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約4mm,翅展約8mm。頭與胸的背面銀白色,腹部呈灰色;下唇須白色,前伸;
複眼黑色球形;觸角線狀,節間黑白相間,翅肩片黑褐色,前翅灰黑色,披針形,散生銀白色鱗片,並且以翅端與前緣較多;後緣從翅基到端部具一銀白色帶,約為翅的2/5,帶前緣呈曲線狀,靜止時,成蟲體背形成倒葫蘆狀白斑。緣毛較長,灰黃至灰色。前翅反面深灰色,後翅灰白色,頂角尖削,外緣微凹,酷似菜刀形,緣毛較長,灰色。足灰白色,脛節外側具2條黑褐色縱斑;跗節端部白色,余為褐色。
卵
長橢圓形,長徑約0.4mm,短徑約0.2mm淡黃綠色,卵徑5~7天后變為黃褐色,卵四周顯紅或紫紅色,中部淡褐色,孵化前於卵殼上可見黑褐色頭殼與臀板,間或可見彎曲的蟲體。
幼蟲
老熟體長約5mm左右,長紡錘形,體扁,頭部與體軀為黃褐色。前胸盾褐或棕褐色,略似月牙,中央具一白色細縱線。中胸到腹末各體節基部約l/2為暗紅或淡紫紅色,端部分為黃白色。貌似“環圈”,極顯。腹足趾鉤與臀足趾鉤均雙序,各為26個左右和18個左右。初孵幼蟲體長約0.8mm;體扁淡褐色,頭及臀板黑色,胸足與前胸背板暗褐色;2齡體長約2.0mm左右,體為黃色,頭與前胸背板、胸足與臀板均為黃褐色;3齡體長約3.3mm,體為黃褐色。各腹節間黃白色,基部各節具褐綠色環紋。4齡幼蟲體長約4.5mm,體為黃褐色,各腹節基部紫紅色。
蛹
體長約4.0mm,紡銹形,淡黃至黃褐色,頭端圓鈍,尾端突削,具6根刺毛。觸角、翅芽與後足均伸達第5腹節後緣。繭白,質地疏鬆,可透視見蛹體,繭長約6mm,橢圓形。
主要危害
寄主有杏、蘋果、李、桃、櫻桃、檳沙果等多種植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山西、河北、北京、陝西等地。
生物學特性
此蟲山西晉中1年發生2代,以蛹於樹皮隙縫、樹權粗翹皮、剪鋸口或樹洞等處越冬。次年春季越冬蛹出蟄活動,於4月下旬前後開始羽化,5月間為羽化盛期,6月初仍可見到越冬代成蟲。5月中旬左右田間初見成蟲產卵,5月下旬到6月上旬為成蟲產卵盛期,6月中旬為末期,越冬代成蟲壽命為5~8天。卵期平均為15天左右,6月初始見第1代幼蟲,6月下旬為孵化盛期,7月中旬為末期。第1代幼蟲歷期最短為38天,最長為41天,平均為40天左右。為害到7月上旬開始化蛹,7月中旬前後為第1代蛹化盛期,7月下旬為末期。蛹期最長16天,最短8天,平均為l0天左右。雄蛹歷期短於雌蛹歷期。第1代成蟲於7月中旬出現,7月下旬前後成蟲盛發,8月上旬仍可見到第1代成蟲。成蟲壽命為4天左右,產卵前期2天左右。第2代卵始見於7月中旬,卵盛發期為7月底到8月初,第2代卵期平均為8天左右。第2代幼蟲始見天7月下旬,盛發期為8月中旬左右,9月下旬仍可見到孵化的幼蟲。第2代幼蟲為害歷期最短42天,最長58天,平均51天左右,為害到老熟後邊尋找適當場所進入預蛹期,經一天后化蛹,並以蛹越冬。越冬代蛹期為7~8個月。成蟲性活潑,多夜間活動。成蟲羽化多於上午l0時至下午16時進行。雄蟲比雌蟲提早5天左右,且各代雄蟲常多於雌蟲。成蟲羽化後不久即可交尾,交尾後1~3日開始產卵。第1代卵散產枝條頂端1~3片嫩葉背面近葉柄處主脈的兩測,少數產於芽腋間、葉緣及葉端處,間或芽鱗與葉柄等處均可見到卵粒。初孵幼蟲食量小。幼蟲較喜害枝條下部4~5片葉上為害,並有轉葉為害習性,一生可轉害4~5個葉片。幼蟲性活潑,受擾後迅速逃避或吐絲下垂。第l代幼蟲老熟後多於貼葉下、間或樹皮下或剪鋸口及樹洞內化蛹。第2代蛹多見於剪鋸口、樹皮縫隙中,間或貼葉上或樹權處。
防治方法
1.休眠期防治,冬季清掃園內及附近落吁和雜草,消滅越冬蛹。
2.藥劑防治。春季幼蟲危害初期,結合防治其他食葉害蟲,可噴施50%對硫磷乳油,或殺螟松乳油,馬拉松乳油,敵敵畏乳油l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2.5%敵殺死乳油,功夫乳油等菊酯類農藥,用常規濃度防效更好。
3.加強果園管理,增強樹勢,發生數量少時,可於第1代幼蟲為害期,人工摘除被害蟲苞,消滅其中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