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龍山文化距今為4200年至4500年,此時農業生產已占相當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製、輪制陶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已有較高水平,家畜飼養有了顯著發展,陶器種類眾多,形態多樣,造型美觀,飾紋纖細。
李莊遺址自上世紀70年代被發現後,就以其豐厚的文化遺存、寶貴的文化價值,先後於1985年被編入《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2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這裡有一個埋有9頭整牛和一個鹿頭的“九牛祭坑”,使山台寺的龍山文化與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關係。《世本·作篇》“核作服牛”;《楚辭·天問》“該秉季德……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管子·輕重戊》“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馬,以民為利”;《易·旅上九》“(王亥)喪牛於易”。文中的“核”、“該”都是指商人七代祖王亥,“皂”是餵牛馬的槽,“牢”是養牛的圈欄。這些記載說明,先商七代祖王亥發明了牛車。王亥駕著牛車,用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經商做買賣。
商代先祖用牛駕車和祭祀,王亥去世後祭祀用牛就多達300頭。張光直先生認為,殷代先祖與家牛這種密切的關係,是別的朝代的祖先所沒有的。李莊遺址里的一個祭坑裡有9頭牛,表明祭祀重要和祭祀者的地位非同一般。這個發現在龍山文化遺址里是沒有前例的。
另一說法是九牛祭祀坑是炎帝時期的遺址。李台寺遺址是4200-4500年,這和炎帝活動的時間吻合。《太平寰宇記》記載: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株邑是柘城的舊稱,朱襄是炎帝的別稱。傳說炎帝牛頭人身,而柘城的九牛祭祀坑發現中國最大的牛祭也絕非偶然,大概是古代一個崇拜牛的部落;傳說炎帝以火紀官,而商丘多火神台,可見史料記載、傳說、人文和遺蹟交織在一起,更有力的能說明炎帝發源於商丘一帶。而商部落在炎帝故地活動,深受先代影響,後來的王亥伏牛、崇拜大火的習俗大概源於炎帝。商民族源於黃帝,文化上確實屬炎帝。
文化價值
九牛祭坑 文化厚重
考古專家們認為:柘城縣李莊遺址的龍山文化與虞城馬莊的仰韶文化遺址相比,兩者之間很可能存在著源流關係,它反映了豫東龍山文化可能是自成體系的新線索。李莊遺址的發掘,對於探尋先商文明之幽,研究豫東地區新石器文化發展之序,了解龍山文化時期豫東地區人類農耕生產、日常生活、房屋建築、祭祀行為、紡織和制陶技術之詳情,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考古學術價值。
讓美國著名華裔學者、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張光直先生大喜過望的是,李莊遺址“有意外的重要性”。這裡有一個埋有9頭牛和一個鹿頭的“九牛祭坑”,使山台寺的龍山文化與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關係。
張光直先生據此推論:龍山文化的一支,與其他地方的龍山文化向岳石文化的發展平行。在豫東發挖出來的以山台寺為代表的一支特殊的晚期龍山或岳石文化,它就是殷商文明的前身。
保護開發 任重道遠
自2006年6月2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柘城縣迄今為止唯一榮受“國封”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標誌著柘城縣古老悠久的歷史文明得到了國家確認。
整個李莊遺址,面積達2.18萬平方米。目前,殘存的土丘上被當地民眾自發建起了前後兩排8間廟宇,廟宇內供奉著佛祖、人祖、觀音菩薩、玉皇大帝等佛道神像,每日香火不絕。原先的南北兩個考古發掘坑也被村民回填,變成了肥沃農田和楊樹林。2004年,由當地村委會和縣文物部門聯合成立了李莊遺址保護小組,選聘村民李紹平為李莊遺址業餘文物管理員,豎起了“省級重點文物刻石保護碑”,重新劃定了保護範圍和民房建設控制地帶。
談及李莊遺址今後的保護、開發、規劃,該縣文化局局長心中充滿了希望和憧憬。他告訴記者,李莊遺址是柘城的文化標桿,是柘城的文化象徵,是柘城一塊最能叫得響、立得住的“金字標牌”和“旅遊招牌”。因此,他們計畫以保護遺址原貌為原則,以建設展示龍山文化時期生活情況和祭祀制度為重要內容的綜合性旅遊景點為目標,建成一處仿龍山文化建築,展示龍山文化文物,再現龍山文化時期歷史面貌的供遊人遊覽的“山台寺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