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物簡介
庚子科舉人李若木,男,字鈉庵。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單家莊李姓族人(第十一世)。庚子科舉人。他工書善篆,長於詩歌。例授文林郎。初授候補知縣,後任戶部江南清史司主事。專門負責戶部江南青史的整理、編修等事務。人生經歷
清康熙59年(1720年)舉人。他工書善篆,長於詩歌。例授文林郎。候補知縣。戶部江南清史司主事。專門負責戶部江南青史的整理、編修等事務。那些天,李若木象著了魔,飯吃不下,覺睡不好,身體明顯削瘦了許多。內情人明白,這位新上任的史官,在尋找、醞釀一套提高編修管理水平的新路子。李若木兢兢業業,對工作沒一絲抱怨,沒一毫的委屈;沒喊過疲倦,用他那忘我的拼博精神,默默無聞的工作著,深深贏得了同僚們的信任,有事都樂意和他談。漸漸的李若木看清了官場爾虞我詐,以假亂真的真象,羞於為禍國殃民的叛臣逆賊和貪官污吏之流樹碑立傳,便憤然自去。歸隱之後,李若木如閒雲野鶴,交朋結友,填詞賦詩。其作品涉及題材很廣。或抒發對幽居勝跡的嘆賞,或譽揚斯人的品行功勳,或觸景生情感嘆此地此境地人物,或路漫漫兮其修薳,吾將上下而求索,或哀民生之多艱而又為無力改變傷悲已,或斥貪官罵污吏忠義正氣沖宵漢。大有“側身天地更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的豪邁氣概。而後,李若木將一生中最後的歲月溫和地花在了種菜澆園上聊度餘生,直到壽終正寢。遠在三十五年前,我見過李若木寫的一篇《溫泉賦》和由他篆刻的大量的印章。“文革”期間不幸散失。李若木育有二子,五孫,十一曾孫。其父李大順,字:益三、邑庠生 勅授文林郎。原配:徐氏、繼配:王氏。其長子李淑唐,字:堯封、太學生。誥封儒林郎。其次子李淑夏,庠生。其長孫李文振,字:麟址、太學生。誥封儒林郎。次孫李文華,太學生 。三孫李文萃,太學生。四孫李文薳,邑增生。五孫李文會,邑增生。其長曾孫李用中,字:建亭。壬子歲貢(1792),勅授修職郎。任諸城縣教諭。其次曾孫李用和,字:怡亭、附貢生。勅授儒林郎。直隸州州同。其三曾孫李用禮,字:敬亭、太學生。例授儒林郎 。布政司經歷。其五曾孫李用宏,例貢生。其六曾孫李用省,太學生。其九曾孫李用霖,庠生。李若木及其家人牢記亦耕亦讀亦商的祖訓,全方位參與各種事務。家中最鼎盛的時候,其土地北到古城,南到黃山子,西達金嶺鎮、東過淄河店。到其曾孫李用中、李用和、李用禮兄弟三人分家的時候,每人還分到了三千多畝地。後世作為
李若木仙逝後,葬在了原單家莊西一塊較為寬闊的地方,墓下有一條沙龍呈騰雲駕霧之勢,喻意後世子孫興旺發達。墳墓呈橢圓形,高約五米。墓前石碑高約二米,寬約一米二三,頂作尖圭形,中間鐫“皇清例授文林郎庚子科舉人李公諱鈉庵之墓”等字,石碑背後刻有李若木生平簡介及其頌歌。題蓋文字周圍和碑文沿邊刻有如意雲頭花紋。
在此之後的若干年裡,李若木之妻馮氏、王氏;長子李淑唐夫婦、次子李淑夏夫婦;長孫李文振夫婦、次孫李文華夫婦、三孫李文萃夫婦,四孫李文遠夫婦、五孫李文會夫婦;曾孫李用中夫婦、高曾孫李一經夫婦等人均被葬於此地。
墓田大門兩側各立有高約三米左右的龜馱碑,石碑頂部有二龍戲珠浮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龜個個高昂著頭,蜷曲著尾,四肢用力,真象力舉千鈞,卻又穩如泰山。碑上刻有雍正皇帝的聖旨,是雍正皇帝表彰儒林郎李文振功績卓著而立的,人們叫它“龜馱碑”即御碑。碑下以龜為趺(底座)。神話傳說中龜是龍的兒子。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負重,就是龜。龜以長壽著稱,自古受到人們的器重。
整個墓園的四周,為青磚花牆環繞,園內翠柏青松掩映,磚鋪的墓道,曲曲彎彎,從北門一直伸到墓田深處。墓道兩側立著石羊、石虎、石馬、石翁仲。一九四八年國民黨軍隊拆毀花牆子,在墓田內修建碉堡並砸掉了龜頭,花牆子墓田初次遭到損壞。一九六七年平墳運動時徹底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