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西

振西是烏魯木齊縣托里鄉衛生院院長,自上世紀70年代當上鄉村醫生,他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牧民來請,背上出診箱就走,走遍了托里鄉的戈壁灘、山彎彎,一走就是30多年。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李振西是烏魯木齊縣托里鄉衛生院院長,自上世紀70年代當上鄉村醫生,他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牧民來請,背上出診箱就走,走遍了托里鄉的戈壁灘、山彎彎,一走就是30多年。

人物榮譽

讓李振西引以為豪的是,30多年來,他救了鄉里不少人的命;3000多農牧民從老到少,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在他心裡都有本“賬”;他的名聲傳遍周邊鄉村,哈薩克牧民親切地稱他“康巴斯”醫生。

“康巴斯”醫生

“康巴斯”漢語意即高血壓。托里鄉80%以上的居民是哈薩克族。受飲食習慣影響,哈薩克族牧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情況較多,高血壓尤其高發。

出身中醫世家的李振西,回響支邊號召,國中畢業後從甘肅天水來到天山腳下。剛當上鄉村醫生時,有一回,眼睜睜看著高血壓病情發作的牧民得不到及時救治,短短几分鐘就失去了生命。

還有一回,他巡診經過一戶牧民氈房時看見,因中風半身癱瘓的老大媽,正用一隻手拉住拴在炕頭上的繩子,艱難地從炕上起身。

李振西說,看到牧民們如此遭受病痛折磨,心裡十分難受。

從小讀《傷寒論》長大的李振西想到了“中西醫結合”,他一邊買來醫書自學,鑽研牧區常見病、高發病的中西醫醫術,一邊嘗試配製對症的中草藥藥劑,為保險起見,配出的中藥先在家裡的狗和自己身上做實驗。

庫白拉大媽突發腦溢血,右側上下肢運動功能喪失,抬手梳頭都做不了。李振西看了後,根據老人的年齡、體質和病情,配製了中草藥。又不放心讓別人煎藥,每天步行數十里路,親自給老人煎湯服藥。堅持治療數十天后,大媽右半身運動功能恢復。

47歲的古麗海霞因高血壓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出現視力模糊,嘔吐和劇烈的後腦疼痛,病情嚴重。連夜趕到的李振西通過中西醫結合,一邊控制住病情,一邊用中藥精心治療,一周后症狀逐漸消失。

漸漸地,李振西“康巴斯”醫生的名聲越來越響。大家說李醫生看病效果好花費少,連周邊鄉鎮的患者也慕名前來。

烏魯木齊縣衛生局黨委書記馮樹堂注意到,有幾次正在烏魯木齊開會,李振西被幾十公里外趕來的牧民叫回去出診,“可見患者對李振西的信任”。

我是“押金”“活病歷”

年近六旬的李振西背微駝,因為太瘦,鼻樑上的黑邊眼鏡和身上的白大褂都顯得過於寬大。

可能剛戒菸不習慣,說話時,他不時地用手在嘴邊划過:“我過去抽菸可凶呢,最輕的時候體重只有50公斤,沒辦法,到牧民氈房出診,一抬步就要走幾十里,一路上沒人說話,就抽菸解悶。飯也總是吃不到點上,慢慢地落下了胃病。”

李振西出診的交通工具這些年在發生變化。過去是隨牧民步行或騎馬,後來有了一輛腳踏車,再後來牧民給他打電話,他搭人家的車出診。

出診中,他坐的車曾壞在無人戈壁,曾跌進過雪坑。最驚險的一次,1987年12月,鄉里鬧起流行性腦膜炎,他騎著腳踏車冒雪為全鄉4個村的上百名兒童上門打預防針。打完最後一針出來,天已經黑了,他推著車艱難地走在漫天飛雪的戈壁灘上,走著走著迷路了,手已凍得失去知覺,力氣越來越弱。這時候他有可能遇到狼,掉進雪坑,或者永遠走不出去。

“當時我想這次完了。”李振西說,結果是遠處一絲微弱的汽車燈光救了他的命。

走在鄉間,牧民們見到李振西會跑來用雙手握住他的手,而他會夾雜著漢語和哈薩克語問候他們。“每個人都認識你嗎?”記者問,“每個人都認得我。”李振西頗有些自得地回答。

他說,就連幾歲的小娃娃都認得他,只要到農牧民家,一見他,有的娃娃怕打針,早偷偷溜出門跑了,最後,還得孩子爸爸騎馬去把他們找回來。

李振西愛學習,並不滿足在實踐中獲得知識。他在北京鄉村醫生進修學校學習了3年,後又在新疆結核病研究所、烏魯木齊市衛生局培訓中心進修多年。業餘時間,他又買回大量的中西醫醫學書籍,自學鑽研。

他成了民眾眼中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兼通的“全科醫生”,也是“和時間賽跑的救命醫生”。有一年,托里鄉國小49名師生進山野營,誤食了毒蘑菇出現集體食物中毒,這時候找人找車送到大醫院,恐怕來不及。李振西得知後趕緊組織人進山,把中毒的師生一個個就近接到鄉衛生院緊急搶救,3小時後師生中毒症狀緩解,56小時後全部健康出院。

在民眾送給李振西的錦旗中,有一面落款是“阿比寶全家”。2007年的一天,年輕力壯的阿比寶剛剛宰完一隻羊,突然倒下。等人們急急忙忙把他送到鄉衛生院,李振西發現已經摸不到頸動脈,心臟也停止了跳動,他診斷是心肌梗塞,迅速組織搶救。在醫護人員努力下,幾分鐘後,阿比寶恢復了心跳。

一旦要離開鄉里去大醫院看病、住院,牧民們都會請李振西陪同,而李振西也是隨叫隨到。牧民們交不起住院押金,或者說不清病情,他就出面作擔保或者向醫生介紹病人的病史和病情。“這時候,我的作用就像押金和活病歷。”李振西風趣地說。

生命如花

李振西告訴記者,現在的條件不知要比過去好多少倍。過去鄉衛生院留不住人,曾有近10年時間是他一人獨守。現在建起了門診樓、鍋爐房,鄉村醫生待遇也提高了,這兩年先後有2個大學生留下來,農牧民就醫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基本上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

在托里鄉衛生院,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候診室、注射室里供病人坐的藍色鐵長椅上,都鋪有可拆洗的坐墊。醫護人員說,這是李院長認為冰涼的鐵椅子對病人不好特意定做的。

牧民們為了表達感謝之情,曾牽來羊要送給他,遭到他的拒絕。不過,對牧民自家釀製的馬奶、優酪乳疙瘩他會欣然收下。每日離不開奶茶,每天要見到病人,成了李振西一天中最惦記的兩件事。

李振西酷愛種花。剛參加工作時,村衛生室是一間黑糊糊的小房子,周圍什麼植物都沒有,屋後拴著一頭驢,每天聽著戈壁灘上颳起的風吼聲和驢子的嘶鳴聲,他擔心自己在這裡待不下去,就開始種些花草改善環境,沒想到成了他一生的愛好。

他最愛月季花,“花期長,香噴噴的,能從5月一直開到11月。一到冬季,剪掉花枝,連根帶泥用繩子紮緊,放進貯菜的地窖,再蓋上厚厚一層雪,來年春天種上,又能開滿一個花期。”

花開花落,李振西紮根托里鄉為牧民看病已有34個年頭。這期間,父母病逝沒見上最後一面,妻子患精神分裂症多年久治不愈,女兒下崗,兒子找不上工作,他默默承受著經歷的這一切。李振西說,退休後要好好彌補這么多年來沒好好顧家的虧欠。說完,他突然埋下頭,長時間沉默後是一聲輕嘆。

馮樹堂告訴記者,縣衛生局考慮到李振西這么多年來“吃苦多貢獻大”,幾次提出調他到條件更好的地方去,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這裡需要他,他也不想離開。”

多年來,李振西先後獲得“自治區級優秀共產黨員”“自治區民族團結模範先進個人”“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