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農,1987年西安交通大學建築技術專業碩士畢業,1991年赴日深造,獲日本九州大學建築環境專業碩士、博士學位,1999年創立北京賽高建信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業務建築設計、環保設計、虛擬現實三維展示。
回國創業
追求的是一種成就感
李農屬於在日中國留學生中招人眼紅的那一種: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的博士畢業,7年的日本生活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關係,進入一流大公司就職也並非難事;妻子也已在日本順利地找到了工作。然而經過再三考慮,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回國創業。
面對“為什麼會選擇回國”的提問,李農顯得很坦然:“我回國創業不是為了掙錢,我追求的是一種成就感。”
在和一些同樣在日本留學、就職的華人接觸中,李農發現,在日華人一輩子都是打工仔,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業。“日本是一個民族歸屬感很強的國度,在那裡,中國人只能做一些低級職員,連升到課長這個很基層的級別都很困難。”這就成了促使李農回國創業的重要原因,“促使我回國的,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東西,不象小說上寫的那樣,有一個巧合或是契機什麼的。在日本,有我這樣的學歷,你想混也很好混,工資、社會福利都不錯,但總覺得心不甘。因為在事業上,日本的社會確實沒有華人發展的空間。我總覺得人走的層次越高,追求自我的這部分要求就會越強烈。追求一種成就感,實現我在國外不可能實現的那些理想,這就是我回國最終的目的。”
對於“911”之後中國留學生中興起的歸國創業潮,李農有自己的看法:“我把回國創業的留學生分為兩類:一類是被動的回國,他們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大,比如說“911”以後經濟滑坡,各大公司裁員,工作不好找了,於是就想回國創業了;另一類是主動回國,也就是不為社會大環境所動的人。他們想追求的是自己的事業,如果不能做自己的事業,即使國外開的條件再好,也會回來。我是屬於那種主動回國的,因為中國有我的事業,不管大環境如何,我都會回來。”
確立目標
要做就要做高科技
磨刀不誤砍柴功,李農深知這種中國古語的重要性。為了確定回國創業的方向,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做市場調研。
李農選擇創業方向有他自己的原則:“第一要和IT沾邊,第二要國內沒有,第三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我不做傳統產業,傳統產業誰都能搞,只要有錢。那還要你幹嘛,要你出國幹嘛?國家期望的是,你們得拿回國際上最新的東西,來做事兒。從我的角度,也是這樣想——得做點兒前沿的東西。我的專業是建築,在這個領域,想和IT、高科技沾上邊兒,還真不容易。我最終把對虛擬現實——這一屬於建築信息產業,並被稱為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代表的新技術的開發確定為發展方向。”
談到公司的主業——虛擬現實技術時,李農很費了些心思。“這個技術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我們現在做的主業是虛擬現實系統的開發與套用。所謂虛擬現實,就是用計算機技術來生成一個虛擬的三維環境,並賦予其可操作性,讓用戶可以與這一虛擬客體進行交流。目前,我們主要致力於推廣虛擬現實技術在建築房地產行業以及電子商務等領域上的套用。”通過李農這個“虛擬現實”程式所特有的人機互動性,購房者就可以實現電腦樣板間的漫遊,與開發商共同構築心目中的理想家園,在房間中展現自我個性;而網上訂貨的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商品的互動演示加深對產品的了解,免除了後顧之憂。前段時間各大影視公司爆炒的“虛擬主持人”和“虛擬演員”實際上運用的也是同樣的技術。
艱難創業
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後一天
賽高公司剛剛註冊成立時,還沒有拿到風險投資。當時整個公司只有核心的6個人,註冊資本則是大家一起湊的50萬元。為了使公司能維持正常運轉,公司成立之初,除了定為發展方向的“虛擬現實技術”的軟體設計部門外,還專門設立了“賽高工作室”,主要接手一些建築設計、環保設計,來提供公司必需的運作資金,補貼軟體開發的主業,實現滾動發展。
“那時候是真正的艱苦啊。因為錢是大家私人湊的,這就等於每天從大家口袋裡拿錢貼補公司呀;工作室也是一成立就高速運轉的,因為公司要發展,一天沒資金一天就會死呀。最緊張的時候,今天過去了,明天的錢從哪兒出都不知道。”
在這么艱難的環境下,面對手握大把美元的風險投資商,李農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創業信念。“之前不是沒有風險投資商來找過我們,而是來過了好幾拔。只是他們提的要求和我們的理念不合,我們無法接受。一種是他們要我們改變發展方向,這是毫無商量餘地的;另一種是要求控股的,這種要求看起來合理一些,但其實也和前一種一樣。他一旦控股,你就得聽他的,他要你改變主營業務發展方向,你也毫無辦法可想。這種我們也不能接受,事實上,到現在風險投資在公司中所占股份也是很小的一部分。”
苦盡甘來
曙光出現在風險投資最黑暗的時刻
2000年底,網路泡沫開始破滅,這是風險投資最黑暗的時刻。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農的公司拿到了幾十萬美金的風險投資。“那時候所有的風險投資商都蒙了,都知道要轉移投資方向,可誰也不知道該往哪兒投,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爭取到這筆寶貴的風險投資,我感到很幸運。”
和國內養尊處優的老闆相比,李農的危機意識要強得多:“風險投資對於國內的公司來說,至關重要,它是加快發展,贏得先機的關鍵。”他強調說,“只要國際大公司一進來,國內的公司,即使思路再好,當時發展的狀況再好,也得玩兒完,因為實力實在懸殊太大。因此作為國內的公司,不能滿足於‘每天都有進步’的這種自我安慰式的發展速度,必須要抓緊時間,要快速發展,而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拿到風險投資。”
“下一步是在明年的6、7月份,我們要展開大規模的市場推廣活動。”談到未來的發展戰略,李農躊躇滿志,“目前的市場推廣還比較困難,但畢竟已經有了開始,已經有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在和我們談合作了。關鍵是我們對北京,對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充滿了信心。”
人物印象
以前在照片上看見的李農博士,西裝筆挺、頭髮梳理得一絲不苟,一副標準日本“海歸”的氣派。沒想到見面後,李農博士跟我印象中完全不同———留著短短寸頭,頜下一部漂亮的山羊鬍,十足是藝術家形象。直率,是我對這位博士的第二印象。當我忍不住誇獎起他的造型時,他眼睛一眯,笑容里透著那么股子幽默頑皮:“這是包裝,現在凡事都講究個包裝,城市照明是門藝術,人家會覺得你有藝術家的感覺。”他略顯神秘地壓低了嗓門:“其實,是我比較懶,你一天不刮鬍子,別人會笑話你,但是留了鬍子,別人會說你有氣質。”逗得我笑了起來。那抑揚頓挫、中氣十足的調門,豪爽大方的言談舉止,處處流露出陝西人特有的直率。
博士談創業經歷
我是同一代人中數一數二的
李農博士的確心直口快,一上來就說:“我這人就是看不上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做法。只知道埋頭書齋,走不出去,或者只知道做一些縱向研究,拿到課題經費,寫寫論文,然後束之高閣,產生不了實際效益。我這人做什麼事情,決不做無用功,一定要產生作用,直接為社會做貢獻。我更喜歡走出象牙塔,搞各種橫向研究,親自身臨第一線,親自操刀解剖‘麻雀’。”
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扔掉了書齋中知識分子溫文儒雅的形象,以一種實幹家兼藝術家的姿態東奔西跑,主持完成國內省級城市在內的7個城市的城市照明總體規劃,其他各類照明規劃設計項目幾乎遍布半壁河山。
“點子多,膽子大,眼光準,水平高……”業界對李農的評價驚人地一致,而他也豪氣萬丈地說:“我是這同一代人中數一數二的。”
可是很奇怪,他在北京目前做的項目卻不多,我提出了這個疑問。李農博士擺了擺手:“這又是我的一個原則。那就是在北京,我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因為我是建設部城市照明專家組成員,政府、民間都會來找我做評標會委員,我跟其他的專家和部門又都認識,不能讓別人指責有偏心,有貓膩,不能讓政府為難。”
毫不諱言,李博士很有市場經濟頭腦,也絲毫不隱瞞對追求市場的興趣,但是,他始終堅守著這樣的原則———“做事不能讓人為難”。人和人的合作,要最大限度地滿足雙方的利益,才能合作愉快,絕對不能破壞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這是他做事情的原則,也是他做人的原則。
“我是圈子裡有名的救火隊員,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出現培訓班老師來不了,學術會議要發言等情況都會來找我,更不用提設計失敗後的補救了。比如濟南最大的廣場———泉城廣場,建好後市民反映極為強烈,說是綠油油的草坪燈像墳場鬼火,他們也是請我去救火。因為他們知道,我這人特別講誠信,重承諾,什麼事情只要答應,肯定會特別認真地完成,再小的事情也要做好。”
即使走進市場,他身上仍然顯示著科學家的理性精神。在城市規劃和照明設計中,有很多人為因素干擾,特別是一些地方領導,很喜歡指手畫腳,對於其中不合適的地方,他每次都會直言不諱地提出,即使對方不採納也要提出,“因為,這是個原則!這是作為專家的職責,事實會證明我是正確的。”
誠信和認真原則,並沒有嚇走別人,反而使他在業界的聲望日隆,今後的“照明註冊設計師”準入考核機構就設在這裡,這是堅持信念的結果。
我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他是中國照明界第一個也是惟一的海外博士。“人家都說我真是太有眼光了,現在城市照明多火啊,我說不是,那是歷史的機遇,或者說是瞎貓碰上個死耗子。我畢業分配後就從事這個專業,那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城市照明,到了這些年才突然火暴。我可以預測,這個產業在10年到20年間仍將呈現增長態勢。”
現在各地的城市照明一哄而起,存在著很多問題,千城一面,完全沒有特色和新意,絲毫不考慮城市的和諧美觀與文化傳統。
在李農博士心目中,“光”不是到處亮堂堂,滿眼紅燈籠。他第一個在國內提出了“光文化”理念:“每個人的基因都有99%是相同的,但是,為什麼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不同的個性?那1%的差別決定了每個人的特色。地域文化也是一樣,現在大城市越來越趨同,文化越來越融合,但是,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依然存在,那就是根本差別所在的‘地域文化基因’。光應該重塑城市的人文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就是說,要突出地域文化的味道,用光來表現城市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天津外灘照明工程是這一理論提出後的第一個作品。“外灘公園以‘海洋氣息’為主題,非常大,但是有點雜亂。我一方面要符合這個主題,一方面研究了天津的地域文化。這裡一直是水陸口岸,作為北方的門戶,深受西方影響,是中西方文化的結合體。同時,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自古源源不斷地養育了這裡的人民。因此,天津的地域文化的精髓就是‘海納百川,源遠流長。’以此為基調,我把夜晚公園的照明設計成三個主題:‘中西文明的相遇、融合、發展’,很好地解決了景物紛亂的問題,同時又增強了文化氣息。”
精彩的作品,驗證了“光文化”理論的先進性,它在業界開始生根發芽。我問他,這是不是他迄今為止最滿意的作品,他嘿嘿一樂:“還有幾個作品在建設中,相信未來會更精彩。”
我最擅長“修理”學生
要想把“光”做出文化,做出藝術,自然需要靈感。當我問到他過去是否顯示出藝術天賦時,他又眯著眼睛樂了:“我是78級的大學生,那是恢復聯考的第二年,我的父母都是高校老師,像我這樣的孩子,雖然那個時候流行讀書無用論,但壞也壞不起來。中學時候,我把精力主要放在運動上,我們學校的排球隊非常有名,我是校隊成員,從中學到大學從來沒有間斷。現在我雖然到處跑,但身體非常健康,這都要歸功於對運動的功底,至於美術、素描等等,那都是上了建築專業後自學成材。”
李農當年絕對不是個安分守己的孩子:“我還記得那個時候,因為個子最高,我坐在最後一排,我們幾個老是上課說話。一次,校長進來宣布給最不守紀律的10個人辦學習班,念了10個名字都沒有我,我高興地大叫一聲‘哇,沒我’!結果校長馬上說,加上李農。”談起這些事情,他的眼睛裡仍然閃動著孩子般頑皮的光芒。
當年的淘氣學生,今天也站在了教書育人的講台上。他很清楚目前高校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現在研究生招收人數多了,質量比以前有所下降。他們以前接受的是填鴨式教育,上了研究生後,還沿襲了以前的習慣,比如從網上扒論文抄襲創意,單純蒐集資料沒有創新等等。我有時候急得對學生說,拜託,請你們有點感覺好不好!這時候,一個優秀的教師要學會巧妙地‘修理’藝術,教會他們正確的方法。再好的千里馬也是調教出來的。”這時,他的臉上多了那么點“壞笑”。
“我知道,他們背後說有點怕我。因為我這個人對事情要求太嚴格。學術研究上,決不能造假,要實事求是。比如他們的論文,如果引用了別人的文章或者圖片,一定要標出來。”導師就好像一個質檢員,嚴把質量關,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能放行。
但是,最艱難也是最有效的考驗,就是把學生放到實踐中去。“你做的設計不是真的,自然不會認真,而真的項目,要經受市場競爭的檢驗,這樣才能培養人。你抄一次可能矇混過關,做一次可能馬馬虎虎,但是馬上就會暴露,以後再也不會有機會了。而且,現在單位都要求學生有工作經驗,我現在就給他們提供豐富的實戰經驗,為他們將來的就業打下基礎。”
經過他的幾年“修理”後,這些學生會怎么樣呢?“毫不客氣地說,我的學生都普遍受到好評,人人都說,李農帶的學生最好了。”說起這些學生,他笑容燦爛,如同窗外明亮而溫暖的陽光一般。
個人榮譽
日本九州大學光環境博士中國照明界第一位海外光環境博士
被北京市評為青年科學家
圓滿完成了國內包括省會城市在內的十幾個城市的城市照明規劃
完成國內三十幾個城市的夜景照明設計項目近四十餘項
目前擔任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照明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建設部、北京市城市照明專家組成員
國內若干城市市長建設顧問
北京照明學會副秘書長、學術部主任
中國照明學會理事、高級會員
中國照明學會教育與培訓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中國註冊照明設計師執行委員會負責人
中國建築物理委員會理事
日本照明學會會員
國際照明委員會(CIE)委員
《照明工程學報》雜誌編委會副主任
《照明技術與管理》雜誌編委會副主任
歡迎建築學、城市規劃、景觀專業的考生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