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祉川

李祉川

李祉川(1907~1995),廣東省中山縣人。192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後在津浦鐵路浦鎮機廠任技師。1932年赴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翌年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34年回國後,任永利化工公司技師長、設計部部長、駐美國紐約工程師。1951年毅然再次回國,先後任化工部設計院工程師,大連化工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大連化工廠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大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1907年6月8日出生於上海。

李祉川 李祉川

1925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

192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1929—1931年在津浦鐵路浦鎮機廠、膠濟鐵路四方機廠實習,任津浦鐵路浦鎮機廠工務員。

1932—1934年就讀於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任職於富力冷凍機廠。

1934—1937年任塘沽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鹼廠技師、技師長。

1938年重慶永利鐵工廠(在紐約進行永利川廠新法制鹼廠的設計)。

1940—1945年任永利川廠設計部長。

1946—1951年在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駐美國辦事處任工程師。

1951—1953年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設計部長。

1953—1957年在重工業部化工局設計公司、化工部化工設計院任職。

1957—1982年在大連化工設計研究院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大連化學工業公司副總工程師。

1980—任大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95年1月12日逝世於大連。

李祉川-早年生涯

李祉川 李祉川

字福源,祖籍廣東省中山縣,1907年6月生於上海。1913年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人國小。在這甲午風雲的戰場,童年李祉川即樹立了反帝愛國的思想。1919年“五四”運動波及威海,少年李祉川積極參加抵制日貨運動。1920年人天津南開中學。1925年“五卅”運動中,他熱情投入示威遊行隊伍,深入街巷村舍進行宣傳,同時以優秀成績通過畢業考試。同年夏又以優異成績同時考取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經選擇,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學習。1929年畢業後,先後在津浦鐵路浦鎮機廠、膠濟鐵路四方機廠實習機車修理及車輛製造。曾與周勵合寫《鐵路車輛製造》一文,在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上發表。1932年李祉川任津浦路浦鎮機廠工務員。時值“一·二八”日軍侵入上海,李祉川義憤填膺,與前線將士同仇敵愾,奔走募捐,支援蔡廷楷將軍領導的十九路軍。 1932年,李祉川赴美國普渡大學研究院學習製冷工程,從業HG維尼曼(Veneman)教授,以《ThermodynamicPropertiesofCertainfood》(一些食品的熱力學性能)一文取得碩士學位,論文的結論和數據均被維尼曼教授所著的《製冷學理論與套用》一書採用。畢業後在富力冷凍機廠工作,常到鄉村及城鎮安裝製冷設備。

1934年8月,李祉川回國,應聘人天津塘沽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鹼廠。當時鹼廠生產已趨穩定,李祉川到廠即從事設備的改進工作。他首先設計並安裝了鍋爐的連續排污及餘熱回收裝置。該裝置投入運轉後,操作平穩,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和操作環境,經濟效益良好,受到廠方好評。接著又從事沖天爐回收餘熱空氣加溫裝置的設計。

李祉川 李祉川

1935年5月,李祉川借調到南京永利錏廠(硫酸銨廠),從事國內器材採購和工程配套設計。由於該廠的設備來自世界各國,所用工程標準很不統一,安裝、檢修、備品配件的儲存管理等都很不方便,容易發生差錯和混亂。為了改進工作,李祉川在廠長侯德榜領導下,制定了與國外設計相配合的、全廠統一的工程標準體系;電機、開關、儀表、閥門、管線、螺絲、電線、疏水器、焊條、鋼板、鋼管、工具……均按要求規格列成清單,統一採購標準,使之規範化,為生產檢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開創了中國化工工程標準化的先例。 1936年底,南京永利錏廠基建工程告一段落,李祉川返回塘沽永利鹼廠,接任技師長。為進一步完善制鹼工藝,提高產品質量,他投入了鹽水精製的試驗、設計及施工。不久,爆發了蘆溝橋事變,塘沽淪陷。公司領導人李燭塵在天津指出:“的目標明確:要到後方興建新廠,當前任務是整理鹼廠設計圖紙及資料。”李祉川受命負責此事。他帶領8名技師,多次往返於天津市區與塘沽之間,闖入已陷敵手的鹼廠校核實物尺寸、結構及設備布置等,一絲不苟。歷經4個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純鹼廠竣工圖紙資料,並想方設法,歷盡艱辛,把這套資料安全運到重慶。

到重慶後,李祉川和永利同仁在公司總經理范旭東率領下,立即組織技術工人,利用拆遷內運的加工機器及五金、鋼材,以最快的速度在嘉陵江邊建立起鐵工廠,承包金陵兵工廠的部分軍工部件,投入抗戰建國的實踐。

李祉川 李祉川

1938年12月,李祉川奉命同李又新到紐約參加新法制鹼(後稱侯氏鹼法,再後稱聯合制鹼)的試驗和設計永利川廠的鹼廠。1940年夏,李祉川回國參加永利川廠建設,任設計部長,並與章懷西、謝為傑協助傅冰芝廠長處理日常事務。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中,他們同舟共濟,因陋就簡建起了呂布蘭法純鹼廠、煉油廠、煉焦廠、陶瓷廠、發電廠、機械加工廠、鼎鍋山煤礦、深井部、侯氏鹼法試驗廠,並建起了鹼廠及合成氨廠的主要廠房,為建設大後方,發展華西化工作出了貢獻。1946年公司總經理侯德榜電令李祉川攜塘沽永利鹼廠整套竣工圖紙赴紐約永利辦事處工作,為實現公司戰後十大化工廠的建設規划進行設計、採購設備和培訓人員;援助巴西建設鹼廠;援助印度塔塔鹼廠技術改造。為了完成大量的設計任務,紐約辦事處專門成立了設計組,由李祉川領導。在美國期間,李祉川以身作則,抓緊全組技術人員的培訓和管理,組織大家充分利用良好的環境,抓緊下廠驗收設備等一切機會努力學習新技術,蒐集資料,武裝自己,準備報效祖國。同時,李祉川按照侯德榜的意圖,在永利鹼廠竣工圖紙的基礎上,參照印度塔塔公司的具體情況,修改出一整套鹼廠圖紙,完成了援印設計任務。李祉川還應墨西哥之邀承擔了建設鹽田工程的技術諮詢工作。

建國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內的大好形勢強烈地吸引著李祉川回國參加建設;他珍藏著的整套永利鹼廠圖紙,時刻催促他送回大陸,為祖國建設服務。1951年李祉川毅然放棄在美國華昌公司任職的機會,假借到英國旅遊,甩掉美國官方控制,攜全家5口悄然離美,經倫敦轉船過埃及、亞丁、新加坡、香港到廣州,於7月回到北京。回國後,李祉川首先將永利鹼廠的全套圖紙完璧送回塘沽。

李祉川看到永利公司鹼廠和錏廠正百業俱興,感奮不已,愉快接受了永利公司任命的設計部長之職,主持十大化工廠中四川化工廠和太原化工廠已開始進行的設計工作。

侯德邦 侯德邦

1953年,李祉川奉調到中央重工業部化工局設計公司(後改組為化工部化工設計院)設計總負責人室,會同大連鹼廠和永利鹼廠的技術負責人,共同組織兩廠的技術改造與擴建工程的設計與施工。他們採用了許多高效、大型的設備代替原有的小型落後設備:鹽水車間採用多層洗泥桶;石灰窯除塵改用了泡沫除塵器和電除塵器;碳化塔和蒸氨塔的直徑分別加大到2.5米和2.8米;煅燒爐直徑加大到2.5米;濾鹼機過濾面積加大到13.5平方米;成品運輸和裝卸也採用了一些機械化的設備。李祉川在這些機械設備的設計和施工中,發揮了技術指導和把關的重要作用。這兩項工程完工後,1957年,兩廠產量比1952年提高了3—4倍,分別達到30.7萬和19.4萬噸,企業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1957年夏,化工部決定在大連建設年產35萬噸聯合制鹼生產裝置,派李祉川率設計組到大連現場設計,任設計組組長,並任工程技術組副組長,全面主持設計、科研及施工技術工作。1958年,設計組與大連化工廠中央試驗室合併,成立大連化工設計研究院,李祉川先後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在此之前,大連化學廠於1951至1952年在侯德榜指導下,繼承40年代初步研究發明的“侯氏鹼法”技術,曾一度開展了實驗室補充試驗和日產10噸規模的中間試驗,1956年底又陸續開展試驗,使工藝技術和設備選型等都有很多新的進展和變化,其中包括李祉川提出和設計的內熱式蒸汽煅燒爐等新型設備的試驗。煅燒爐是純鹼生產過程的關鍵設備之一,是鹼廠中設計製造技術和材質要求比較複雜的設備。純鹼生產中,經過化學反應、結晶、過濾得到的碳酸氫鈉(俗稱重鹼),必須在煅燒爐內通過高溫分解才得到碳酸鈉(即純鹼)並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還要趕出夾帶的水分和氨氣,並使二氧化碳和氨能充分回收利用。永利公司建廠之初,採用船式煅燒爐,在試車中就燒壞了4台。為了更換外熱式迴轉緞燒爐,曾使中國純鹼投產時間推遲了2年。但這種外熱式迴轉煅燒爐依靠間接供熱,熱能利用率仍很低,容積利用係數也不高,40年代以後,國外開發了更先進的內熱式蒸汽緞燒爐,能源利用率、生產效率及勞動條件都大為提高。李祉川在國外時就很重視這種煅燒爐,並收集了一些資料,早就希望能用在國內取代落後的煅燒爐。侯德榜對此十分支持,決定在聯合制鹼大生產裝置中套用,並請李祉川親自設計、指導試製了一台直徑1米、長10米的試驗爐,安排在中間試驗車間進行試驗。在聯鹼階段的試驗、設計、施工及試生產總共長達7年的過程中,任副部長的侯德榜除先後10多次親來現場直接指揮外,平時主要通過與李祉川書信聯繫,檢查、指導工作。李祉川緊緊依靠侯德榜的指導,與有關領導及試驗、施工、生產單位密切合作,充分發揮廣大科技人員的作用,親自把關定向,逐步克服了各種困難,使工程取得進展。1958年底,通過實驗室補充試驗和全循環的中間試驗,先後確定了生產流程、工藝條件、設備選型、碳化清洗方法、原鹽質量指標、母液平衡等基本框架,並提出了對防腐蝕和計量的特殊要求,為設計提供了較完整的依據。1962年,建成了一條年產16萬噸的聯合制鹼生產線,並開始試生產。在試生產過程中,李祉川堅持同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參加倒班,共同研究解決碰到的問題。大型煅燒爐的爐頭填料和出鹼口的密封問題,不凝氣的排放問題,大托輪的調整問題等技術難題,都是在他的努力下解決的。這條生產線經過2年多試生產,實現了連續運轉,產品質量、產量和經濟指標均符合要求。1964年10月,國家科委在大連召開技術鑑定會,通過了聯合制鹼法的鑑定,認為這一成果可以在中國推廣。此後,中國純鹼生產技術步入了一個新階段。聯合制鹼法逐漸成為中國純鹼和氮肥生產的主要方法之一。這次鑑定會上,還通過了蒸汽煅燒爐的鑑定。自此,蒸汽煅燒爐很快推廣到有關工廠,取代了中國歷來採用的外熱式煅燒爐,使單機能力提高2倍以上,同時也提高了熱效率,改善了操作環境。這一具有世界水平的技術成果,受到了前蘇聯專家的重視。經兩國有關單位商定,列為中蘇技術交流項目,由李祉川組織編寫和整理了全套技術資料和製造圖紙提供給了蘇方。

“文化大革命”中,李祉川受到了不應有的衝擊,並全家下放農村。1972年,他回到大連化學工業公司,先在設計處工作,後任公司副總工程師,繼續為提高公司產品質量,保護環境做了大量工作。除指導設計人員完成了許多改擴建車間工程設計和設備設計外,還承擔了援越化肥廠和援阿純鹼廠設計檔案的審定工作,以及遼陽化纖廠引進技術資料的翻譯複製件的主審工作。

80年代以來,年逾古稀的李祉川已難在一線奔波,但其勤奮之志不減。工作之餘,猶積極著述,先後主編了600萬字的《化工廠機械手冊》和150萬字的《純鹼工學》,主持翻譯了《美國化工廠機械手冊》,繼續為促進中國化工機械與純鹼工業的發展出力。 他還同陳歆文合著《侯德榜》、合編《侯德榜選集》,記述和傳播他敬仰的這位良師益友的豐功偉績和高風亮節。在社會工作方面,李祉川也卓有建樹。1960年,他出任大連(旅大)市政協第三屆委員,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副主席。1980年以來,他連續當選為遼寧省政協第四、五、六、七屆常委和大連市人民代表大會第八屆和第九屆常務委員會副主任,還受聘擔任遼寧省和大連市眾多社團的理事、理事長、高級顧問等職務。李祉川認真負責,努力工作,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僅1988年以來針對遼寧省及大連市農、漁、外賓、機電、郵電、交通、教育方面提出的有份量的建設性提案就達30多件。在擔任大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李祉川分管經濟,在加強標準計量體系和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管理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收到明顯成效。為了表彰李祉川的功績,《遼寧省人民政協報》曾撰文報導,大連市連續三年評他為“為四化建功立業積極分子”。李祉川非常關心教育事業,90年代初曾拿出多年工資和稿酬積蓄,設立“梅韻教育基金”,以鼓勵三好學生和優秀教師。1995年1月17日李祉川在大連病逝,臨終前留下遺言:將積攢的2.9萬元錢捐贈給教育事業。

李祉川愛好學習,知識廣博,工作勤奮,細緻嚴謹,自奉廉潔,生活儉樸,待人謙誠寬厚,忠誠為人民服務,不遺餘力。他的高尚品德和對祖國建設事業的貢獻,受到民眾的尊敬和愛戴。1987年,李祉川獲中國化工學會授予“從事化工工作50年,為科技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榮譽證書;1990年,享受國務院為表彰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特殊津貼,並被化學工業部命名為“對化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主要論著

1李祉川,陳歆文.侯氏鹼法的誕生和發展.化學通報,1982(8):27—30

2李祉川,陳歆文.侯德榜.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1第1版1990再版

3李祉川.中國蘇爾維法純鹼工業設計資料史話.純鹼工業,1987(6)49—51

4化工廠機械手冊編輯委員會(李祉川任主任委員).化工廠機械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9—1991業出版社,1990

5中國純鹼工業協會(李祉川任編委會主任).純鹼工業.北京:化學工

6李祉川,陳歆文.侯德榜選集.北京:冶金出版社,199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