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起師承劉興漢、黃尚元等先生學習笛藝,1965年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校。由於他積累了深厚的民間音樂基礎,其笛韻具有濃郁的蒙古音樂特色及歌唱性的藝術風格;同時又承新派笛藝宗師劉森先生之新派笛子神韻,在笛壇中獨樹一幟,加之他勤奮研究,廣收博採,演奏技藝早已臻化境。多年來,他屢次走訪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成功的演出受到高度讚賞和熱烈歡迎。他所創作的笛曲《走西口》於1994年被選為台北市第三屆國樂大賽初賽和決賽之指定曲目,本人也應邀出席擔任評審,並作示範演出。透過他的專場音樂會,如1987年10月於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大師齊·寶力高在北京音樂廳同台演出,1996年9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1997年5月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之獨奏音樂會等,更將他精湛獨到的笛藝發揮得淋漓盡致,獲得樂界極高度的評價,紛紛懾服於他充滿大草原風格的新派笛韻之特殊魅力之中。
主要作品
歷經數十年藝術生涯的磨練與演奏實踐,李鎮先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樂曲,主要作品如:笛演奏曲《鄂而多斯的春天》、《大青山下》、《浩特篝火》、《草原的思念》。笛組曲《草原抒情》,笛協奏曲《走西口》。巴烏樂曲《牧歌》、《達瀨湖漁歌》,塤演奏曲《敖包祭》等,他的作品除在內蒙古及中國全國的音樂競賽中多次獲獎外,並為中國境內許多藝術院 校或團體列為教材,請他親赴講學的熱情邀約從不間斷。
李鎮先生不僅在笛的演奏和曲目創作上卓然有成,對於樂器的研究和改良方面也不遺餘力,建樹良多。早在1976年,他成功地嘗試並推廣以雲南哈尼族樂器“巴烏”演奏蒙古族樂曲;1980年代初期,他開發出以傳統六音孔竹笛向超高音擴展七個音(純五度)的指法,使其可用音域達到三個八度(該指法見《中國音樂》1987年第二期48頁);其後經歷四年時間,於1991年研製完成以環氣樹脂(又稱玻璃鋼)為材料的笛子和雙笛膜低單大笛系列,除保留竹笛傳統的音色外,其笛身堅固不裂,音質好,反就靈敏且音準極佳,成功地解決了今笛界傷透腦筋的乾裂問題,博得同行間好評如潮,更因而獲得1991年內蒙古文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國家專利。由於李鎮先生德藝雙馨、對笛藝傳授熱情並悉心提,因此他桃李四方,培養出多名子弟高足,其中或已躋身樂界成就非凡之骨幹人才,或被評為具有無限潛質之樂壇新秀,李鎮先生為中國音樂傳承的努力與成就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