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多年來一直從事森林保護、食用菌菌種的良種培育、野生優良菌種的馴化栽培、食用菌大規模生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及及示範推廣工作,是伊春市食用菌研究領域的專家,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
近幾年隨著食用菌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有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為此,2002年榮獲第四屆黑龍江省林業青年科技獎,2003年榮獲第四屆伊春市青年科技,2007年榮獲伊春市第十九屆科普之冬活動先進集體,2007黑龍江省第十九屆科普之冬活動先進個人(播種獎)。2008年3月伊春市科協頒發,榮獲2007年度科協系統先進個人。2008年3月20日在黑龍江省科普之冬活動二十周年評選表彰活動中,被評為先進個人。
科學研究
隨著伊春林區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林區的主要經濟產業發生了重大改變,科研方向和重點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為此,針對伊春經濟的發展和需要,先後主持了多項科研攻關項目以及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市區科技興農等項目20餘項,為伊春經濟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必要的貢獻。
1、《松梢象甲綜合防治的研究》項目,1990年榮獲省森工總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人工落葉松林帶防火綜合效益的研究》項目,1995年榮獲伊春市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3、《雞腿蘑(塊根蘑)人工馴化栽培技術的研究》項目,2002年榮獲了省森工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4、《塊根蘑人工栽培技術研究及技術示範推廣》項目,2005年榮獲了省森工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5、《小興安嶺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圖鑑》項目(與外單位合作課題),2003年和2005年《小興安嶺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圖鑑》(1)獲伊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小興安嶺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圖鑑》(2)獲伊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6、《食用菌培養料自動裝袋機的研製》項目,2003年榮獲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7、《生長素在黑木耳生產中的套用》項目,2004年榮獲了森工總局及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並在部分林業局進行了推廣。
8、《小興安嶺珍貴野生食用菌篩選馴化及栽培》項目,2006年獲伊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9、《食用菌固化培養基分裝機》項目,2007年榮獲伊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已獲得國家專利證書。
10、編寫了《原生態黑木耳栽培技術規程》2007年3月由伊春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實施。
11、編寫了《無公害黑木耳栽培技術規程》2007年6月由伊春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實施。
12、《黑木耳優良菌株的選育》項目,2008年4月榮獲伊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13、《黑木耳替代料篩選》項目,2008年4月榮獲伊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學術成果
1、《中國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圖鑑(1)》一書,2004年獲省自然科學技術學術成果二等獎。
2、《中國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圖鑑(2)》一書,2005年獲省自然科學技術學術成果一等獎。
3、《食用菌栽培技術》一書,2008年2月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
4、《伊春市食用菌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分析》論文,榮獲伊春市林學會頒發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
5、《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幾個常見問題的分析》論文,榮獲伊春市林學會頒發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6、《伊春地區黑木耳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論文,榮獲市林學會頒發的優秀論文一等獎。
科技服務
1、近幾年,隨著食用菌產業的迅猛發展,食用菌生產栽培戶逐年增加,食用菌生產技術缺乏,為此,我們組織科技人員在全市各局舉辦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班40多次,培訓人員達5萬多人次。
2、為了更好地把食用菌生產技術普及與推廣,組織科技人員深入基層現場技術指導、免費諮詢達1000多次
3、食用菌生產技術覆蓋面達80%,受益生產栽培袋達8千多萬袋
4、僅2008年1-3月為食用菌專業戶解決實際問題10多起,挽回經濟損失8萬多元。
經濟效益
伊春原生態食用菌研究所通過科研項目的研究選育出適合市場需求的黑木耳林科3號和林科6號、林科916、林科A8等品種,同時引進香菇品種939、L109、L26、958、2205、2206等一批菌株,推廣食用菌生產量達1億多袋,創經濟效益達2億多元,新增純收益1億元以上,經過推廣套用有大部分菌株至今仍然是主栽品種,在全市近10年來覆蓋率達40%以上,為林區發展多種經營,增加經濟收入,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和幫助,從而,取得極其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伊春原生態食用菌研究所是我國現有的、學科齊全、綜合技術力量較強的食用菌專業研究所之一。長期以來一直從事食用菌的研發及科技服務工作,承擔著為伊春林區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的重任。通過現場指導、科技講座、電話諮詢等方式,培訓食用菌技術人員5萬餘人次,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受到林場(所)廣大職工和農民的一致好評。為林權制度改革、林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經歷了多年的艱苦創業,已獲得十幾項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黑龍江省森工總局、伊春市人民政府的科技進步獎,在國內的各類期刊雜誌上發表了20餘篇學術論文。選育出的優良菌種、研究出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已輻射全省各地,部分菌種和技術已在國內套用。
我所設有遺傳育種研究室、食(藥)用真菌研究室,檢測中心和食用菌菌種實驗室。其研究方向主要為:開發、引進、試驗、篩選食(藥)用真菌的優良菌株;生產食(藥)用菌優質母種、原種和栽培種;開展食(藥)用真菌栽培技術研究、試驗、示範;建立高產、穩產、優質栽培示範場;搞好食(藥)用真菌的技術培訓、技術普及和推廣;協助搞好食用菌的銷售、加工和貯存。
另外我所在科研成果的轉化方面已成功地跨出了一步,其中“塊根蘑馴化栽培技術的研究”、“小興安嶺珍貴野生食用菌篩選、馴化及栽培”兩項科研成果已推廣套用。
塊根蘑人工栽培技術的研究及示範推廣
李滇華
伊春林業科學院
摘要;通過對塊根蘑菌種的馴化栽培試驗,目前,塊根蘑菌種已推廣到伊春市小興安嶺珍稀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和新青局多種經營公司進行生產。多次被馴化,菌絲的生長速度比以前加快,滿管(袋)的時間比以前提前。菌種的配方根據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配方,可以有效的提高該菌種的生物轉化率達到35%,減少菌種的污染率,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字;塊根蘑;菌種配方;栽培方式
塊根蘑,俗稱;雞腿蘑、毛尖蘑,(Clitocybe Conglobata(vitt) Bres)在黑龍江省伊春市烏拉嘎金礦、新青林業局和黑河地區等金礦沙土地上生長的一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珍貴食用菌,尤其是該蘑菇乾制後香味獨特,早在清朝時,該蘑菇是皇宮的貢品,目前也是各大賓館招待貴賓的佳品,開發研究該蘑菇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該蘑菇具有耐低溫的特性,多發生在秋末,生長在已開採過的金礦毛沙風化地帶,並已形成較厚的腐殖質上,也有生長在腐殖質較厚並下面排水非常好的林地內。植被有楊樹、柳樹、樺樹、毛赤楊等雜木林,下草有小葉樟、苔蘚植物、升麻、猴腿等。從1994年我們開始研究該項目,目前已進行了推廣試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 示範推廣點的基本情況
1.1、伊春林業科學院院內及附近的針闊混交林內,共栽培300平方米,院內栽培主要採用室內地面大面積栽培、木箱內栽培和利用熟料壓成菌磚栽培,針闊混交林內採用陽坡的高地和窪地進行栽培,每一塊地都排水量好,不能有積水,否則容易引起菌種污染,林內主要樹種有落葉松、紅松、柞樹、榛材等,主要利用三級菌種進行栽培試驗,2003年的秋季和2004年的春秋季都進行了栽培,有稻草培養基和棉籽殼培養基進行了大面積栽培。有少部分碎玉米稻草培養基和碎玉米木屑培養基進行了小面積栽培試驗,但污染率較高,原因是碎玉米經菌絲生長長時間後易導致的污染,其中,稻草培養基出菇效果最好,最大單叢重量可達256克。
1.2、伊春市小興安嶺珍稀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於2002年秋季和2003年春季進行了對本項目的研究,根據我公司的生產條件及栽培環境,從林科原購回塊根蘑二級菌種進行生產栽培種,共生產了1萬多袋。並據菌種的生物學特性,在2003年的秋季和2004年的春季,我們在針闊混交林地內及棚內兩種地塊進行栽培,共栽培1畝多地,經過30多天開始出菇,有的單叢重可達164克,共收鮮菇1180多斤,按當地野生菌的市場價格進行銷售10元/斤,獲得經濟效益1.18萬元。與此同時,對當地農業的下腳料如玉米秸、豆秸、豆皮等進行了充分利用,減少了燃燒而引起對周邊環境的污染,為當地的食用菌產業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品種,解決了一部分人員再就業的問題,並為我地區的食用菌事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1.3、新青局多種經營公司於2002年11月4日從伊春林科院取回經過馴化的一級菌種40支,進行製作二級菌種,初步篩選了8個配方進行生產二級菌種,其中林科院推薦的配方和自行研製的個別配方菌絲生長較好,2003年初又使用伊春林科院生產的塊根蘑二級菌種進行生產三級菌種,並根據當地的原材料及野生菌的生長狀況,結合林科院的配方,擬定了幾種草腐菌的配方進行生產,通過培養, 2003年春季6月3日用二級菌種進行小面積栽培試驗,7月10日已見出菇,單叢重可達64克,初步的掌握了栽培經驗,2003年秋季和2004年春季進行了大面積栽培,共栽培1畝多地,共收鮮菇1200多斤,按當地野生菌的市場價格進行銷售8-10元/斤,獲得經濟效益1.2萬元。並對當地農林下腳料進行了充分利用,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為當地的食用菌生產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項目,在生產黑木耳菌種的同時可以生產塊根蘑菌種,多方面的發展食用菌品種,豐富百姓的菜籃子工程,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從而,推動了當地的食用菌事業發展。
2、研究方法
2.1、一級菌種的配方篩選
首先,將原保存菌種用PDA培養基進行活化處理,在恆溫箱內20℃培養,然後,根據該菌的生長特點進行培養基的篩選,我們研究了10個配方進行菌種培養試驗,
配方1;馬鈴薯、葡萄糖、瓊脂、水1000毫升。
配方2;馬鈴薯、葡萄糖、磷酸氫二鉀、瓊脂、水1000毫升。
配方3;麥麩子、葡萄糖、瓊脂、水1000毫升。
配方4;玉米粉、葡萄糖、磷酸氫二鉀、硫酸鎂、蛋白腖、瓊脂水1000毫升。
配方5;馬鈴薯、葡萄糖、硫酸鎂、磷酸氫二鉀、蛋白腖、維生素B、瓊脂、水1000毫升。
配方6;蛋白腖、磷酸氫二鉀、葡萄糖、磷酸二氫鉀、維生素B、硫酸鎂、瓊脂、水1000毫升。
配方7;鮮蘑菇(塊根蘑)、葡萄糖、瓊脂、水。
配方8;馬鈴薯、葡萄糖、蛋白腖、酵母膏、瓊脂、水1000毫升。
配方9;馬鈴薯、蔗糖、硫酸鎂、磷酸二氫鉀、氯化鈣、硫酸鎂、瓊脂、水1000毫升。
配方10;馬鈴薯、蔗糖、硫酸鎂、磷酸二氫鉀、蛋白腖、瓊脂、水1000毫升。
以上配方分別按常規方法製作,接種後在18-20℃恆溫箱內進行培養,通過培養觀察我們初步篩選出配方4和配方8菌絲生長速度比較快,菌絲生長狀態也非常好。在18-20℃培養下、15-20天,配方4;菌絲生長滿管較快,菌絲生長粗壯、濃密。配方8:菌絲生長相對較慢,經過20-30天滿管,且菌絲生長潔白、密。其它配方都在30-40天滿管。
2.2、二級菌種的配方篩選
根據該菌的野生生長環境和生物學特性等因子重新進行分析總結,前期我們研究方向主要將該菌按木生菌進行培養,其菌絲生長慢,污染率高,並且出菇的效果不好,生物轉化率低,單產達31%,為此我們重新對野生菌的生長環境進行了調查,與此同時查閱了有關資料和專家諮詢,從而對該菌的配方進行了改變,由原來的木腐菌配方改為草腐菌配方、草木腐菌混合配方。原來的木腐菌配方菌種培養時間長,污染率高。現在改為草腐菌配方和草木腐菌混合配方,該菌種的培養時間縮短、污染率也降低了。為此,我們從7個配方中篩選出比較適宜生產套用有3個,
A:稻草、麥麩、糖,過磷酸鈣,
B:稻草、木屑、麥麩、糖、過磷酸鈣。
C:闊葉木屑、尿素、麥麩、澱粉、碳酸鈣、硫酸鎂、磷酸二氫鉀。
D:碎玉米、木屑。
E:碎玉米、稻草。
F:棉籽殼、木屑、麥麩子、玉米粉、石膏。
G:馬糞、麥麩子、木屑、石膏、玉米面、過磷酸鈣、尿素。
其中,配方D、配方E、配方F對二級菌種生長較為有利,並且根據不同時間的菌種需要可以採用不同的培養基配方,配方D、配方E比較適宜直接用於生產需要,不易保存。配方F比較適宜用於保存和銷售菌種,3個配方菌絲生長速度配方E﹥配方D﹥配方F,培養的時間由原來的90—100天到現在的70—80天。
2.2.1、生長素在菌種生長中的套用
在生產菌種期間,由於該菌種菌絲生長緩慢,為了加快菌絲生長,在部分菌種中添加苄基嘌呤和6-糠苄基嘌呤進行小試,經過培養觀察,加入苄基嘌呤菌種菌絲生長良好,污染率低於10%。加入6-糠苄基嘌呤菌種菌絲生長旺盛,污染率極低,在7%以下,並且在菌絲生長滿袋之後,很快有蘑菇原基形成的現象。
2.3、三級菌種(栽培種)的配方篩選
在二級菌種的配方研究基礎上對草腐菌配方進行了研究,重新研究了8個配方,主要是利用稻草為主料進行不同原料的配方組合,
1、稻草、麥麩子、豆餅、過磷酸鈣、石灰、尿素。
2、稻草、麥麩子、豆餅、石灰、硫酸銨、過磷酸鈣。
3、稻草、麥麩子、木屑、石膏、玉米面、過磷酸鈣、尿素。
4、稻草、豆餅、石膏、過磷酸鈣、石灰。
5、稻草、玉米面、麥麩子、普鈣、石膏、石灰。
6、稻草、麥麩子、玉米面、白灰、硫酸銨、普鈣。
7、稻草、麥麩子、玉米面、白灰、硫酸銨、過磷酸鈣、石膏。
8、稻草、豆餅、麥麩子、石膏、尿素、過磷酸鈣、硫酸鈣、石灰、硫酸銨。
經培養觀察,前期配方3、5、6長勢良好,菌絲生長較快,整齊、潔白,2、4、7、8長勢稍差,後期配方3長勢最好,6次之,5一般(溫度23℃)在培養的過程中,配方3、配方6、配方5出現的蘑菇原基較多,其它配方同樣也出現了蘑菇原基,但較少,經過70-90天的培養,菌絲生長滿袋之後,進行了栽培試驗。
在伊春市小興安嶺珍稀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生產三級菌種,配方採用了棉籽殼培養基配方和秸稈、木屑培養基配方,這兩個配方生產出的菌種都比較穩定,菌絲經過90-100天的生長都可以進行栽培試驗,污染率相對減少,一般都在10%以下。
在新青局多種經營公司有著非常有利的條件,塊根蘑在當地就有大量的野生菌分布,根據該菌的生長環境等各項因子分析,並根據當地資源情況進行了二、三級菌配方的篩選。根據林科院提供的配方和自行研製的配方共篩選了8個配方,
(1)腐質草及土、麥麩、豆粉、糖、石膏、石灰、玉米粉等。
(2)玉米芯、麥麩、石膏粉、糖、碳酸鈣等。
(3)豆皮、玉米面、石膏粉、糖等。
(4)雜草、麥麩、糖、石灰等。
(5)雜草、腐質草土、豆皮、麥麩、玉米面、石膏、碳酸鈣等。
(6)碎玉米等。
(7)麥粒、碳酸鈣等。
(8)菌根草、雜草、玉米面、石灰、糖等。
以上配方菌絲生長較好的有(3)、(1)、(8),其次,(2)、(5),其它菌絲生長較弱。配方(1)、(3)、(8)菌絲生長在90天左右,就能進行栽培試驗,菌絲粗壯、潔白、整齊,且污染率低。其它配方在100-120天才能進行栽培試驗,且污染率較高。
3、栽培出菇試驗
3.1、示範推廣點栽培情況;
3.1.1、伊春市小興安嶺珍稀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據根據當地的情況,在大棚內培養菌種並且直接出菇方式和塑膠大棚內覆土栽培方式,兩個地塊分別栽培了5000多袋菌種,秋季在8月份栽培,春季在5月份栽培,經過一個月後開始出菇,棚內出菇控制溫度和濕度是關鍵,溫度控制在20-23℃比較適宜,濕度控制在85%左右適宜,該菌不喜好水大。塑膠大棚栽培塊根蘑時,覆土採用林下腐殖質土,對出菇比較有利。
3.1.2、新青局多種經營公司利用塊根蘑在當地野生分布較多,氣候條件和林下條件非常適宜該菌的生長,為此,在菌種栽培方面,採取了多種方式進行栽培,首先在比較適宜生長闊葉林中栽培,按每平方米栽培10袋和做成寬1米長度根據地理位置而定的床,菌種按每平方米10袋進行栽培,每袋菌種掰開兩半,袋與袋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用土填充,菌袋上面覆上2-3厘米的腐殖質土,並覆蓋落葉和草進行保濕,在早晚時噴些霧狀水,經過30天后開始出菇,出菇時用樹枝葉遮光進行保濕,出菇成叢狀,極少單一出菇,出菇的效果非常好。其次採用直接菌袋地擺出菇和架上擺袋出菇,但效果都不如覆土栽培效果好,並且在出菇時水分不易掌握,菌袋污染也比較嚴重,出菇都從袋底下生長出來,相對比較不如覆土出菇的產量高。
3.1.3、伊春林業科學院院內及附近林內進行栽培,主要分室內地面、木箱內、林地內栽培三級菌種(栽培種)直接出菇。直接利用栽培種出菇,出菇的效果不十分理想,出菇時一定要掌握好溫度、濕度和光照,前期,蘑菇原基形成,濕度在75%左右,溫度在15℃—20℃,濕度大點或小點,都有可能導致原基死亡,另外,通過變溫刺激,有利於蘑菇原基的形成。隨著蘑菇長大,濕度逐漸加大,不易澆大水,濕度保持在85%左右即可,該蘑菇不喜好太大的水分。利用熟料壓成菌磚污染率高,不利於推廣使用。利用木箱和林地內進行覆土栽培出菇,效果非常好,首先選擇成熟的三級菌種(栽培種)進行覆土栽培,將菌種的塑膠袋脫去,掰成兩半,順坡做成寬1米的長壠,將菌種按每平方米10袋進行擺放,然後進行覆土,土質最好是生土,雜菌含量少,在土中按比例加入殺菌劑,拌勻,然後進行覆土,覆土厚度在2-3厘米,覆土後在表面上再覆上一層松針落葉,蓋上地膜保濕即可,25-30天即可出菇。出菇時蓋上塑膠棚且遮光,遮光率在85%即可,噴霧狀水不可澆大水滴,通過栽培試驗每平米可產蘑菇875克,其生物學轉化率可達35%。
4、塊根蘑子實體成分分析
4.1、檢驗樣品;塊根蘑子實體
檢驗項目;營養成分分析
檢驗結果;(一)一般成分%
蛋白質 2.7 脂肪 2.02 碳水化合物 21.90
水分 16.71 灰分 5.80 粗纖維 18.73
(二)維生素(mg/100g)
VB1 0.25 VB2 0.12
(三)微量元素(mg/100g)
Fe 33.93 Zn 5.33 Ca 126
(四)胺基酸(mg/100g)
異亮氨酸 850 亮氨酸 1370 賴氨酸 850
蛋氨酸 無 胱氨酸 372 苯丙氨酸 1030
酪氨酸 591 蘇氨酸 940 纈氨酸 1210
組氨酸 390 丙氨酸 1340 天冬氨酸 1752
谷氨酸 3206 甘氨酸 1070 脯氨酸 872
絲氨酸 900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提供檢驗結果)
5.結果與分析
5.1、塊根蘑母種經過多次馴化,目前一級菌種在配方4的生長狀況比以前提前了10-15天菌絲滿管,並且,菌絲生長狀況比以前潔白、濃密、整齊。
5.2、塊根蘑二級菌種通過我們多次篩選對比,根據菌種的需求時間採用不同的培養基,主要用於銷售和保存採用以棉籽殼和木屑為主料的培養基。
主要用於直接生產的採用以碎玉米和木屑、稻草為主料的培養基。
5.3、塊根蘑三級菌種(栽培種)根據菌種生產的需要,按時間進行生產菌種,而菌種的配方也可以作相應的調整,在冬季進行培養菌種時,可以製作稻草培養基和棉籽殼培養基的菌種,春季出菇時使用稻草培養基菌種,秋季出菇時使用棉籽殼培養基菌種。也可以全年使用稻草培養基進行出菇,但菌種一定要在低溫(0-5℃)進行保存,否則稻草培養基就會出現“吐黃水”老化現象。
5.4、稻草培養基在培養期間,菌種就出現過蘑菇原基,栽培30天后即出菇,出菇時間快,而棉籽殼培養基栽培45-50
天后出菇,出菇時間慢。
5.5、在生產栽培種時,為了加速菌絲生長,加快菌種的出菇時間,在菌種生產時,可以添加一定比例的6-糠苄基嘌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