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俠[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李景俠[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李景俠[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第一位琵琶演奏藝術與教學法碩士學位獲得者,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文化人才認證中心特聘專家,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琵琶專業委員會理事,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訓系列活動顧問,上海市科教系統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會員,曾任民族音樂系主任。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1971年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先後師從胡錦華、苗國新和來惠英三位先生,各科成績優秀,

197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

1980年轉入中國音樂學院,先後師從陳澤民教授和王范地教授。

198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並任教於中國音樂學院。

1984年考取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師從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理論家王范地教授和音樂學家、理論家、教育家沈洽教授,研究重點是中國琵琶演奏藝術及教學法。

1986年以全優成績畢業,獲得琵琶演奏藝術與教學法碩士學位,在中國音樂學院任講師。

1989年自費赴歐洲留學,先後在奧地利和德國研修音樂學,音樂教育和日耳曼語言文學。

1998年10月回國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

李景俠[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李景俠[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在數十年嚴格系統的專業學習中,為了全面掌握中國琵琶演奏藝術和教學的真諦,她曾潛心研習了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求教於多位前輩師長。自1982年在北京向揚秀明先生學習潮州音樂,1984年赴福建泉州向莊步聯先生學習南音琵琶藝術,1985年赴南京向程午嘉先生請教汪派琵琶藝術;同年赴上海向樊伯炎先生學習崇明派琵琶藝術,向陳恭則先生學習平湖派琵琶藝術,在讀研究生期間向林石城先生學習浦東派琵琶藝術,並向劉德海先生請教。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自然典雅,清簡平和,講求行腔行韻的變化,講求音質的美妙及音響色彩的豐富,講求在人與音樂之間,在雙手與琴之間展開平等而和諧的對話。

繼1986年首次在北京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專場音樂會以來,先後在德國、奧地利、日本、新加坡、法國、荷蘭以及香港、台北等地舉辦音樂會。1991年應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之邀舉辦專場獨奏音樂會。旅歐期間,李景俠以藝術家的身份多次舉辦個人獨奏專場音樂會,並應邀參加多種國際音樂節及文化活動。中國中央電台,北京台,奧地利、德國、比利時國家電視台及電台等都先後對她進行過專題報導。李景俠演奏的部分作品及教學片,已由中國唱片公司等製成CD、VCD、唱片、磁帶出版。

學術成果

李景俠長期致力於專業理論的研究,率先在國內開設了中國器樂演奏專業理論大課《中國琵琶演奏藝術》。她發表的論文主要有:《琵琶專業教學的主體工程設計》、《琵琶演奏的基本技術動作》、《右手系統的動作關係研究系列論文六篇》、《天職——王范地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研究》、《傳派藝術在當代》、音樂評論《聽響趣,關注音響的對話》、《"觀"外之觀》等。33萬字的學術著作《中國琵琶演奏藝術》,2003年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積極參與中國音樂文化的綜合實踐。2002年9月在上海音樂學院創辦了《中國音樂文化論壇》,30期的活動。以新的文化視野推動學術和信息的交流,2004年啟動民族音樂系大師音樂會專題系列,2005年策劃並組織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專業博士中國器樂新作品音樂會《傳說》的全球首演,獲得極大成功。2003年起,先後應邀在新加坡、香港及國內院校多次舉辦專題講座及主持大師班,論題涉及當代中國音樂實踐、中國琵琶演奏藝術、中國文化教育等方面。

由她指導的學生蔡瑾獲1989年北京青少年琵琶比賽一等獎,湯曉風獲2001年中國琵琶大賽二等獎。楊曉瑩獲得2004年3月上海市首屆十佳琴童比賽一等獎。張亮4月獲得龍音杯國際琵琶比賽優秀表演獎,並先後二次獲得上海音樂學院香港龍音杯第一名。同年11月李霞獲中國音樂金鐘獎銅獎。

2001年8月擔任中國琵琶大賽評審,2002年12月擔任新加坡全國華樂比賽評審,2003年10月擔任全國青年琵琶大賽評審,2004年擔任4月擔任龍音杯國際琵琶比賽評審。同年11月擔任中國音樂金鐘獎評審。

李景俠2001年獲得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獎。2005年《中國琵琶演奏藝術》獲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評獎活動著作類二等獎。《天職——王范地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研究》獲論文類三等獎。2005年獲得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