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坨村

李坨村坐落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海寧路,人口為712人,主要以運輸業、建築業、餐飲業等為主,2006年村集體累計達3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000元。

基本信息

村莊概況

李坨村坐落於東營市河口區海寧路西側,河濱路南側西首屬城區結合部。
截止2006年底入住村民110戶,有總戶數266戶,人口為712人,常住人口為655人,空掛戶口57人。

歷史沿革

1935年利津縣李春棣在此建房占地,因地形似坨子,故名李家坨子。1958年建大隊時改為李坨村至今。隸屬惠民地區霑化縣四扣公社。
1964年大海潮侵入此地,李坨村附近一片汪洋,土地逐步減化減少,民眾生活窘迫,部分住戶遷返回原籍居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村支部帶領民眾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政策。1980年—1981年全面落實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村土地開始承包到戶,結束了“生產靠隊長指揮,社員憑工分吃飯”的歷史,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確立了農民自主經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農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民眾生活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不斷改觀。1974年協調油田職工醫院通上自來水,於1978年通電,1986年通上柏油路。1984年成立東營市,該村歸劃河口區四扣鄉李坨村。

村莊經濟 主導產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尤其是河口區成立以後,該村利用地處城區結合部優勢,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告別向貧瘠的土地要飯吃的傳統觀念,大力發展經濟,主要以運輸業、建築業、餐飲業等為主的經濟龍頭。

生產規模

該村從1984年大力發展運輸業,當時有大型拖拉機30餘部,解放車兩部,用於發展運輸業,成為當時李坨村主要經濟來源。當時該村有耕地660畝,以種植水稻為主,葦場200多畝。1992年成立河口區第三建築安裝公司和築路隊,大批剩餘勞動力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依託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建築業、服務業等支柱產業。

人均收入

農村經濟逐步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到2006年村集體累計達3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000元。

村民福利

於1988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人數240人,占全村人口33%,全村70歲以上老人39人,每年每個補貼100元。

基礎設施

通電:李坨村於1978年實現電燈照明,同年通上電話。
通自來水:李坨村於1972年從油田協調管線,由油田職工醫院接通自來水,從此,李坨村結束人挑車拉灣水的歷史。
通路:1986年村委投資48萬元,修造6米寬,2000米長的柏油馬路。
通閉路:1995年通閉路電視。
水庫: 1997年4月申請投資1168萬元,修造了占地3700畝的李坨水庫。
有資料顯示,解放後,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村都住上磚瓦房,並於2002年入住河凱小區別墅的達到110戶,戶戶有電視,戶戶有冰櫃,90%有洗衣機,100%安裝固定電話,100%的戶有手機,80%的戶有機車、電動車,有轎車20輛,小客車6輛,少數家庭購買電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