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1909~  )

李喬(1909~)

正文

李喬(1909~)現代彝族作家。雲南省石屏縣人。少年時曾隨其父及叔父在錫都箇舊當礦工,後靠半工半讀得以學完國中課程。1930年,輾轉流浪到上海,接觸到“五四”文學革命後的新文學,大量閱讀了魯迅郭沫若茅盾蔣光慈等人的作品及古典、外國文學作品,並開始寫作。發表的第一篇作品為報告文學《錫是如何煉成的?》。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於1939年隨滇軍參加台兒莊戰鬥,寫了一系列反映抗日前線生活的通訊報導,如《征程》、《軍中回憶》等。1948年雲南解放前夕,從任教的中學參加滇桂黔邊區縱隊游擊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在雲南民族學院和雲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不久即轉雲南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創作,除早期深入雲南邊疆民族地區訪問後寫成的《扎猛回來了》外,大都以涼山彝族人民的歷史和現實生活鬥爭為題材。在涼山地區工作時,李喬親身經歷了轟轟烈烈的民主革命運動,目睹涼山彝族人民團結一致拔除他們的窮根苦根──奴隸制度。他的短篇小說集《掙斷鎖鏈的奴隸》(1958)和兒童文學集《寄自小涼山》(1958)、《小涼山漫步》(1959)、長篇小說《破曉的山野》(1982),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活。長篇小說《歡笑的金沙江》是李喬的代表作。小說共分三部:第一部《醒了的土地》(1956)、第二部《早來的春天》(1962)、第三部《呼嘯的山風》(1965)。小說反映了彝族地區解放初期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和鬥爭。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次以廣闊而獨特的民族生活畫面反映了我國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的生活和鬥爭,豐富了當代文學的題材內容。它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獨特個性和心理特徵的兄弟民族的人物形象,為中國當代文學人物畫廊增添了新的色彩。小說曾被譯成俄、英等多種外文。
李喬熟悉彝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徵,他善於運用樸實無華的筆調,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反映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樸實、自然、清新,構成他作品的藝術特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