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8年,李愛珍畢業於復旦大學,之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先後擔任半導體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1982年,創建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導體微結構材料和器件實驗室。
1983年-1996年,先後創建了固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氣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
1995年,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所長領導下,建立了世界銀行貸款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2000年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1988年,擔任國家863計畫新材料領域電子、光子材料專題負責人(-2000年)。
1980年8月-1982年10月,1987年4月-1988年2月,1993年10月-1994年2月先後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EE系)和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ECE)半導體研究室任訪問學者,訪問教授。
1989年,通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90年,以來先後任分子束外延國際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程式委員會主席、程式委員會委員;中紅外光電材料與器件國際會議主席。
1993年,參與創建中國科學院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6年12月-1997年4月,1999年9月-1999年10月,在德國Paul-Drude固體電子學研究所任馬普學會客座教授。
2004年,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工程科學獎。
2007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58年李愛珍畢業後首先從事稀土金屬、稀有金屬化學冶金研究;1963年轉向半導體領域從事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器件與套用研究:1963年-1967年從事高純高遷移率半導體銻化銦單晶生長及其物性和光電器件套用研究;1966年開始研究化合物半導體外延薄膜材料、器件與套用研究,其中:1966年-1979年從事液相外延,氣相外延生長技術、薄膜材料結構設計,製備與材料特性表征及微波器件和發光二極體套用研究和成果推廣包括在12.4和18千兆赫取樣儀器的砷化鎵共平面管套用;光電耦合器件中高效率砷化鎵紅外光源材料及推廣套用,下廠建生產線,1978年-1984年產值達736萬元。1980年至2016年,從事基於分子束外延納米異質結構科學和技術及其在毫米波、亞毫米波高速電子器件中套用以及在近紅外至中紅外波段探測器、雷射器光電器件套用的研究。綜言之,自1964年至2016年從事半導體信息功能材料及其在微波器件、毫米波高速電子器件和近紅外至中紅外光電器件套用研究。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獎16項。
•學術論著
李愛珍發表論文25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8項。
人才培養
李愛珍認為:做學問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學問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全國歸僑、僑眷優秀知識分子 | |
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 |
863計畫實施15周年先進個人 | |
上海市勞動模範 | |
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 | |
2003年 | 中國分子束外延全國學術會議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1992年-2012年 | 分子束外延國際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
2000年 | 程式委員會委員 |
2004-2008年 | ChoMBE獎國際評審 |
2005-2010年 | 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科學委員會委員 |
2010年 | MIOMD大會主席 |
人物評價
李愛珍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