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箕永(1895~)
正文
朝鮮小說家。字民村。生於忠清南道牙山,家境貧寒,在天安郡中嚴里一佃戶集居的村子裡度過童年。幼時在私塾習漢文,11歲進私立寧進學校,1910年畢業。他自幼喜讀古典小說,後又讀了一些當時流行的新小說。1914至1918年在朝鮮南方各地流浪,做過礦工、苦力和短工。回到故鄉後,任教會學校教員和銀行雇員。1922年赴日本半工半讀,接觸到俄國古典文學和進步文學,尤其喜歡高爾基的小說。1923年回國。1924年在《朝鮮之光》雜誌社工作。1925年參加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並負責出版部工作。1931年和1934年兩次被捕入獄。1944年避居在江原道金剛郡的山村里,直到1945年解放。後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副議長、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委員長。1955年獲國家頒發的勞動勳章。李箕永於1924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哥哥的秘密信》,以後陸續創作短篇小說《貧窮的人們》、《老鼠的故事》、《民村》、《農夫鄭道令》和《五個兒女的父親》等。這一時期的作品仍帶有新傾向派文學的某些特點,偏重於對現實黑暗的揭露和批判。1928至192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元甫》和《造紙廠村》,表明他的創作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他筆下的人物已經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他們已開始進行有組織的鬥爭。1933年發表中篇小說《鼠火》,接著出版長篇小說《故鄉》。1934年在獄中完成長篇小說《人間課堂》和《春》的構思,40年代初出版。《故鄉》是朝鮮早期革命文學的一部重要作品,以20世紀20年代末朝鮮農村為背景,寫出受壓迫人們的覺醒、新一代農民的成長、農村的減租鬥爭、城市工人罷工以及他們的互相支援和聯合鬥爭的勝利,特別是具有初步社會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金喜俊這一人物形象的出現,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後朝鮮發生的深刻社會變化。
1945年朝鮮解放以後,李箕永寫了《開闢》和以朝鮮祖國解放戰爭為題材的《江岸村》等短、中篇小說,還創作了 20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他擅長於寫農民生活,解放後的幾部重要作品,都屬於農村題材。1948年寫的長篇小說《土地》,是朝鮮第一部全面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全書包括土改、開荒、收穫 3個部分,著力塑造了僱農郭巴威的形象,描寫了他解放前後不同的命運,反映了世世代代受壓迫的農民的翻身解放。長篇小說《圖們江》以貧苦農民朴熊孫父子兩代人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在充滿重大歷史事件的廣闊背景上,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朝鮮的民族解放鬥爭。李箕永的創作不事鋪陳,不重渲染,表現出一種樸實無華的藝術風格。他善於運用農民生動的俗語和流行的諺語,作品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故鄉》和《土地》在50年代已經譯成中文出版。
參考書目
李相泰:《李箕永創作研究》,1959。
朝鮮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文學研究室編:《朝鮮文學通史》(下),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