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評價
勤廉為民
“不怕爛攤子,就怕爛班子。我回來不是為當官,就想讓村子換個面貌”
老舊灰布中山裝,黑面白邊老布鞋,清瘦黝黑的臉龐,稀稀拉拉的牙齒,爬滿皺紋的額頭,長滿老繭的雙手,搭在脖子上的羊肚子手巾,來不及掃乾淨塵土的褲子,讓人很難把面前這位老人與一個科局級幹部聯繫起來,甚至讓人心生幾分憐意。因此,當地有人稱其為“當代于成龍”。
李步福,男,1951年生,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後馮家溝村人。歷任鄉鎮長、正科級組織員、柳林縣委下鄉辦主任、孟門鎮後馮家溝村黨支部副書記等職。
2002年12月,在縣裡擔任了近20年正科級幹部的李步福申請提前離崗,不顧家人苦口婆心的勸說,婉拒企業高薪聘請的承諾,毅然背著鋪蓋卷,頂著刺骨寒風,回到了黃河岸邊的孟門鎮後馮家溝古村。
後馮家溝古村,位於柳林縣孟門鎮北,是黃河岸邊有名的民俗文化古村,至今保留有晉商古院落和繅絲、紡線等原始生產方式,在明清時期是一方富地。2005年,我國著名民俗藝術專家、南京大學教授 陳竟先生,曾特意來此考察。然而因時代變遷,加之交通不便、土地貧瘠、自然環境惡劣,致使村貌破爛不堪、村民生活極其貧困。為改變家鄉的這般處境,退休後的李步福下定決心要為村民謀出路。
當時的後馮家溝,是人見人愁的“後進村”、“難點村”。“三山夾一溝,出門沒路走,紅砂石壁年(崖),祖輩受可憐。” 由於地理偏僻、交通不便,大部分村民無奈之下選擇外出打工,本是4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卻不足百十人。再加上經濟條件落後,無人願意擔任村幹部,村裡的“兩委”班子形同虛設,早些年攤開的村國小工程、引水工程也由於賬目不清而成了”爛尾“工程,村里打架鬥毆、上訪告狀事件不斷,僅有的一套高音喇叭還被人偷偷剪斷了電線。
“不怕爛攤子,就怕爛班子。”在孟門鎮黨委的動員下,李步福接手了後馮家溝黨支部書記這個“燙手山芋”。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自己的“權”,重新組建村“兩委”班子。
“我回村不是為當官,誰願意跟著我咱就一起乾,讓後馮家溝換個面貌。”在李步福的組織下,村里選舉出了新的支書、主任和“兩委”班子,而老李則自願擔任支部副書記。“村裡的事最終要靠村裡的人,況且村支書和村主任都有國家每年給發補助,我也有退休工資,這些就算作是民眾和我們一起努力的堅強後盾吧。”雖說是副支書,可大事小情都得李步福親自上手,拍板決策。
重塑信任是李步福給村“兩委”班子定下的首要任務。離開老家多年,對村里存在的問題知曉一些的李步福,逐戶走訪,推心置腹地徵求意見和建議。他充分注重民眾意願,對排查出來的賬目不清、吃水難、道路差等民眾反映集中的問題,集思廣益制定工作措施,列出進度表,逐一進行解決。
針對村裡的實際情況,李步福“約法三章”。“兩委”班子實行集體領導,凡涉及村裡的大事小情,全部上會研究、集體決策;組建民主監督小組,凡村裡的大小開支全部實行財務聯簽,支書、主任、民主監督組長全部簽字才能生效;實行村務公開,大到爭取資金、工程開銷,小到一袋水泥價錢、運費花銷多少,都一一向村民公開公布。
“三把火”點燃民眾的希望。充分尊重民眾意見,真心實意為民眾辦事,村“兩委”班子在民眾中重新樹起了威信。
“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於自己定下的規矩,李步福說到做到。從2002年至2013年的11年時間裡,他從未向村里報銷過一分錢的手機費,儘管手機忙個不停;11年時間裡,他從未向村里伸手要過一盒煙,來了客人他還自己貼錢買;11年時間裡,他每年都如期公開村裡的各項費用開支,沒漏過一筆賬,沒差過一分錢。就這樣,不求索取的李步福書記贏得了全村黨員和民眾的尊敬、擁護。
櫛風沐雨
“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家鄉有我的父老鄉親,能為家鄉做點事是我最大的願望”
路,是李步福心頭最大的牽掛。後馮家溝山高坡陡,“出門就是溝,出村繞到頭,兩邊石年(崖)掛,誰見誰害怕。”多少年來,兩面大山、一條深溝困住了後馮家溝人前進的腳步。
”路就在腳下,只要肯走、敢走!“,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李步福橫下一條心,決定放棄原來的進村小道,在紅砂石崖上開鑿一條新的通村路,“坡底築石牆,溝里打石壩,壩頂再築路,配套排洪渠”,徹底改變後馮家溝的出行條件。
此言一出,竟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反對。“一無資金,二無資源,石崖上修路打壩加築渠,少說也得幾百萬”,大家善意地提醒李步福。“我們村可回來個吹牛大王了,看他的路啥時候能修成。”這就有人說起了風涼話。李步福卻顧不上理會別人的言語,2003年春節剛過,修路打壩的工程就如期上馬。沒有啟動資金,李步福憑著自己的一張老臉皮,下柳林跑太原,到處求人四處湊錢,甚至自己墊資;請工隊開銷太大,他就帶領村里還能幹活的一幫老頭,自己領工、自己施工,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把自己置身於泥土石崖之中;在外面買材料花費太大,他就在石崖上就地取材,打石材、備石料,忙得不亦樂乎,上級領導來了都認不出他來了。
為了備足石料,李步福腰拴粗繩,半懸在幾十米高的石崖上,大錘砸、小錘敲、手鑽打,壯實的後生在那裡吊一會就頭暈眼花,可老李一乾就是一整天;為了清理石場,老李被塌方的數十方石塊推下崖底,頭皮蹭掉一大塊,鮮血頭髮沾了一地,當場就被砸暈過去;為了趕工期,老李沒日沒夜泡在工地,天熱了築石壩,天冷了鋪路基,別人回去還能吃口熱乎飯,而老李回家還得自己做,清湯煮掛麵、鹽水就餅子,日日如是。暑往寒來、冬去春歸,經過幾年的艱苦鏖戰,石壩、路基都在李步福的辛苦中逐漸成形。可誰料到,一場災難又將考驗這些倔強的山裡漢。2006年秋天,後馮家溝經歷了12個小時的持續強降雨,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挾裹著泥沙傾瀉而下,將快要完工的四座石壩全部摧毀,碎石、泥漿堆了滿滿一溝,幾十口人三年的努力瞬間化為烏有。
突如其來的災難,對後馮家溝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人們發現,一向倔強堅韌的李步福突然變老了,鬆動的牙齒開始脫落,佝僂的腰板更加彎曲。但他最終沒有屈服,第二天帶著工隊繼續出現在工地上,整整三個月時間清理完了碎石泥漿,打壩工程從頭開始。到2010年夏天,總投資達100餘萬元的六座石壩拔地而起,6米寬、2公里長的通村水泥路正式貫通,投資20餘萬元、360米長的排洪渠同時建成,後馮家溝人揚眉吐氣,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有人算過一筆賬,11年的時間,李步福老書記總共給村里爭取回了300多萬元的資金,卻完成了總計500多萬元的工程,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啊。
“沒有老李,就沒有後馮家溝的今天。”工程完工的當天,許多村民看著皮包骨頭、快掉完牙齒的李步福書記,竟然留下了眼淚。李步福老書記卻淡淡一笑。縣裡一起工作過的老同事聽說了他的事情以後,親自跑到村里來看望他,他說:“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家鄉有我最親的父老鄉親,能為家鄉做點事是我最大的願望。”
鞠躬盡瘁
“人總要有一點追求,只要身體允許,就要在村里繼續幹下去。”
辛勤的汗水,無私的奉獻,換來了後馮家溝的累累碩果。但是李步福老書記沒有止步,他還在繼續一步一個腳印地實踐著他對全村老少爺們說出的錚錚誓言。
為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李步福放眼長遠,引導村民栽棗樹、建豬場,全村90%以上的土地被棗林覆蓋,養豬場每年可出欄生豬400頭,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800元增長到2012年的6500元;為了豐富村民業餘生活,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動中心、五大惠民工程,圖書室、活動室、理髮室、小廣場等一應俱全;為了美化村莊環境,李老書記親自帶領民眾完成了4公里長的“戶戶通”工程,安裝了32盞太陽能路燈、完成了500米的道路綠化,戶戶通自來水工程也即將完工,李步福老書記老當益壯、信心百倍、幹勁十足。
李步福把村民的事看得很重,卻忘了自己的家人。有一年,老伴張香蓮患了宮頸癌,在太原做手術,眼看就要上手術台了,可李步福卻跑到省直機關去爭取修路資金,電話打到柳林家裡,孩子們都從家裡趕到太原,才簽字進了手術室。等到李步福出現時,看到的是孩子們陰沉的臉和小姨子劈頭蓋臉的一頓哭罵……
與李步福搭檔了數十年的村支書馮善康至今記得,2006年山洪衝垮大壩之後,李老書記的身體每況愈下,兩腿發軟、身子打擺,最嚴重時連碗都端不住,可他依然掙扎在工地,攆也攆不走,訓也訓不回,實在拿他沒辦法。
長期繁重的體力勞動,”飢一頓、飽一頓“沒有規律的飲食,使李老書記患上了嚴重的貧血,雙腿腫脹,一按一個坑。兒子 李剛放心不下,幾次來接父親去看病,可每次都讓老李罵了回去。其實不是老李不想去看病,實在是工程到了節骨眼上,抽不開身。
女兒 李翠清楚地記得,十多年了,父親在家裡呆得時間加起來也沒有三個月,只有回城裡開會時才順路看看小孫子。十多年了,父親沒給家裡拿回過一分錢,沒給孫子們買過一件像樣的禮物,他自己七八萬元的退休工資還都全部墊在村裡的工程上。
“一年到頭累死累活,你到底圖個什麼?”面對眾人的疑問,李老書記總會樸實地說:“人活一輩子總要有點追求,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會繼續幹下去。”
獲得榮譽
2012年7月,柳林縣老乾局在老幹部中深入開展了“外學楊善洲、解黎明,內學陳步亮、李步福”活動。李步福還被柳林縣委組織部推選為出省“優秀共產黨員”;被柳林縣紀檢委評為“十大勤廉典型”;被山西省委辦公廳、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評為“離退休幹部優秀黨員標兵”,並加入到全省離退休幹部創先爭優優秀事跡巡迴報告團,於23日深入省內各地市進行巡迴報告演講。
李步福先生的事跡傳遍三晉大地,柳林縣廣大離退休老同志以及老幹部工作者,甚至全縣所有黨員幹部,都以他為榜樣,進一步加強了黨性修養、提升了思想境界,為柳林縣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李步福先後數十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並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柳林縣“十大勤廉典型”、首屆“最美呂梁人”、“山西省離退休幹部優秀黨員標兵”等光榮稱號。民間有人稱其為“當代于成龍”。2012年7月,柳林縣老乾局在全縣老幹部中深入開展“外學楊善洲、解黎明,內學陳步亮、李步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