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5年7月至11月在深圳華森建築設計與顧問公司工作,任助理工程師。 1988年12月獲博士學位後留校工作,1991年聘為同濟大學副教授,1994年聘為同濟大學教授,1995年被評為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 1993年起任同濟大學建工系副主任,1995年起任建工系主任。
1993年-1994年獲英國Royal Fellowship資助,赴英國Nottingham大學訪問研究; 1998年獲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資助,於1999年至2000年間短期赴香港理工大學訪問研究; 2002年和2003年應邀分別赴香港大學和義大利Trento大學短期訪問研究; 2004年1月應邀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研究。
國際學術刊物《Progres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Steel Structures》,《Steel & Composite Structures》,《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編委;國內學術刊物《建築鋼結構進展》主編,《世界地震工程》副主編,《土木工程學報》、《建築結構學報》、《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環境與安全學報》、《建築科學與工程》、《振動、測試與診斷》、《鋼結構》、《建築施工》編委;中國鋼結構協會副會長、中國鋼結構協會防火與防腐分會理事長、上海市金屬結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結構抗火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民防協會副會長、中日建築結構技術交流委員會副會長;建設部、國家冶金工業局建築用鋼鋼結構專家組成員、建設部國家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審查專家組成員、建設部建築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鋼結構協會鋼結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建築鋼結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消防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高層建築結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高層建築抗震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結構可靠度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研究方向
多高層建築鋼結構分析與設計理論;鋼結構抗火計算與設計理論;工程結構振動與檢測理論。
主要貢獻
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國家攀登計畫、霍英東教育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教育部青年骨幹教師重點跟蹤培養計畫、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畫等資助的重要科研項目3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8部,主編或參編7部工程建設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
學術著作:(1) 沈祖炎、李國強、陳以一等編著(2005):《鋼結構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 李國強(2004):《多高層建築鋼結構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 李國強、李傑著(2002):《工程結構動力檢測理論與套用》.科學出版社
(4) 李國強、李傑、蘇小卒編著(2002):《建築結構抗震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 李國強、黃宏偉、鄭步全編著(1999第一版,2001年第二版):《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理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 李國強、沈祖炎著(1998):《鋼結構框架體系彈性及彈塑性分析與計算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7) 李國強、蔣首超、林桂祥著(1999):《鋼結構抗火計算與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8)李傑、李國強編著(1992):《地震工程學導論》.地震出版社
獲獎記錄
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其中,"鋼結構框架體系分析理論與計算機輔助設計"成果,獲2002年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建築鋼結構防火技術規程》及其編制原理"成果,獲2001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高層建築安全性動力檢測理論與套用”成果,獲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高層建築鋼-混凝土混合結構設計規程》及其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基礎"成果,獲200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高層建築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抗震設計理論及套用”成果,獲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991、1993、1995年連續三屆獲"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稱號;
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獲"上海市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
1997年獲"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
1997年獲“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0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畫;
2001年獲"上海市優秀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
2002年獲"全國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稱號;
2002年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對象;
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