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李鼎成1961年生於江蘇省連雲港市,1983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 專業(五年制本科),198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於同年入揚州市國畫院任專業畫師。1998年結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研班。1998年任北京榮寶齋-榮寶藝術品拍賣公司副總經理。2001年調入南京書畫院任專職畫師。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旅遊聯誼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江蘇創作中心副主任、上海東方美術館館長、新加坡大鼎藝術研究院院長等及多種報刊主編等職。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書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兼任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作品主要發表在《美術》《江蘇畫刊》《國畫家》《花壇》《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文匯報》、澳門《中國畫壇》報《美術之友》《書畫藝術》《水墨研究》《中國畫家》《美術界》《振龍美術》《當代書畫家》《美術之旅》《東方美術》《美術報》《中國書畫報》《新華日報》《北京晚報》《人民日報-江南時報》台北《中國美術》新加坡《新明日報》及《聯合晚報》,馬來西亞《南陽商報》、韓國《每日經濟新聞》、美國《中國日報》等。
主要參展獲獎
1991年作品《南國之春》獲江蘇省文聯、美協等主辦慶祝建黨70 周年作品展優秀獎。
1994年作品《雷鳥》入選中國美協、文化部主辦的第八屆全國美展。
1995年作品《秋歌》獲江蘇省美協等主辦的壁畫、漆畫展優秀獎。
1996年作品《春夢》獲文化部等主辦的全國花鳥畫展優秀獎(最高獎)。
1997年作品《扇面》獲入選文化部等主辦的北京首屆國際扇面書畫展,同年作品《秋歌依然》獲文化部等主辦的當代中國工筆畫大展三等獎。
2000年作品《青花》獲中國美協等主辦的民族魂國土情全國書畫大展優秀獎,同年作品《玉人吹簫》入選文化部等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國際中國畫大展。
2001年作品《牧笛》獲中國文聯等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山水畫展優秀獎。
2002年作品《雪山之戀》入選中國美協等主辦的情系新疆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
2003年作品《花影》獲江蘇省文化廳等主辦的七彩世紀江蘇中國畫大展優秀獎。
2004年作品《山水》入選中國美協主辦汗的赴法國展覽,同年作品《絲綢之路》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美協等主辦的慶祝建國55周年作品展優秀獎、同時該作品還入選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十屆全國美展。同年作品《牧笛》入選中國美協主辦首屆會員精品展。
2005年作品《大足魂》入選中國美協等主辦的百家金陵畫展,同年作品《春夢》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二屆會員精品展、同年還有作品《高原上的雲》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同一條河全國中國畫展。
2007年作品《高原上的雲》入選中國美協等主辦的百家金陵中國畫展,同年作品《絲綢之路》入選文化部主辦的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
2011年作品《毛澤東等人在第一屆文代會上》(合作)入選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全國美展。
2012年作品二幅入選文化部、莫三比克駐華大使館主辦的中莫當代藝術展。被江蘇省文聯、江蘇省美協。江蘇省書協評為“2006年江蘇優秀青年國畫家”。
主要出版
1、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寫意畫家-李鼎成》、《當代中國畫系列畫集IV-李鼎成》《當代畫壇十大家》
2、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名家逸品-李鼎成》、《當代國畫名家圖典- 人物卷》
3、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畫精品集-李鼎成》
4、中國文藝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傑出人物畫20家-李鼎成》
5、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名師寫生-李鼎成新疆寫生》
6、北京華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作品精選-李鼎成》
7、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畫壇經典十大家》
8、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現代人物畫庫》、《中國逸品十家》
9、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大紅袍畫集的《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李鼎成》
10、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藝術家-李鼎成》
藝術評價
李鼎成作品-四人談
幽幽叢林中,有三兩少女,或橫笛,或持簫,似有聲音從夢境裡流出 ,這是鼎成作品中常有的畫面。沉靜、淡泊、悠緩、如歌如訴,是鼎成人物畫的特點。造鏡並通過研究刻畫心靈狀態是鼎成的拿手戲,對水墨的理解和有效實驗。對西方繪畫色彩和構成因素的吸收證明著畫家良好的藝術感覺,而畫面的文化感則表現著畫家的綜合修養。
李鼎成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本科和研究生班,一級美術師。曾供職於中國美術出版社總社榮寶齋。鼎成的追求很執著,是屬於那種意志堅強,個性飽滿的人。一個畫家理想目標明確,自我認識清楚,同時精神需求要強烈,個性張力處於擴張而不是萎縮狀態。再加上文化上的不斷積蓄進取和努力,這個畫家就大有前途。在當今畫壇上,如果以有前途和沒有前途劃分畫家,李鼎成當屬前者。
只有天分高,膽子大,才能談到創造,而創造的價值又取決於見識和功力。功力和創造意識是兩個概念,有功力的畫家不見得創造意識強,歷史上即有“四王”的例子,但只有創造意識而缺乏功力又不耐看,終究難成大器。聰明的藝術家都懂得這個道理,鼎成深得其中三味。所以他展示給通道的作品總是既有創意,即明顯的個人風格,又有對水墨的熟練運用,悅目又怡人。我想,隨著年齡的增長,歲月的推進,鼎成的畫或許會由柔美進入壯美,清婉進入深沉。----程大利 (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總編輯、全國美展評審)
我很喜歡他的畫。每次看他的畫,我們倆雖什麼也不談,但我心裡明白,他畫得好!無論是線、墨、色,或是人、獸、景,在他手裡都具有一種耐人尋味,而又與眾不同的情調。奇險有節,繁而不滯。精到處見瀟灑,悠逸間蘊高格。其刻意經心和聰明卓識,顯而易見,這正是畫家的可貴之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走過的路,但真正走得成“調子”的卻不多。也難怪,畫到當今,往往高低倒置,優劣無論。快刀亂斧成了搶手活兒,要緊的精到製作,多被淡忘。的確,精於一形一筆,要花力氣。但是,也常常是在吃力的時候,人方得功夫。李鼎成是這樣過來的。----周京新(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政協常委。)
人要活得很輕鬆很藝術又很深刻,不容易。走近李鼎成,你會發現他那率直大派的氣質、流動奔放的心境、隨適不拘的舉止,那興奮、期待、不安的心緒,不停地環顧四周,心中涌動著無窮的新鮮感的表情,總能迅速讓人感染與認同。這是一位典型的北方漢子:粗獷、豪爽;也是一個地道的多情種子:細膩、善感。他總習慣將自己對尋夢的體認,一半勾兌成茶情酒思斟給新朋舊友,一半激活出靈機妙語付諸筆墨丹青,從中給自己找一根可以依賴的人生手杖。
解讀鼎成飽含生命感悟的水墨圖像,感受人性本真的自由情懷,是一件饒有興趣的事情,他能讓我們卸下重負而添一份重舍浪漫的信心。
浪漫畫家視野里很少清晰物象。讀鼎成的畫,會想到洛爾迦的詩,一位騎士攜帶愛的青果在月下池奔。他象是春夜尋找光線的年輕盲人走出熟睡的村落,走出夜的邊界。畫不撫慰人,筆墨嚶嚶而泣反被人撫慰。但可能錯了,這不存在相互安慰,他也沒想到筆下憂思會被人發現。夜的呢喃中,我們知道了尋夢者一直惦念的往事,那青春幻影成作品堅固的核心,那來自遠方的畫面打動了我們的心。----陳社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美術家》雜誌主編)
我深信他首先是一位詩人,然後才是畫家。
《夢回南國》、《鴿子》、《秋歌已遠》、《隨風而逝的歌聲》、《閒雲獨去》《在水一方》、《依舊青山》。。。。這些如詩如夢的畫令人心馳神往。
我凝視著畫中的女子,那些環佩叮噹衣抉繽紛的古典美人們,他們嫵媚的眸中一律蘊含無盡的憂鬱、惆悵。婷婷裊裊的依水而居,或撫琴、或吹簫或深思。。。我想,我是懂她們的。這些身懷痛苦的愛情中的女子,她們舉手投足無不流露出一種悽美的心緒,令人為之感動。這些月光下,黃昏里徘徊不已的美人們,她們輕唇吹奏的簫聲和款款而行的足音,令我這同樣的內心古典的女性在多年之後,仍然傾聽那來自遙遠的天籟。
淡淡的浮雲飄來飄去,美人們夢回南國,追憶和懷念著那轉瞬的幸福以及隨風而逝的歌聲。
早年寫詩的時候,一直努力將詩寫得像呼吸一樣自然,而今讀李鼎成的畫,我相信他也是一個唯美的,崇尚自然的藝術探索者。他所追求的至境,在《青春系列琴》、《遠歌》、《在哪遙遠的地方》、《濤聲》等畫作中多有著墨。
在60年代後出生的畫家中,他最為出色的藝術才能來自他那漫透骨髓的感悟和寫意能力。在我看來他更似一個世界內在秩序的冥思者,他沉湎於內心,用畫筆傳達心境。
生命的跳蕩於畫中的不滅精魂,李鼎成從一個中國畫家對生命的獨特理解出生,攥取宇宙迥然生意,借藝術之筆點畫萬物,提升性靈,追求自我生命和普通生命的相融,從而在山水人物中表現流轉無限之趣。----高蓓(資深記者、作家)
超越與回歸--李鼎成人物畫簡義
李鼎成是位屬於“新派”的畫家,其與“傳統”的距離一眼看去便立等可判:有意識的變形誇張,迷幻而富有刺激的色彩,極少留白的充實布局,具有某種裝飾意味的構圖,都表明李鼎成拒絕那種傳統的“高雅”,拒絕那種世俗化的平庸。當然,從他的畫中,我們可以發現西方現代繪畫的影響,“老派”對此不大以為然,芸芸大眾會瞪著迷茫的眼睛問:“這‘美’嗎?”所以,李鼎成和許多年輕的畫家一樣,不得不多一點心理上的承受力---別人更容易得到普遍認同和讚揚,而鼎成卻只能在一個小得多的圈子中得到理解,因此鼎成得更加艱難地保持藝術上的自我執著,多一點藝術家的執櫾個性。但這正是當代中國話劇試圖超越傳統的一身影,只要我們不把“超越”簡單的理解成“超過”只要我們知道所謂“傳統”的形成,其實是一個由大大小小的“超越”組成的歷史鏈,我們就應該為這種執著鼓掌。
其實,從鼎成的畫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一種深層的對傳統的回歸。且不說鼎成的《在那遙遠的地方》、《芳草碧連天》中,我們可以發現鼎成並非漠視傳統技法,在立意上,鼎成的畫實際很“傳統”,鼎成總是在追求一種詩意——一種中國古典詩的意境。
鼎成筆下的人物幾乎都是女性,就像中國古代的宋詞。但他的畫卻沒有宋詞的那種傷感,而是吐露一種永恆的溫柔心緒,一種超實的依戀情感,一種朦朧而動人的夢幻般的纏綿,鼎成努力刻畫人物的某種具體性格,他的人物乃是一種詩意的符號,一種人性的象徵。所以,鼎成的畫絕非“女性主題”,他的變形,正是在形式上摒棄那種令人膩味的“古典美”,從而將世俗的痴迷眼光從欣賞性別美的低級趣味中拉開,把審美的焦點和聯想引入整體畫境中去。
因此,看鼎成的畫,不單是“眼”的享受,更要緊的是“心”的感動,“意”的共鳴和“情”的溝通。而這,正是中國藝術“傳統”的精微所在。“傳統”,並不就是技法的總和,而精神的內涵更為重要。----李昌集(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博導)
李鼎成其人其畫
我與李鼎成先生相識,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
當年為籌備在韓國舉辦的當代中國畫展,我和韓國著名美術評論家崔炳值先生一同赴揚州選畫。那時李先生從南京藝術學院筆業分配至揚州國畫院已近二年時間,熱情洋溢,意氣風發,在美術界已有影響。我和崔先生都很欣賞他的作品及為人,從此結緣,至今,不覺已是二十多年過去了。
歷年來,我在海內外陸續舉辦了諸如“中國畫潮流大展”等許多展覽,並參加了很多大型藝術博覽會,李先生的作品一直深受我和崔先生及眾多評論家、收藏家的喜愛和推崇。
繪畫是寂寞之道。數年來,李先生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默默求索,不斷進取,使得造型嚴謹的西方寫實手法、裝飾意趣與東方寫意精神完美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和美學樣式。他甘於寂寞,不幕虛名,更不追逐潮流和時尚,在經濟和藝術浪潮中,始終清醒地堅守自己的藝術聖地,固執自己的藝術理想,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園。在繪畫本體語言的擴展及作品精神高度的擴展上,以其眾多出色的繪畫作品,令海內外矚目。
我與中國當代美術界李可染先生、吳冠中先生、張仃先生及周韶華、賈又福、王西京、王明明等一大批傑出的藝術家來往頗早,交情也頗深。在收藏及推廣她們藝術作品的同時,也深深為他們的才華所折服。而由此縱觀李鼎成先生的藝術道路,研究他的繪畫作品,我和崔炳值先生及海內外批評家、收藏家同道們都有此同感。李鼎成先生以其獨特藝術風格和成熟的繪畫語言,以及紮實的基本功和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無疑是當代中國畫藝術領域具有影響力和拓展精神的一位重要畫家,對於他的未來,我們更是充滿了信心和期待。----黃順民(香港著名收藏家)
東方之夢
只有天份高,膽子大,才能談到創造!
李鼎成深的其中三味。天份高,膽子大,又有對水墨的熟練運用。這是程大利說的。
無論是線、墨、色,或是人、獸、景,在他手裡都具有一種耐人尋味,而又與眾不同的情調!我很喜歡他的畫。每次看他的畫,我們倆雖什麼也不談,但我心裡明白,他畫得好!這是周京新說的。
《中國逸品十家》,當選者多少功成名就的人物,年輕有為的才俊唯二李:鼎成,老十。可惜老十走的太匆忙!
十家中,這兩家李氏兄弟都是李伯安生前評鑑出的,這些都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如今李鼎成也已知天命,長期的探索與修煉,漸漸使他在行走途中由急變緩,由揚變抑,由突變固,由忙變閒,由酒的濃烈變為茶的清幽。但那骨子裡透出的“不安分”,卻始終未變。
能兵器喧囂繁華,掙脫現實磕絆,獨處一偶,安靜地編織心中那片雲錦,對尋夢者而言,就是福份!
“我就是一個尋夢者”這是李鼎成說的。----陳社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美術家》雜誌主編)
人物自述
隨風而逝的歌聲——李鼎成自述
我和繪畫的情緣,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文革期間。那時既沒有學上,也沒有什麼書可閱覽,所能做的即是可以隨心所欲的爬山、看海,乾盡了小孩子們能幹的事情。遠去的帆影、踏浪的人群、隱隱的青山,朝起朝落、海鷗飛處,是我最早的藝術萌動。當我第一次用鉛筆勾畫出海輪的影子後,從此而一發不可收。批林批孔的時候,我上國小,在老師的指導下,畫了許多革命大批判宣傳畫和漫畫,還臨摹了的批判樣板戲劇照和偉人肖像圖片,這應是我早期的藝術實踐了。升入中學時,我的臨摹水平已經比較高了,臨摹的馬恩列斯毛及周恩來等偉人的油畫肖像,經常掛在學校的櫥窗里展出。自進入學校美術活動小組,我開始畫石膏像和靜物等的素描和色彩寫生,課餘時間常常和畫友們一起去碼頭、小旅館、自由市場等處畫速寫。現 在想來,那是一段極快活的日子,可以無憂無慮的看天、看水、畫山、畫人,任理想的思緒和夢幻無盡的飛揚。中學期間,經班主任老師引導,結識了一位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的畫家,在他的畫室里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精美的畫冊還有名畫家的繪畫作品原作。從此,我做起了永不熄滅的畫家夢。
那時,我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畫的臨摹了《八十七神仙卷》、《雪景寒林圖》、《清明上河圖》等古代經典作品及賀友直等人的繪畫作品原作。我自己臨摹了當代畫家劉文西的年畫作品《在毛主席身邊》,范曾的《魯迅小說插圖》,詹忠效的線描作品,甚至還臨摹了近一本的連環畫《李自成》和風行一時的戶縣農民畫。
1979年高中畢業時,我放棄了報考其它大學的機會,獨報美術學院,結果以微弱之差而落榜。其後,我進入了社會,做了五年的專職圖案設計及包裝裝潢設計工作。那五年無論是在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上,還是對繪畫藝術的領悟和實踐上,對我來說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必要過程。1983年,我如願叩開了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的大門,這應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生涯的開始。
我考入的是當時南藝因學制改革而新設立的三年預科而後經過考試升入二年本科的五年二段制美術專業。在前三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分專業,什麼都學,這使得我可以比其它專業的學生接觸更多的藝術門類,掌握更多的繪畫技能,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綜合藝術素養。五年大學生活既使我在造型能力、認識能力和眼界開闊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奠定了我的美學思想和確定了我的藝術發展方向。而更重要的是結識了一批有見識、水平高的老師和同學。五年大學生活印象最深的,應是畫室、圖書館以及許多才華橫溢的同道們,還有校園裡的濛濛細雨和校園後門古秦淮河上沉沉的汽笛聲。那時,我大部分時間是放在對水墨藝術的研究和實踐上,主要運用的材料是生宣紙、墨及炳烯顏料、水粉顏料、國畫顏料等,開始受到高更、林風眠、莫迪尼阿尼的啟發和影響,作品重唯美、追求抒情格調。創作了諸如《漁鷹》、《暮雲》、《斜陽》等一大批水墨作品。《江蘇畫刊》專題介紹了我的作品,開始引起畫壇的注意。
大學畢業後,我分配到了揚州市國畫院從事專職中國畫創作和研究工作,這使得我有時間、有機會對藝術史和自己的創作狀態作深入的研究和調整,對大學五年的學習成果進行沉猛淀、消化和整理。這期間,我一方面積極參加各種美術活動、美術展覽,一方面四處遊歷,到生活中去找尋靈感之花並為自己已有的創作素材尋找“零件”。這一階段仍是以水墨畫創作為主,基本上是對畢業創作作品風格的延續。《荒城之月》、《北方》、《浮雲》等作品即產生於這段日子。這些系列作品旨在以墨塊分割、調整畫面結構,營造神秘、抒情的作品氛圍,與傳統水墨拉開距離。期間,開始為盧梭、克里姆特所吸引並對敦煌壁畫及諸多岩畫中被“破壞”後的肌理效果產生強烈的興趣。
1992年起,我開始研究盧梭和克里姆特的作品,並嘗試在生宣紙上將盧梭、克里姆特和高更的繪畫風格用水墨進行融合、調和且重新排序,試圖規範出一套新的筆墨語言程式並形成更為強烈的個人繪畫風格。其後我連續幾年赴新家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地區辦展、考察和寫生,進一步豐富和強化了《叢林幻境》系列作品的語言符號、技法難度和意境。在這一系列中,我努力將水墨與色彩進行有機的調和,盡力克服和迴避傳統水墨畫墨色分離甚至對立的矛盾,使色彩“水墨化”自由渲染畫面,水墨“色彩化”增強其表現力,做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起到色墨相融、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並有意在人物頭飾、衣飾等細微處進行平面圖案處理,並以金、銀等顏料勾畫、點綴其間,力圖打破傳統繪畫“工筆”與“意筆”之間的界限,使作品既無因刻意繪畫而產生的“僵死”感,又無因放肆筆墨而造成的“粗俗”感,營造出高雅的審美品格和理想的人文精神。
1995年起,由於對青花瓷器的興趣和受民間繪畫影響,我開始創作《青花》系列作品。《青花》系列基本上以紅、黃、藍等原色作畫,用水墨和金銀、白色顏料來調和畫面因用原色色塊而產生的“火”感和“俗”感,增加畫面的文化涵量。在畫面結構形式上更加強調構成形式和裝飾意味,而又使之不失卻水墨的“自由”和“隨意”感,力圖營造出濃郁的東方藝術精神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將青花瓶、白貓、紅椅子等視覺符號定格為個人化的“李氏”“專用”符號,以顯現出突出的個人風格樣式。《青花》系列的出現,是我大水墨系列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我對西方現代派繪畫和中國民間藝術分析、研究、探索和重新排序的結果。對中西繪畫的進一步融合併確立起中國繪畫的“現代”樣式,是我今後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
這許多年來,我畫了許多畫,參加了國內外很多展覽,部分作品還獲了獎並被國內外許多美術館、博物館、紀念官及收藏家收藏。隨著閱歷和遊歷的不斷增加,隨著對人生和繪畫藝術的進一步感悟,我越來越感覺到自然的偉大和精神世界的超然。許多人和事、景和物都已成為過去,就像隨風而逝的歌聲,飄過去,不再來。作為畫家,我只想盡力在我的畫裡挽留一些過去的歌聲,記錄下我的情感歷程和寄託我的夢想,乘一葉充滿幻想和回憶的方舟,在精神的河流里自由的飄蕩……
藝術評論
李恢弘評李鼎成
將西方繪畫的嚴謹造型、色彩韻律和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完美融合,開啟了在中國畫壇領異標新的瑰麗文本,並展現出其耐人尋味的多樣性藝術面貌。李鼎成是以斑斕畫筆出入夢境、營造氛圍和釋放意味的高手,其在人物、山水與花鳥畫各科均有為人所稱道的造詣。除了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人物畫系列之外,更有其對人類精神領域持之以恆的潛心探索。在其以女性為母題的諸多充滿濃烈文化意蘊的系列作品中,以神話式的魔幻構圖和華彩絢麗的繪畫語言去捕捉人類潛意識深層的欲望之花,穿透夢與醉的表層,力圖抵達一種本原性的“自在之境”,還原一片永恆的詩意聖地: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天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戛戛獨造的文本原創性。從而在當代畫壇引發了持久爭議。仿佛是一種遙遙領先的孤獨的擔當和一種面向未來的私人性的實驗碩果。在舉國呼喚中國畫走向世界的宏大願景下,其深邃的認識價值和豐厚的美學內涵,尚有待學術界進一步發掘與闡釋。(李恢弘執筆)
作品賞析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