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賢

李述賢

李述賢,字子傑,惠安縣城關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生。民國15年(1926年)中學畢業後即從事國小教學工作。民國19年入南京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師範深造,接受陶行知“大眾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同年秋,曉莊師範被封閉,述賢離開南京,受聘為金門縣古寧小學生活主任,開始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民國27年(1938年),金門、廈門相繼淪陷,難民流離失所。述賢對失去親人的難童十分同情,萌發創辦戰時慈兒院的念頭,翌年得德化愛國華僑葉乃矧、商人蘇由甲捐資萬餘元購置教學設備,並得程田寺住持釋照捐寺租為日常經費,假程田寺為校舍,創辦私立德化縣鳳林慈兒院。述賢任院長,其夫人吳秀珊為教師。

鳳林慈兒院主要收容淪陷區金門、廈門的難童以及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的遺孤和征屬子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南洋僑匯中斷,又盡力收容閩南僑區的難童,也收容德化、永春、大田諸縣的一些孤兒,前後6年,共收容200餘人。初辦院時,60多個難童,孤兒面黃肌瘦,常患瘧疾,述賢和夫人吳秀珊除安排好院生的生活、想方設法增強他們體質、治癒難童和孤兒的心靈創傷外,還千方百計醫治患病兒童,把他們視同親生兒女。慈兒院開辦不到六個月,遭日機轟炸,師生幸未傷亡,校舍卻被炸毀,教具損失嚴重,院部幾成廢墟。述賢毫不氣餒,率全院師生自己動手重建慈兒院。

個人成就

述賢在慈兒院全面實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針對院生程度參差不齊,採用“小先生制”,互教互學;在學文化的同時,注意教院生學農、學工、學商。院設農牧場供師生種糧食、蔬菜,養殖家禽家畜;並引進“可可”試種成功,還將師生培育的德化名貴茶花——十八學士義賣1000多元全部捐獻給前線抗日戰士。學工設有陶瓷製坯、瓷彩、水印、製鞋等4個工場,還有理髮室。按院生的生產技能與興趣,發展其才智。由於述賢能根據實際情況辦學,慘澹經營3年,全院一切經費自給一半,5年後自給三分之二。從此,德化鳳林慈兒院很快就成為八閩大地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當時各地報刊紛紛著文介紹。

民國33年11月24日,盡畢生之力協助述賢辦學的吳秀珊病故,時年僅33歲。30日,李述賢也因過度辛勞與悲痛而去世,時年38歲。夫妻相繼辭世,慈兒院師生無不萬分悲痛,德化各界深為哀悼,為之舉行追悼會,並修墳立碑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