忽略。村上文學的主人公完全是冷酷型的,對自己對他人從不嬌寵,同時拒絕他人的接近和糾纏。
“幾乎跟誰都成不了朋友什麼的。”
這就是我在20世紀70年代的生活方式。
除了報紙推銷員,基本上沒什麼人敲我房間的門,所以用不著開門,甚至應聲都不曾有過。
這樣的生活姑且看做是典型的都市生活,可又能持續到什麼時候呢?主人公甚至絕不對翻譯事務所的合作者敞開心扉。因為在主人公看來,即使是他為了生存下去的工作上的夥伴,也不是可交心的對象。
主人公那種與他人之間毫無關係的孤獨無靠的生活狀態,也並沒有因為某日“雙胞胎姐妹”突然到訪以及隨之開始的同居生活而發生絲毫的改變。
時間也不知流過了多少,總之我在橫無際涯的沉默中行走不止。下班我返回宿舍,一面喝雙胞胎斟的美味咖啡,一面讀《純粹理性批判》,讀了一遍又一遍。
後記
正如在《序》中提到過的那樣,無論是在日本還是海外,當下村上春樹的名氣非常大,甚至獲得了海外文學獎項。他的新作一經發表立即成為暢銷書,人氣飆升不下。在純文學衰退、出版業不景氣的慨嘆之聲連綿不絕的今天,只有村上春樹似乎是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因此,文藝評論家以及近現代文學研究者們紛紛就村上春樹發表評論,推出一批迎合時尚的村上讀本。將當下的情形與十八年前即1989年我出版《村上春樹--失落的世界》(六興出版社)時的情形比較一下,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變化。舊著《村上春樹--失落的世界》已經發行了四版,但出版社因受泡沫經濟餘波的影響而破產倒閉,因此第三書館希望再出一部“增補版”。於是,1993年也就是十四年前,我在增補版中又加入了《核狀況下的還魂者》(原題《村上春樹與同時代文學》,《SUBARU》1990年10月號)、《面向新世界--(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大膽嘗試》兩篇文章。之後除了偶爾寫一兩篇簡短的書評外,基本上沒有再發表過任何關於村上春樹的評論。但每有關於村上的新書出版我都會閱讀,可能是受到文本批評以及結構主義解讀方法的影響,隨著村上春樹人氣的飆升,運用“料理”、“音樂”、“發條鳥”、“美國文學”等追星族般的方法註解村上文學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