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F.

李斯特,F.

李斯特,F是德國國民經濟學的創始人,歷史派創始人,給德國的經濟提供很多理論知識。

李斯特,F.

正文

德國國民經濟學的創始人,歷史學派的先驅,德國保護關稅政策的首倡者。出身於羅伊特林根一個製革匠家庭。1817年曾任蒂賓根大學行政學教授,曾被選為符騰堡議會議員。他主張自由主義的政治改革,屢遭封建勢力迫害。1825年被迫亡命美國,1827年發表了《美國政治經濟學大綱》。1832年作為美國政府駐萊比錫領事返回德國,參加了1834年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活動。1837年遷居巴黎。應法國倫理學和政治學院的徵文,寫了《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1837)。1840年重返德國,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1842年發表《農業制度、小農經濟和國外移民》。晚年倡議英德同盟,寫了《德國人的政治經濟的民族統一》(1846)。1846年在去奧地利、匈牙利的旅行途中,因貧病交迫而自殺。
李斯特強調政治經濟學必須為本國國民經濟的形成提供理論武器。他認為創造財富的力遠比財富本身更加重要。他從國民生產力理論的觀點出發,批判A.斯密的經濟學是世界主義經濟學,而不是國民經濟學,是“交換價值”經濟學,而不是生產力經濟學。他認為創造財富的諸生產力,必須要有國家規模的分工和諸生產力的協作與結合,只有在國民經濟整體中農、工、商相互協調、均衡的場合,才能使一個不發達的國家有保障地達到“正常的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態”。他指責斯密只強調體力勞動而不承認精神勞動也是生產性勞動。
李斯特對斯密理論的批判,很明顯是從“祖國的利益”和“祖國的現狀”出發的政策要求。他不理解斯密區分“生產的勞動”和“有用的勞動”的重要性,他對斯密的“交換價值”概念也不理解。因為李斯特不懂得區分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和形成價值的勞動,不懂得商品生產中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內在聯繫,所以也就不能理解他自己的國民生產力理論只不過是通往“交換價值”理論的一個階梯和過程。
李斯特為了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強調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一個發生髮展的歷史過程。他從生產力理論出發,提出了經濟發展階段論。他認為,經濟發展的階段為:①原始未開化狀態;②畜牧狀態;③農業狀態;④農工業狀態;⑤農、工、商業狀態。他認為19世紀40年代只有英國是處於第五狀態,而普魯士德國則處於第四狀態,必須向“正常國民經濟秩序”的第五狀態發展。李斯特的歷史主義的方法,成為德國歷史學派的方法論。這種歷史的方法是“歷史·理論·政策”統一體系下的歷史方法,是歷史的實用主義。
參考書目  G.法比翁克著,吳薇芳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商務印書館北京,1983。(G.Fabiunke, Friedrich List,Akademie-Verlag,Berlin,1961.)

配圖

李斯特,F.李斯特,F.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