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李次華(1901—1930),生於 四川省 梁山縣(今 梁平縣), 童年先後在黃家灣、夏家罐等地讀國小,後考入梁山縣立中學;1923年,考入北平國立農業大學,在學校接受了新思想。1924年,東渡扶桑,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1925年5月30日,日本在上海槍殺工人 顧正紅,“五卅”慘案發生,李次華等 留學生義憤填膺,立即回國參加反日鬥爭。
回到梁平家鄉,他便領導學生成立抗日救國 後援會,印發抗日 宣言,在街頭講演,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罪行;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掀起了梁山第一次學潮。他組織民眾,在梁山 東門至萬縣(今 萬州)的大道上,設立日貨檢查站,發現日貨,一律交縣抗日救國後援會處理;這些活動,對喚起民眾、抵制日貨起了重要作用。
此前,他曾以留日歸國代表的身份,在萬縣會見 楊森,楊同意在朝會上,他當面講述梁山人民的痛苦,揭露駐軍大肆搜刮民財的罪行。
投身革命
這時,他還不是共產黨員,但他思想進步,早已受到 共產黨進步思想影響,所以運動勝利結束後,他決定到 北京找黨。1926年,他在北京參加 中國共產黨以後,按中共 中央指示“凡是能回本省工作的同志,儘量回本省工作”。於是1926年冬,李次華又回到梁山。
1927年2月,他和進步人士熊伯庚、許英烈(後均參加共產黨)等為骨幹,率領民眾,開展反對“田糧賦稅預征”的請願示威遊行活動,他以旅外學生代表資格參加會議,會上指責了軍閥的野蠻與無恥,迫使軍閥吳行光放棄三年預征的陰謀,減輕了人民負擔;這天深夜,吳行光下令 逮捕他,被迫去 涪陵、 長壽等地進行革命活動。
1927年7月,李次華和梁山地下黨人,發動 梁山中學第一次學潮,驅逐了反動校長蔣蘊山。1928年7月,梁山地下黨組織為便於開展工作,希望能在縣府安插人員,派李次華去重慶與省委聯繫,要求省委設法活動。李次華不辱使命,克服重重困難,找到黨組織,取得預期效果:地下黨員 陳克農擔任教育局長,唐秉權作建設局長, 邱柱國任梁中校長, 陳珍為女中校長, 李維為縣立國小校長,為地下黨開展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1928年10月,為設立地下黨活動據點,黨組織創辦了“梁山公學”,陳克農任校長,李次華任訓育主任,該校成為地下黨活動中心。
李次華的大哥 李光華,原為國民黨部隊的 團長,“四·一二”政變後,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本質,毅然回鄉與三弟李次華一起革命,由李次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通過積極活動,他擔任了太平、龍沙鄉團總職務。至此梁山便有了虎城、太平兩支武裝力量。太平鄉武裝建立後,光華、次華兄弟加強領導,組織農會,開辦夜校,宣傳革命,清剿土匪,取得了民眾的信任和擁護。
1929年5月30日,紀念“五卅”慘案四周年,地下黨召開紀念會,由李次華以學生聯合會名義舉行。國民黨縣黨部不準學生參加,李次華組織各校學生自行到南門 操場舉行,到會仍有2000多人。會後示威遊行,到南門畢家巷縣黨部請願,負責人避而不見,學生激憤,砸毀吊牌及 辦公桌椅,李次華等9人被捕,中共梁山縣委即發動各學校學生罷課,進行聲援,反動當局只得將他 釋放。
後以“梁山公學”教員為掩護,在縣委領導下,常在太平鄉與他大哥李光華一起,深入農村發動民眾,建立農民協會,開辦夜校。
被捕犧牲
1930年,與李光華領導的太平民團,按照中共梁山縣委的指示,加緊對 壯丁進行政治發動和軍事訓練,配合虎(城)南(岳)農民武裝起義。同年7月29日,中共梁山縣委根據省委指示,將虎南、 龍沙、太平三支農民武裝力量,合併組成四川紅軍第三路游擊隊,遠徵到湘、鄂西,與 賀龍隊伍匯合;他任第二大隊隊長。
在 行軍途中,李次華率領游擊隊員走在隊伍的前面,當游擊隊向東挺進時,軍閥 陳蘭亭所屬 張曉平團從 忠縣尾隨游擊隊而來,並跑到了前面,堵住了 游擊隊的去路,企圖兵分幾路包圍,消滅游擊隊;游擊隊總部獲得這一情報後,立即決定,在敵人進攻的半路上伏擊敵軍,由李次華帶領第二大隊到 右翼,打擊敵人。
由於戰鬥 失利,李次華、李光華、饒會豐等人於8月15日 被俘,他面對敵人, 改姓劉,敵人一時沒弄清楚,立即被押往陳蘭亭部駐地 豐都縣;在 關押的兩個多月期間,敵人對他施盡 酷刑,始終未搞清真相;後來,梁山縣將他和別人合照的 相片寄往豐都,敵人才 查對出來,他是李光華的三弟。
1930年10月4日,李次華在豐都 遇害,臨刑時,李次華 痛罵敵人,高呼 口號,在場民眾無不為之感動 落淚;新中國成立後,他被追認為 革命烈士。
為紀念紅軍第三路游擊隊的英勇作戰和李光華、李次華兩兄弟的 奮鬥精神,梁平縣委、縣政府將李光華、李次華兄弟出生地命名為“ 光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