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活中的他很安靜,身上有著上海男人獨有的細膩,平靜的神情不經意間流露出淡淡的溫情。初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奏員李金平,人們很難將其與高亢的京劇打擊樂聯繫起來。但在京劇舞台上,他卻用充滿生命力的音符征服每一位傾聽者的神經,用激昂的打擊樂傳達出戲曲的力與美。在他的指揮下,鏗鏘的板鼓聲演繹出不同於別人的感情,讓人時而悲慟,時而震撼,時而壓抑得透不過氣來,觀眾的心緒會隨著打擊樂的忽高忽低、時快時慢,內心得到一種滿足。李金平1973年考入中國戲曲學校音樂系,專攻京劇打擊樂(板鼓)。1980年畢業後,曾留校任教並擔任第一屆大專班學生的伴奏工作。1982年調入中國京劇院(國家京劇院),現為國家京劇院三團副團長。
戲曲學校學習6年、工作兩年的經歷,使他熟悉“銅三件”小鑼、鐃缽、大鑼這些武場樂器的性能,同時,他的腕子功過硬,下點子“穩得住、催得上”,能做到張弛有致,強弱分明,強時酣暢淋漓,弱時如涓涓細水,給人以美的享受。因其業務水平突出,臨場司鼓能應付自如,舉重若輕,有較強的協作精神,許多知名藝術家都願意與他合作。他曾在袁世海出演的《九江口》、《牛皋招親》、《霸王別姬》,李光演出的《漢宮驚魂》、《野豬林》、《大鬧天宮》,馮志孝出演的《蘇武牧羊》、《四進士》,劉長瑜出演的《春草闖堂》、《游龍戲鳳》、《金玉奴》等劇目中司鼓。他還與國內中青年藝術家們合作,于魁智、張建國、張火丁、孟廣祿、張克等人對他流暢的演奏技藝、張弛有度的藝術張力、精誠合作的精神均給予很高評價。
風格
身為一名鼓師,他不拘泥京劇的老闆式(眼、板)和舊打法,在繼承的基礎上,虛心向其他劇種的鑼鼓經學習,豐富京劇打擊樂。他的京劇打擊樂起承轉合過渡連線自然,高低輕重掌握恰如分寸。李金平認為,鑼鼓是京劇音樂的靈魂,需要與演員默契配合。他打鼓時嚴肅認真,氣場很足,能聚精會神地注視著舞台上的演員,將自己所理解、所感動的內容傳遞給樂隊其他成員。與他合作過的演員都會不自覺地被他的情緒帶動起來。對此,李金平說:“我要讓演員們感受到我的生機與熱情,並產生共鳴。相反地,一個缺乏生氣與熱情的鼓師,會使他周圍的人,甚至整個舞台變得麻木不仁,讓藝術創作的動力喪失殆盡,我不做這樣的鼓師。”
成就
隨著多年舞台實踐的不斷豐富、戲曲音樂知識的慢慢積累,他進一步加深了對戲曲音樂的理解,逐漸形成了功底紮實、細緻嚴謹、善於繼承、勇於創新的藝術風格。在二度創作過程中,他能按照戲曲音樂的要求“打劇情”,理解主題,總體性地掌控舞台氣氛,駕馭舞台整體節奏。他注意從人物內涵出發,鼓點的輕、重、緩、急、剛、柔、強、弱都與人物感情掛鈎,打出感情,打出性格。現代戲《江姐》有文有武,文戲中,他的點子穩得住,輕重有致,何處該撤,何處該催,“尺寸”處理得當、細膩,具有大家之氣;打武戲時,他講究濃烈與清冷的對比,追求穩、準、狠,力度雄渾、節奏鮮明。他的司鼓既善於營造氣氛,又具有豐富的情感表現力。他認為鼓師不僅是個演奏員,還是指揮員,不僅心裡“有”點子,手裡也需要“有”點子,如同繪畫藝術家的“胸中之竹”必須要通過自己的“手中之竹”來表現一樣。在演出之餘,李金平還積極參與戲曲片錄製、音樂創作等工作,為京劇鑼鼓演奏技藝的豐富和發展默默耕耘著。他多次參加葉少蘭、張學津、孫毓敏、趙葆秀等藝術家的個人演唱精選磁帶及CD糟的錄製工作;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拍攝的由袁世海、李光主演的戲曲片《九江口》;參加了電影戲曲片《江姐》、《楊門女將》的拍攝工作;擔任新編傳統戲《佘太君抗婚》、《金龜傳奇》的音樂設計及鑼鼓設計;加入到中日合作的《坂本龍馬》創作組,負責音樂、鑼鼓的創作及設計;在恢復現代戲《紅燈記》的過程中,在製作音樂MIDI、鑼鼓等重要環節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在此劇演出中擔任全部司鼓兼指揮;完成了新編歷史劇《火醒神州》一劇的音樂創作設計;在現代戲《油燈燈開花》、《江姐》中擔任音樂監製,並任指揮。
近年來,他多次參加大型京劇晚會、京劇交響音樂會的演出,曾先後8次參加中南海懷仁堂新年京劇晚會,擔任音樂設計、監製等。曾參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主辦的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大型京劇交響音樂演唱會,受到表彰。在張藝謀執導的大型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擔任鑼鼓設計。鑒於他在京劇演奏事業中做出的貢獻,李金平多次獲得獎勵,並獲得2008年度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