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郭振清一生曾塑造過許多經典的銀幕形象,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莫過於電影《平原游擊隊》中的抗戰英雄李向陽。李向陽是一個神話,一個傳說。我冀中抗日根據地定縣(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的傳奇英雄李向陽下山之後,他的魅力是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的,一是他的神出鬼沒,二是他的口碑相傳。神出鬼沒,是他在影片開始時勇闖敵人封鎖線而體現出來的,只見他躍馬揚鞭,穿越敵人的層層包圍,從一開始就給人一個神奇無比的亮相。這一情節設定,其實我們在007之類的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大同小異的模式。在每一部007的影片中,總會在片頭設定一段驚險場面,突出007化險為夷的超凡能力。《平原游擊隊》作為一個類型片,從一開始就突出李向陽的神勇無敵,可以說在抗戰影片中是非常罕見的。很多抗戰影片喜歡在開頭部分表現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嚴峻,而像《平原游擊隊》這樣開宗明義地交待人物的潛力所在,其實正說明了《平原游擊隊》受到觀眾的喜愛,恰恰是因為英雄神話永遠有著強大的魅力 。人物理解
郭振清生長在天津一個貧寒的家庭里。生活的坎坷促他早熟。迫於生計,在他剛滿17歲時,就跨上了電車,當了一名售票員。在那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他飽受生活煎熬之苦,也從此開始認識了人生。當解放天津的炮聲響徹在海河上空時,他的生命翻開了新的一頁。1949年底,黨送他到華北職工幹部學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天津市總工會文工團當演員。他第一次參加演出的話劇是反映紡織工人生活的《提高一步》。第一次使他嘗到創作甜頭的演出是話劇《不是蟬》。1981年,郭振清告別工作了20多年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全家回到了哺育他成長的故鄉--天津市,擔任了天津廣播電視藝術團的導演。同年與印質明聯合導演了故事片《大虎》,以後又主演了故事片《荒娃》。人物延伸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郭振清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他的表演奔放而又細膩,質樸無華而又真實可信。看過《平原游擊隊》的觀眾,不會忘記那位手執雙槍、縱橫馳騁在敵人心臟里的游擊隊長李向陽。這個傳奇式的抗日英雄,以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行為軌跡,一度成了勇敢、機智的代名詞。至於口碑相傳,就是李向陽的名字已經對敵人發生了巨大的效力。到處傳揚的李向陽的名字,從影片一開始就撼動著敵人的心理防線與真實防線。李向陽在電影中成為一個品牌,具有了強大的威懾力量。以一個名字就能達到如此制敵效果,也是抗日游擊戰影片中比較少的一種設定。這種設定里,不可避免地帶有神話與誇大的成份,但卻是英雄傳奇的一種特別的塑造方法,正如《三國演義》中,一聲“常山趙子龍”具有威震敵膽的神奇效用一樣。從中,可以看出,李向陽為什麼經久不衰地成為人們念叨的一個英雄形象。
李向陽的表情是親和的,嘴角邊掛著永不言敗的微笑。這是演員郭振清賦予角色的一種外部特徵,也是構成李向陽魅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種樂觀主義的光芒,從李向陽身上散發出來,給人一種永遠的鼓舞力量。
人物原型
李向陽的生活原型1948年,郭興率領獨立營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野戰部隊,先後參加了平津戰役、太原戰役和呼和浩特大青山的剿匪鬥爭。
韓戰爆發,他擔任志願軍某團副團長兼參謀長,第一批奔赴朝鮮戰場。
他親自指揮過“輝縣孟莊”、“汲縣塔崗”、“林縣鹿嶺”及朝鮮“1089·6高地”等大小戰鬥100餘次,獲“抗日戰爭勳章”、“解放戰爭勳章”、抗美援朝“獨立自由勳章”各1枚。
結束後,他被選派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8年畢業後,任濟南軍區乾訓科長、軍訓科長、訓練部副部長、陸軍第五師副師長、師長;1982年後任北疆軍區司令員,1988年10月離休後定居洛陽。
抗日戰爭後期,新華社記者朱穆之隨武工隊採訪,寫出長篇通訊《蔣軍侵占區中人民的旗幟——記太行群英會郭興模範武工隊》;上世紀50年代,敵後武工隊的事跡成了小說《平原槍聲》的素材,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平原游擊隊》公映後,“李向陽”的名字很快蜚聲大江南北。
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1995年,作為電影《平原游擊隊》隊長李向陽的生活原型郭興,《鐵道游擊隊》大隊長劉洪的生活原型劉金山,《地雷戰》民兵隊長趙虎的生活原型于化虎,《蘆盪火種》阿慶嫂的生活原型李蘭丁,《小兵張嘎》的生活原型趙波和《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葛振林,在北京受到江澤民主席和中央軍委領導的親切接見。
1988年,郭興從北疆軍區司令員崗位上離休,回到了新疆軍區駐洛陽干休所安度晚年。10多年來,郭老先後到各地作傳統報告600餘場,聽眾達50多萬人次。在他的牽頭下,洛陽市還成立了由18位老同志組成的愛國主義報告團。“在有生之年能為黨為民多做點事,是我最大的幸福。”郭老最後深情地說道。
“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橫跨鴨綠江,旌旗揮動天山雪,飲馬黃河弓自張。”郭老寫的這首詩,是他戰鬥生涯的真實寫照 。
人物事跡
橫刀立馬,勇闖敵營1940年的一天夜裡,參加“百團大戰”的一支八路軍隊伍恰巧路過郭興的家鄉河南省輝縣,目睹過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罪行的郭興瞞著父母加入了八路軍隊伍,時年他才只有16歲。
讀過幾年書的他聰明機敏,很快得到軍隊領導的賞識,第二年他就被派回家鄉組建敵後武工隊,並出任武工隊的隊長。臨行前,軍隊領導派給他2個戰士、2支槍、3發子彈,並下達“作戰指標”:一年內要組建起一個連的兵力,並要消滅105個敵人,這其中除偽軍外要包括5名日軍。剛滿17歲的他對完成這個“指標”充滿了信心。
聰明的郭興利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在消滅日偽軍的同時逐漸武裝起自己的隊伍,他自己挑選了兩支從偽軍手中奪取的手槍別在腰上,
成了一位“雙槍隊長”,敵後武裝隊也慢慢由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40多人。由於害怕遭到襲擊,日軍往往是百餘人一起出城“掃蕩”,相對比較弱小的武工隊不敢貿然進攻。眼看一年的期限就要到了,消滅5個日軍的目標還遠沒有完成,郭興有些按捺不住了:“衝進城去,殺他幾個!”
此年12月份的一天中午,郭興化裝成日軍小隊長,騎上高頭大馬,和兩個隊員“威風凜凜”地來到日軍盤踞的一座縣城。當時,城門邊,有一個日軍帶著2名偽軍正在站崗,見“小隊長”騎著高頭大馬過來,忙不迭地敬了個軍禮。郭興拔出雙槍,不等那名日軍反應,“啪!啪!”兩聲,那名日軍的腦袋已開了花。站在旁邊的2名偽軍還沒搞清楚怎么回事,已被郭興的2名隊員擊斃。
郭興他們衝進城內,快馬加鞭向城內日軍總部衝去。時值日軍中午休息,一些日本兵在街上閒逛,他們多數都沒帶槍,只在腰裡別一把刺刀。郭興策馬快跑,手拿雙槍,和2名隊員一起,見日軍就打。
隨後郭興他們就向該城的後門跑去,也同樣是見著街上的日軍就開槍,打得他們死的死、傷的傷,短短20多分鐘,整個縣城內已被搞得人仰馬翻。等日軍反應過來時,郭興他們已跑出縣城,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從此,日軍一聽到武工隊就膽顫心驚,郭興的名字也在那片土地上流傳開來。
火燒敵糧,不讓敵人運走一粒糧食
“電影中的李向陽使雙槍,那是百發百中。我沒那么厲害,我也就是10發7中吧!這在當時已經被叫做‘神槍手’啦!李向陽畢竟是電影人物,但電影《平原游擊隊》中火燒敵人糧倉的故事倒是與我的經歷很相似。”
1943年夏天,日軍在太平洋戰事已出現了節節敗退的局面。為供給前方,河南的日軍在郭興敵後武工隊所在地區採取強取豪奪的方式,搜颳了10萬多斤糧食,準備運往太平洋戰場。這時,武工隊接到上級命令,“不能讓敵人運走一粒糧食”。
一日,郭興和3名隊員化裝成“日本鬼子”,趕著一輛裝滿雜草的馬車來到了日軍的糧倉前。
七八名光著膀子的日偽軍正在划拳喝酒,身著日本軍裝衝進來的郭興又用日語大喊一聲:“立正!”這些偽軍被眼前這“皇軍”的氣勢鎮住了,馬上站成了一排。郭興的隊員用手中的日本刺刀把這些偽軍趕到了一個房間,並鎖上了門。接著,郭興他們卸下馬車上的雜草、煤油和炸彈。一邊向日軍糧食上潑灑煤油,一邊將一個又一個炸彈埋進了糧食里。扔下點燃的火把後,郭興他們就立即撤離了現場。不一會兒,糧庫上空就冒起了滾滾濃煙,日軍的整個糧倉變成了一片火海。“轟!轟!轟!”糧倉內的炸彈不斷爆炸,日軍不敢靠近,只能眼睜睜看著軍糧被燒光。
神出鬼沒足智多謀
《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神出鬼沒、足智多謀,而現實中的“雙槍隊長”郭興也同樣是“詭計多端”。
1943年8月份,八路軍一二九師發動了一場戰役,重點打擊占領河南省林縣和輝縣北部的日偽軍。在戰鬥過程中,偽軍一部被我軍包圍,輝縣城內的一百多名偽軍得到命令後連夜趕去增援。身為輝縣抗日民主政府公安隊隊長的郭興則受命牽制這股偽軍的行動,打破他們的增援計畫。
是夜月黑星稀,郭興帶著6名隊員悄悄埋伏到增援敵人必經之路一側的玉米地里,不遠處則是一個日軍的炮樓。按說郭興他們所處的位置並不好,一旦開戰,他們可能兩面受敵,但為了牽制增援的敵人,郭興別無選擇。他們剛埋伏好,不遠處已傳來雜亂的腳步聲。一名隊員靠近郭興低聲說道:“他們人太多了!要是咱們的大部隊在這裡就好了。”“大部隊?”郭興若有所思地低聲說,“對,我們有大部隊!”郭興回頭看了看不遠處日軍的炮樓,迅速制定作戰計畫:“等他們全部走過去後,咱們分兩個方向打。你們4個人向炮樓的日軍射擊;我們3個人向路上的偽軍開槍。咱們做媒人,給他們接個頭。”
幾分鐘後,待最後一排偽軍走過去,郭興壓低聲音喊道:“打!”7個人分別向兩個方向的敵人開火,突如其來的槍聲一下讓路上的偽軍連滾帶爬躲進玉米地。炮樓上突然又槍聲大作,玉米地里的偽軍驚慌地叫道:“八路!八路!炮樓裡頭有八路!”他們被迫還擊起來。看到敵人雙方接上了火,隊員們緊隨郭興悄悄撤離了。但敵軍雙方卻一直打到天亮才停下來。等槍聲停下來時,被圍困的偽軍已被八路軍全部消滅。
在這之後,郭興帶領的武工隊越戰越勇,就像電影裡那樣,好戲連台。比方說,在飛馳的火車上抓鬼子、深入敵巢抓“舌頭”、夜炸洋橋、火燒城隍廟、西王莊截糧、智擒漢奸“賈大頭”、攻打高家莊等許多漂亮戰鬥,都是武工隊的傑作。這使武工隊的名聲越來越大。當時民眾中流傳著“郭興武工隊,偽軍見了求饒,鬼子見了害怕”、“郭興今夜要誰的命,等不到五更天”等許多誇獎武工隊的順口溜。
抗日戰爭勝利後,郭興又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最後駐守新疆;1988年,郭興從北疆軍區司令員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後,回到了昔日打“鬼子”的戰場——自己的家鄉河南洛陽。
平原游擊隊
1943年秋,我冀中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遭到日寇的“掃蕩”,游擊隊長李向陽奉命率隊深入敵人後方的縣城,以牽制敵人松井部隊力量,使他不能進山增援;同時,還要保住存在李莊的公糧。地主楊老宗向日寇中隊長松井告密,松井立即帶兵前往李莊搜尋。李向陽及時將游擊隊和民眾帶入地道,在地道里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松井下令挖掘地道,為了將松井引出李莊,李向陽派人焚燒了李莊附近敵人的炮樓,但狡猾的松井沒有上當,敵人沒有撤出李莊,在楊老宗的指引下,松井發現了一個地道口。為了吸引敵人注意力,李向陽等人進城炸毀了敵人的軍火列車。誰知,松井帶領部隊剛離開李莊,又返了回來。他們把老百姓趕出地道,威逼民眾們交出公糧,並殺害了老勤爺和小寶子。為了救鄉親們,李向陽組織隊伍攻打縣城,迫使松井從李莊撤回縣城守衛。後來李向陽第三次進城,打死漢奸楊老宗,燒了敵人的糧食。
松井又來李莊危害百姓,游擊隊早已設下埋伏,松井部隊被游擊隊全部消滅。
本片描寫抗戰時期游擊戰士在反“掃蕩”鬥爭中與日寇進行頑強鬥爭的光輝業跡,著力塑造了具有傳奇色彩的游擊隊長李向陽這個英雄形象,他質樸自然,粗獷豪放,感情真摯,有勇有謀,體現了人們對英雄及其超凡業跡的嚮往。影片構置了緊張、驚險、扣人心弦的情節,敵我鬥爭形勢跌宕起伏,懸念叢生;結構安排也疏密有致,張弛得當,驚險而不荒誕,有較強的可觀賞性。本片的兩位導演原來都在同一個文工團工作,都經歷過冀中敵後游擊戰爭,因而對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的理解比較接近。這是兩位當時初出茅廬的青年電影工作者的合作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該片曾獲1956年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