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心

李平心,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原名循鉞,又名聖悅,筆名李鼎聲、邵翰齊等。

人物介紹

平心,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原名循鉞,又名聖悅,筆名李鼎聲、邵翰齊等。

1907年3月4日生於江西南昌。早年在南昌市千家後巷私塾、模範國小和心遠中學求學。

1925年8月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系統學習社會科學。

1927年1月,受中共黨組織的安排,肄業離校,赴浙江第六師範學校任教,並與曹亮一起編輯出版《世界月刊》,宣傳馬克思主義,討論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問題。同年2月,在當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政變後,於6月潛歸上海,繼續從事黨的地下活動。

1928年4月,因叛徒出賣,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半年後,始經保釋回南昌鄉下。

1930年5月重回上海,先後在中共地下黨上海市法蘭區區委和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簡稱“蘇準會”,時設於上海)任職。次年1月,“蘇準會”遭到反動當局嚴重破壞。此後,平心雖失去了與黨的組織聯繫,但仍憑著對國家和民族的一片摯情與堅強毅力,刻苦自勵,長期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從事學術研究和各項社會進步事業。抗戰時期,他積極投身上海“孤島”的抗日救亡宣傳。

1942年12月,不幸被日寇捕入獄中,受盡折磨,後經地下黨等各方人士營救,始得出獄。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撰文揭露蔣介石的內戰陰謀,為日益高漲的愛國民主運動奔走呼喊。新中國成立之初,他一度出任《文匯報》特約主筆。

1952年8月應聘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從此專事大學教學和科研工作。

1955年起,當選為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理事、全國政協委員和上海史學會副會長。“文革”動亂開始後,因公開反對“四人幫”一夥的極“左”路線,慘遭迫害,於1966年6月15日含冤而死。

著述、研究成果

一生著述豐富,有《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1930)、《中國近代史》(1933)、《生活全國總書目》(1935)、《社會科學研究法》(1936)、《國際問題研究法》(1937)、《各國革命史講義》(1939)、《社會哲學研究》(1939)、《中國現代史初編》(1940)、《論魯迅思想》(1941)等著譯二十多種,其餘散篇文章,多見於羅竹風主編的《平心文集》(三卷本,1985-1992)。

其中《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初編》等,開創了我國運用唯物史觀研治中國近現代史的先河。五十年代後有關中國古代史和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也多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在學術界具有相當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胡逢祥《李平心與中國近代史研究》(《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1期)、李新沖《求真與致用:李平心史學研究探析》(《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10年3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