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9/60e/nBnauM3X1gDOzgjMxYzN3Q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2c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金朝碑刻人物-李鎮
李鎮[金]善刻碑,正大八年(1231)同張霽刻朝元觀禮部牒。《刻碑姓名錄》2、清朝贈修職郎-李鎮
李鎮(約1730年前後在世)字岳環。江西寧都人。陝西同州府經歷。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贈修職郎。3、竹笛演奏家-李鎮
簡介
李鎮(1944-)山西省河曲縣人,並於幼年時隨家人遷居內蒙古,現為獨頒中國國家特殊津貼之國家一級演員、中國竹笛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家學會會員、中國音協民族管樂研究會理事。李鎮先生現任內蒙古政協委員、文聯委員、音協常務理事、內蒙古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內蒙古海外聯誼會理事等職。個人生平
起師承劉興漢、黃尚元等先生學習笛藝,1965年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校。由於他積累了深厚的民間音樂基礎,其笛韻具有濃郁的蒙古音樂特色及歌唱性的藝術風格;同時又承新派笛藝宗師劉森先生之新派笛子神韻,在笛壇中獨樹一幟,加之他勤奮研究,廣收博採,演奏技藝早已臻化境。多年來,他屢次走訪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成功的演出受到高度讚賞和熱烈歡迎。他所創作的笛曲《走西口》於1994年被選為台北市第三屆國樂大賽初賽和決賽之指定曲目,本人也應邀出席擔任評審,並作示範演出。透過他的專場音樂會,如1987年10月於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大師齊·寶力高在北京音樂廳同台演出,1996年9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1997年5月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之獨奏音樂會等,更將他精湛獨到的笛藝發揮得淋漓盡致,獲得樂界極高度的評價,紛紛懾服於他充滿大草原風格的新派笛韻之特殊魅力之中。主要作品
歷經數十年藝術生涯的磨練與演奏實踐,李鎮先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樂曲,主要作品如:笛演奏曲《鄂而多斯的春天》、《大青山下》、《浩特篝火》、《草原的思念》。笛組曲《草原抒情》,笛協奏曲《走西口》。巴烏樂曲《牧歌》、《達瀨湖漁歌》,塤演奏曲《敖包祭》等,他的作品除在內蒙古及中國全國的音樂競賽中多次獲獎外,並為中國境內許多藝術院 校或團體列為教材,請他親赴講學的熱情邀約從不間斷。李鎮先生不僅在笛的演奏和曲目創作上卓然有成,對於樂器的研究和改良方面也不遺餘力,建樹良多。早在1976年,他成功地嘗試並推廣以雲南哈尼族樂器“巴烏”演奏蒙古族樂曲;1980年代初期,他開發出以傳統六音孔竹笛向超高音擴展七個音(純五度)的指法,使其可用音域達到三個八度(該指法見《中國音樂》1987年第二期48頁);其後經歷四年時間,於1991年研製完成以環氣樹脂(又稱玻璃鋼)為材料的笛子和雙笛膜低單大笛系列,除保留竹笛傳統的音色外,其笛身堅固不裂,音質好,反就靈敏且音準極佳,成功地解決了今笛界傷透腦筋的乾裂問題,博得同行間好評如潮,更因而獲得1991年內蒙古文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國家專利。由於李鎮先生德藝雙馨、對笛藝傳授熱情並悉心提,因此他桃李四方,培養出多名子弟高足,其中或已躋身樂界成就非凡之骨幹人才,或被評為具有無限潛質之樂壇新秀,李鎮先生為中國音樂傳承的努力與成就功不可沒。
4、貴州省文史館館員-李鎮(1918 — 1998)
李鎮(1918 — 1998) 江西浮梁人, 曾為中共黨員。江西省立浮梁鄉村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國小教師、校長及浮梁縣中學黨支部宣傳委員、縣政府督學等職。 1941 年被捕。 1949 年 4 月考入贛東北革命幹校景德鎮分校學習,同年隨五兵團進軍西南,抵達貴陽市後,在貴州省公安廳一處任內勤工作, 1952 年調貴州省政法委員會工作,後調貴州省人民法院任助理審判。肅反運動中,經省高級人民法院於 1956 年 8 月從寬判處管制一年送中八農場勞動教養。 1962 年解除勞動教養, 1963 年在貴州省基建工程隊臨時當建築工人。 1980 年後安排在文史館工作,同時擔任省文史館主辦的貴州書畫函授學院教學管理服務工作,創作和書寫了大量書法、詩詞。1981 年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998 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