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禎

李毓禎(1914年8月--1941年10月) 利津縣鹽窩鎮十六戶村人。幼年時期,家境貧困。13歲隨父離家去濟南上學,先入濟南第一師範附小,後到濟南育英中學就讀。期間,他閱讀進步書刊,受到革命思想薰陶。1932年8月,在濟南育英中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後,他積極參加黨領導的學校進步活動和愛國學潮鬥爭。

基本信息

獄中鬥爭

1933年2月27日清晨,因叛徒告密在濟南被捕。在獄中,他堅貞不屈,始終嚴守黨的機密。在中共山東省委書記任作民(代名王敬功)的統一組織領導下,同其他共產黨人和革命者一道積極參加了獄中鬥爭。1933年11月,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秋,被判刑,從濟南看守所轉押到山東第一監獄。1937年9月,在南京監獄獲釋,返回利津。

積極統戰

1937年冬,國民黨魯北游擊司令劉景良,在利津縣北部台子莊、陳家莊一帶發起“抗戰”。為了貫徹我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劉景良共同抗日,他參加了劉的部隊,並任政訓處長。期間,以政訓處長的合法身份,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多次在惠民城大寺閣組織大型抗日文藝演出,鼓舞士兵和民眾的抗日熱情。還深入各旅、團宣傳國共合作和共產黨的抗日方針、政策,秘密發展政訓處工作人員陳佩科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培養了一部分傾向共產黨、追求政治進步的軍政人員。同時,還多次去國民黨保全第九團團長王雪亭處做工作,為後來王雪亭部起義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發動民眾

1938年5月,劉景良徹底暴露了他的反共面目,親自帶領部隊攻打駐紮在樂陵的八路軍。6月,為形勢所迫,帶領政訓處工作人員趙元鳳離開劉的部隊,奔赴冀魯邊區,參加了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五支隊,任支隊政治處民運股副股長,並在樂陵參加了抗日軍政幹部訓練班。同年8月,寧津縣城解放,被中共津南特委派往寧津縣,任寧津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縣大隊隊長。是年秋冬,先後動員其弟李芝橋和親屬陳佩科、李振清、劉新清等4人來寧津參加縣、區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在黨的領導下,教育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激發民眾的抗日救國熱情,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使寧津、樂陵交界一帶成了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在任縣長期間,他實行民主政治,在鄉村建立農、青、婦各民眾團體的基礎上,改造鄉政權,對舊鄉村政權中的貪污、惡霸分子,進行改選和清算,並支持婦女參政。1939年,選舉了縣參議會,監督政府工作。同時,嚴格財政制度,反對鋪張浪費,樹立了廉潔奉公的風尚。開展了擁軍優屬和救濟貧困的工作,擴大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在民眾中的影響,調動了基層民眾的抗日積極性,結成了抗日統一戰線。他還注意推行抗戰文化教育,除在各村國小中推行抗日救國教育內容外,還開展了成人教育,成立了婦女識字班等,活躍農村的文娛生活。特別是在縣裡建立了一所“抗日高小”,成了培養新生力量的搖籃,為革命陣營輸送了一批年輕有為的骨幹分子。

1939年3月,日軍侵占寧津縣城,他帶領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員和縣獨立營的一個連隊百餘人,轉入鄉間開展游擊鬥爭,多次配合抗日挺進縱隊六支隊的杜步舟部,沿德州至滄州的津浦路一線,破鐵路,打火車,中斷敵人的運輸,使敵人的軍用物資不能及時供應。

1940年10月,調任冀魯邊區三專署秘書主任。

英勇犧牲

1941年10月22日,在商河縣埋虎站開展抗日工作時,同敵人遭遇,不幸犧牲,時年2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