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李芝齡先生詩集後跋創作年代:清代作者:梅曾亮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李芝齡先生詩集後跋(1)芝齡先生詩集若干卷,曾亮既校讀畢,而做跋其後曰:詩至今日,難言工矣。言唐者容(2),言宋者肆(3),漢魏者木(4),齊梁者綺,矜其所尚(5),毀所不見(6),舌未乾而名磨滅者,不可勝數也。然則孰探其所從生(7)?曰:空而善積者(8),人之情也,習而善變者(9),物之態也,積者日故(10),變者日新,新故環生(11),不得須臾平,而激而成聲(12),動而成文。故無我不足以見詩,無物亦不足以見詩,物與我相遭(13),而詩出其間也。今以吾一人之身,俄而廊廟(14),俄而山水,俄而齋居,俄而殤詠,將拘拘然類以居之(15),派以別之(16),取古人之所長而分擬之(17),是知有物而不知有我也。若昧昧焉不揣其色(18),不別其聲,而好為大,曰不則其境隘(19),好為莊(20),不則其體徘(21),好為悲,不則其情盪(22),是知有我而不知有物也。知有物而不知有我,則前乎吾後乎吾者(23),皆可以為吾之詩,而吾如未嘗有一詩;知有我而不知有物,則道不肖乎形(24),機不應乎心(25),日與萬物游而未嘗識其情狀焉(26),謂千萬詩如一詩可也。然則詩惡乎工(27)?曰:肖乎吾之性情而已矣,當乎物之情狀而已矣。審其音,玩其辭,曉然為吾之詩(28),為否與是物之詩,而詩之真者得矣。夫水之恃源也(29),飲一勺而知海味,其性全也。日月旁魄於三十八萬七千里之外(30),而一隙容其光,神不窮於分也(31)。今先生其性情深厚得之天,其鑒徹萬類得之人(32),情足以充其詞(33),才足以窮其趣(34),故於詩有兼長而無二弊(35),讀者其以是而求之。[1]
作品注釋
(1)李芝齡:李宗昉,字靜遠,號芝齡,江蘇山陽(今淮安縣)人。嘉慶年間(1796—1820)進士,官光祿大夫,經筵講官,道光年間(1821—1850)任禮部尚書兼兵部尚書。著有《妙香室詩文集》、《金石存》、《黔記》等。(2)容:雍容自得。(3)肆:粗率顯露。(4)木:質樸。(5)矜其所尚:矜貴他們所祟尚的。(6)毀所不見:詆毀他們所未見的。(7)孰探其所從生:誰去探究詩歌是從何產生的呢?(8)空而善積:貧窮的人善於積存財物。空:窮,空乏。《詩經·小雅·節南山》:“不宜空我師。”毛傳:“空,窮也。”(9)習:熟習。這裡引申意為久。(10)故:舊。(11)環生:循環產生。(12)激:激發。(13)遭:遇,接合。(14)俄:一會兒。廊廟:指朝廷。(15)拘拘然:拘泥的樣子。類以居之:按門類安排詩。(16)派以別之:按派分別詩。(17)分擬:分別擬題作詩。(18)昧昧:昏暗不明,糊裡糊塗。(19)境隘:境界狹窄。(20)莊:莊重。(21)體俳(pái):文體風格滑稽不嚴肅。(22)情盪:感情放浪。(23)前乎吾後乎吾者:在我之前、在我之後的人。(24)道不肖乎形:詩的思想內容與客觀物象相脫離。不肖:不像,不一致。(25)機:萬物的本原。這裡指客觀事物的生機。(26)游:交遊,接觸。(27)詩惡(wū)乎工:詩怎么能寫得好?(28)曉然:明明白白。(29)恃源:依仗其源泉。(30)旁魄(bó):即“旁礴”,廣大貌。(31)神:精神。這裡指日月的光華。不窮於分:永遠分不盡。(32)鑒徹萬類:洞徹萬物,明察萬物。(33)充:充實。(34)窮其趣:充分表現其情趣。(35)兼長:兼有“肖乎性情”、“當乎物狀”之長。二弊:指“知有物而不知有我”和“知有我而不知有物”兩種弊病。
作品賞析
此文強調詩歌創作中的物我統一。一方面是“我”,即有“我”的性情,“無我不足以見詩”;一方面是“物”即“我”之情需因物而生,托物以見,“無物赤不足以見詩”。所以詩歌只有做到“肖乎吾之性情”,“當乎物之情狀”,才能寫得有情有興,形象宛然。該文論詩與作者論文,其精神完全一致。梅曾亮的這種創作思想較多地接觸了作家的創作個性問題,這對方苞的“義法”說,劉大櫆的神氣說,是一種發展。
作者簡介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屬南京)人。1823年(道光三年)進士,曾為戶部郎中,晚年主講揚州書院。他是姚鼐著名弟子之一,居京師二十餘年,求教作文者不絕,朱琦、龍啟瑞、王拯等都受過他的影響,曾國藩早年也曾攀附,姚鼐死後成了桐城派的一個中心人物。對於散文創作,提倡因時立言,以“昌明道術、辨析是非治亂為己任”,提倡詩文要表現真情實感,要寫“人之真”。早年喜駢文,後在管同等影響下,專攻古文。所作文章雄健渾厚,為時人所推重。著有《柏艦山房文集》及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