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橋回族鎮

李橋回族鎮

新蔡縣李橋回族鎮位於新蔡縣城西北十八公里處洪河岸邊,東有孫(召)李(橋)公路與106國道相接,南有磚(店)李(橋)公路與駐新公路相連,西與平輿縣毗鄰,全鎮總面積40.88平方公里,期中耕地面積3.3萬畝,轄10個村轄10個村委會,60個自然村,116個村民組,總人口2.76萬人,其中回民5700人,是河南省21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是10個河南省直管縣(市)中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新蔡縣李橋回族鎮位於新蔡縣城西北十八公里處洪河岸邊,東有孫(召)李(橋)公路與106國道相接,南有磚(店)李(橋)公路與駐新公路相連,西與平輿縣毗鄰,新陽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鎮1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通水泥路。全鎮總面積40.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萬畝,轄10個村:李橋村、石莊村、常老莊村、大李莊村、獅子口村、周莊村、大張莊、小張莊、夏莊村、大郭莊村、葛陵村、常灣村。60個自然村,116個村民組,總人口2.76萬人,其中回民5700人,是河南省21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是10個河南省直管縣(市)中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李橋回族鎮立足資源優勢,堅定地走農產區工業化的強鎮富民之路,大力發展牛羊養殖業和以畜產品綜合開發為主的鄉鎮企業,推進了畜牧產業化進程,實現了農區產業化、工業現代化、集鎮城市化、鎮村一體化。李橋回族鎮位於新蔡縣西北邊境的洪河岸邊,距縣城16公里,東距106國道8公里,西南距駐新公路6公里,溝通安徽省的黃化二級公路橫跨106國道,並從李橋鎮區金光大道穿過,向西直達駐馬店市,李橋回族鎮因此位於安徽、河南兩省溝通的要道上。全鎮總面積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277畝。轄10個行政村,總人口2.76萬人,其中回族5700人。

文物歷史

李橋橋 李橋橋
李橋原名柳架橋,是自然形成的農貿集鎮。唐太宗時,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是佛教在我國發展的鼎盛時期。水旱碼頭的柳架橋,商號林立,貨物雲集,購銷兩旺,境內洪河南北岸陸續建成八座廟堂(即天王廟、火王廟、觀音廟、灶爺廟、大王廟、祖師廟、關公廟)。柳架橋繼而形成洪河南二街六巷、洪河北四條大街的規模。到北宋時達到了極盛,有“小漢口”之美譽。農曆3月28日,是柳架橋傳統的天王廟會,屆時方圓幾十里的商號和民眾以及周口、安徽省部分縣鎮的商人云集此地,一派商業繁榮景象。據李橋鎮七十多歲的老人講:“傳說李橋鎮在明末以前有72條街,人稱‘小漢口’,它毀於李自成起義的“三襲河南”。
古時的柳架橋,洪河水把集鎮分為南北兩部分,南來北往全靠渡船,河北岸有一棵百年大柳樹,高達四餘丈。由於常年河水沖刷,大柳樹倒入河內,樹梢伸延至南岸。水小時,行人可走在樹身上過河,故稱柳架橋。時而久之,大柳樹腐朽斷掉,給行人帶來不便。後由洪河北岸幾家姓李的商號集資架起了一座木橋,以方便過往行人。柳架橋從此改為李家橋。解放後為簡便其見,改為李橋,延續至今。
葛陵楚墓 葛陵楚墓

李橋回族鎮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鎮、名鎮。洪河穿流其中,水陸交通發達,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集鎮。遠在周朝時,李橋屬蔡國,北魏時蔡國改為蔡州,李橋是蔡州管轄下的水旱商埠。 《後漢書》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記載 ,東漢大將銚期之子銚丹封為葛陵侯,建武十五年徒封銚丹為候邑於葛陵故城(現李橋葛陵村),數代襲侯位均邑於此。此後李橋多葛侯陵,後人改稱葛侯陵為葛陵。現留有“葛陵故城”遺址,1994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考古隊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葛陵故城楚墓發掘新蔡葛陵楚簡,竹簡數量1571枚。2003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對新蔡李橋葛陵故城楚墓進行了詳細宣傳介紹。2013年5月,葛陵故城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橋回族鎮清真寺 李橋回族鎮清真寺
李橋清真寺銀杏樹 李橋清真寺銀杏樹

自元至治三年(1323年)以來,回族同胞遷徙定居此地,現有李橋河南清真寺一座,李橋河南清真寺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因初建時為草頂,稱草頂禮拜寺。原寺位於今寺西南300米。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奉命重建清真寺。明萬曆年間(1613年)清真寺移址於洪河南側。清嘉慶年間(1769年)清真寺進行擴建。解放後,清真寺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遭到嚴重破壞,眾多文物被焚燒毀壞。後又經1975年洪水,清真寺被淪為廢墟。1990年,經廣大民族民眾集資,在原寺址重建禮拜殿三間,水房三間,伙房和殯儀室各一間,寺院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寺院內現存銀杏樹一株,據新蔡縣林業局技術員鑑定,此銀杏樹的樹齡已有600多年,樹高16米,冠20餘米,圍3.1米。此樹曾多次遭雷擊,乾枯。樹內曾兩次長出樹皮,目前枝葉繁茂,1985年新蔡縣文物局普查組發現該樹後,做為文物,收錄加以保護,目前委託李橋清真寺管理。該寺現留存明朝石碑一通,系明洪武年間《御贊碑》。上部雕有龍鳳圖案,中部鏤有“皇帝萬歲”四個大字,碑文為“太祖高皇帝御製回輝教百字聖教”,落款為“大明洪武八年五月二十日”。

在抗日戰爭時期,李橋回族鎮的廣大回族同胞,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自發組織回族民眾共同抗日,組建回族抗日救國服務隊,積極進行抗日救亡。1942年—1945年,鄂豫皖軍第八區專員公署由汝南遷置於此鎮大郭莊村委。

行政區劃

2013年,轄10個村委會:李橋村、石莊村、常老莊村、大李莊村、獅子口村、周莊村、夏莊村、大郭莊村、葛陵村、常灣村。

畜牧業發展

黃牛養殖 黃牛養殖

李橋回族鎮是一個回漢雜居的少數民族鄉鎮。近年來,李橋回族鎮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民眾素有牛羊養殖、販運、加工、屠宰的傳統優勢,積極破解養殖戶在“資金、場地、技術、安全、防疫、銷售”六大難題,引導廣大民眾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目前全鎮共培育重點養殖村民組30個,建成1個大型養殖企業(金宏牧場)和7個規範化養殖小區,全鎮養牛20頭以上大戶457戶,養羊50隻以上的大戶329 戶,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養殖場57個,年可屠宰牛10萬頭、羊100萬隻冷凍牛羊肉1萬噸,是豫東南著名的牛羊養殖大鎮,也是聞名遐邇的畜產品集散地。

工業發展

伊星牌五香牛肉 伊星牌五香牛肉

牛羊養殖業的發展,為以畜產品開發為主的鄉鎮企業提供了豐富的牛羊資源。推動了李橋鎮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全鎮鄉鎮企業發展到164個,資產總額8700萬元,擁有工程師、會計師等高中級技術人才87名,技術員278名,從業人員2468人。龍頭企業畜產品開發總公司下轄新達有限公司、環球皮毛製品有限公司、金宏牧場、福利製革廠、羊絨氈毯廠、肉食加工企業六個鎮辦集體企業。總公司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全面推動企事業技術創新,加速產品升級換代,增加花色品種,積極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著力開發市場急需的短線產品,以環球、新達等企業為重點,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實行傾斜扶持。主要產品全粒面軟面革、修面革年可加工30萬張,800萬平方尺,羊剪絨80萬平方尺,牛肉軟包裝1萬噸,出口商品牛6000頭,伊星牌真空包裝五香牛肉、牛蹄筋1440噸,骨粒、骨粉5000噸,皮鞋30萬雙。李橋鎮東西合作,招商引資碩果纍纍,鎮黨委、政府根據“工業重盤活,盤活重引資”的工作思路,堅持實行二分之一工作方法,狠抓項目落實,先後與台灣福泰、山東東亞、上海拓馳等國內外大廠家合資合作,共引進資金2800多萬元,引進技術162項,引進設備38台,引進人才46人,盤活企業7家,新開發畜產品近25種,實現了牛羊皮毛骨肉油的綜合開發利用,年產值3億多元,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大洋洲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成就

李橋回族鎮在1993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當時是新蔡縣惟一的“億元”鎮,此後經濟水平逐年增長,至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81億元,全鎮人均年純收入2100元,全鎮財政收入390萬元,全鎮工業產值2.8億元。鄉鎮企業自1990年至今連續12年獲全縣第一名,李橋回族鎮因此被譽為“洪河畔上一條龍”。

城鎮建設

李橋回族鎮大十字街 李橋回族鎮大十字街

民族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城鎮建設步伐,目前鎮上高標準修建了共興路、清真街、柳河路等七條主街道,建成了綜合大市場,在中心十字街建起了黎明商貿樓、農信大樓、農機大樓和綜合大樓沿街建成了鎮政府辦公大樓、財政大樓、計生大樓、公安大樓等機關、單位、企業樓36座。城鎮居民樓更是鱗次櫛比,約680座;建有文化站大樓一座14間,設圖書室、閱覽室和遊藝室。建有李橋國小、新東方學校、回族雙語學校、創新學校及李橋初級中學。建有敬老院一座,建立了自來水廠,鎮區內90%以上的居民用上了自來水。中心衛生院設有門診樓、住院樓。建有李橋電視台,輻射半徑100公里,有線電視用戶800戶。鎮內有移動、電信、聯通網路,光釺到戶。

洪河大堤果林開發帶沿河兩岸蜿蜒曲折長10餘公里,公路兩旁行道樹和農田防護林網縱橫有序。有5公里長的柏油路至磚店鎮,與駐新公路相連,東至孫召鄉有8公里長的二級公路與國道106線相接,西至黃樓鄉有9公里長的二級公路與駐新公路相連,北抵彌陀寺有6公里長的柏油路相通。鎮內建有汽車站,直達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建有小車客動隊,擁有佳寶、昌河車輛30餘輛,客來客往,川流不息。

鎮區內綠化面積達30%以上,城鎮面積由1990年的0.8平方公里,發展到2.5平方公里,鎮區人口多達8700人。2002年順利通過省建設廳檢查驗收,並被省評為“小城鎮建設先進集體”。一座規模較大、功能完善,具有現代文明氣息的城鎮,婉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豫南大地。

新農村建設

文化廣場(鄉村大舞台) 文化廣場(鄉村大舞台)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湧現了許多新鮮事,他們學知識、學技術、學科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農村婦女學科技。李橋回族鎮湧現了一群婦女“追星族”,她們不追歌星、影星、球星,而是立足家鄉,追趕“科技星”、“致富星”。她們不僅捨得花錢買書訂報刊,對涉農部門舉辦的科技培訓班更是踴躍報名參加。目前鎮區十個村委全部修通了四級公路,並先後建立村文化廣場,成為村民休閒玩樂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