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62年,英國人類學家弗里曼在為中國社會學(包括人類學)發表的一篇悼詞式的文章中,悲哀地看到1949年以後中國內地的社會學之歸於消亡,“被冰藏”;在台灣,情況並不更好,儘管那裡有一些好的學者。他認為中國社會學真正的開始是在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說這個短命的孩子只有二十多歲就在新興民族國家裡夭折。
根據他的看法,在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已湧現出許多足以讓西方記住的學者,他們包括:吳文藻、陳達、費孝通、許琅光、李景漢、李安宅、林耀華、潘光旦、馮漢驥、楊慶壟和田汝康。根據弗里曼的說法,他們當中研究非漢人群體的,就純粹是人類學,不在該文的討論範圍。該文討論的是中國的社會學,即漢人社會研究。在這個領域,除開人口研究和法律研究,社區研究分天下的三分之一。
但是弗里曼對費孝通、林耀華和楊慶堃等人的社區研究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所提到的學者,他們關注的僅僅是他們省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陳波,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為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研究人員;2005年-2006年前往美國訪問,並在北卡大學東亞系、杜克大學人類學系授課。2007年-2008年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實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藏文明/文化的歷史人類學、宗教人類學、親屬制度研究、民族社會學和學術史等。
圖書目錄
總序
李安宅小傳著者贅識
前言
一 中國人類學被遺忘的聲音
二 中國人類學的“李安宅性”(Li An-cheness)
三 如何對待李安宅的遺產:廿餘年李安宅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第一章 一個身體,兩種想法
一 早年
二 求學與革命
三 燕大學記
四 禮儀與社會
第二章 祖尼小鎮的結構與象徵
一 文化接觸的故事
二 祖尼的記憶
三 祖尼人類學家李安宅
四 祖尼小鎮與白塔寨村
五 超越現代性的思想家
第三章 互惠人類學:人類學的一種可能
一 被遺忘的角落
二 思考的圖像(image)
三 三種心性的高曉民族志
四 高嶢作為後祖尼
第四章 壩上人類學的核心
一 一種扭轉
二 學系課程:對社會學與人類學關係的華西理解
三 華西邊疆研究所
四 石羊場社會研習站
五 “奇觀”:結構的演練與區域文化歷史
六 壩上人類學在四川的遺響
七 結論
第五章 象徵人類學與西藏民族志
一 個人學術傳統的蛻變與承遞
二 為藝術而藝術:象徵人類學思想的擴展
三 功能和意義
四 學術研究的語言學轉向:“意義”的意義
五 關於西藏的象徵民族志
六 結論
第六章 西藏民族志的范型研究
一 20世紀30年代:中國功能主義人類學的起源
二 20世紀40年代中國功能主義人類學的展布
三 20世紀50年代以後:馬克思主義功能主義的創生與實踐
四 銜接地方世界
五 復興中國功能主義西藏民族志及範式的可能性轉型
六 小結
第七章 “轉鋒”:李安宅進藏
一 從軍序曲
二 “盲點”
三 有關西藏知識的生產地:十八軍政策研究室
四 人類學家與一支軍隊的藏文化規訓
五 中國現代史的轉向
第八章 1957:中國現代史與人類學的命運
一 對話前史之一:李安宅與“紅色思想”之間
二 一種社會公共空間:“中共四川省委高幹哲學自修班”第四期
三 公共空間裡沒有私人空間
四 公共性對個人的伏擊
五 社會造就的公共性封筆與個人絮語的誕生
六 歷史造就的中國人類學心史
七 對中國人類學史的另一種理解
引用文獻
後記 中國思想史上的李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