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加工

棉花加工

棉花加工,又稱“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我國至遲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起源

木箱彈花車 木箱彈花車

彈花機起源於明代鼎盛種棉花時期,加工器具為彈花椎弓(吊弓),一直到中華民國初期才改用木製箱式彈花弓(彈花車),沿用到建國初期。

加工目的

使棉纖維重新排列,達到蓬鬆的效果,做成所需的產品,滿足生活的需求,也可以去除棉花中的雜質。

加工原理

將需要加工的原料(棉絮),均勻攤於餵棉簾上,原料由兩對工作羅拉送給刺輥,進棉羅拉(兩對相對旋轉且帶螺紋的粗軸輥),由於羅拉旋轉,棉層在給棉羅拉強有力的握持下,不斷餵入,棉層受到的握持力不斷減弱,當鋸齒對棉絮的鉤取和摩擦的作用力大於它所受的握持力時,棉絮中被梳理開的纖維就逐漸被刺輥帶走。刺輥與給棉羅拉間約有近千倍左右的拉伸,所以,棉絮被分離為單纖維狀態,棉纖維中粘附的雜質比重大,在刺輥的高速運轉作用下,產生較大的離心慣性力,當刺條滾筒離開給棉羅拉到排雜口這一段距離時,這些雜質就在離心慣性力作用下,沿著滾筒外圓的切線方向,不斷拋射出去。而棉纖維的比重較小,離心慣性力也小,又被鋸齒鉤住,隨著齒條滾筒進入接棉板,在氣流的作用下,經輸棉通道送到集棉塵籠表面,形成棉層,隨著塵籠轉動,經壓棉輥壓平,送入二道餵棉板,同前道原理相同,而混有灰塵和短纖維的空氣,穿過塵籠網孔,經風機風道,送入除塵裝置。出棉寬度在進行一定的調節,兩邊的拉桿向外拉,加長寬度,兩邊拉桿向里推,寬度縮窄。形成的棉層,送入卷棉輥筒,自行纏繞在木輥表面。

發展過程

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篾。吊弓的構造很簡單,彈花時全仗人手用彈花錘擊打弓弦,將棉纖維彈松,每人每日不過彈皮棉8斤。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雖然如今的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段預告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種魔術,讓孩子們驚訝不已。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在外行人的眼裡,彈棉花是個很有趣的事情,而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有一把專門的彈棉花的弓,根據個人的習慣可長可短,通過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我們所聽到的彈棉花的標誌性聲響就是由它們發出來的。這就是彈棉花最基本的工具,整理棉花都要靠這個“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