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奎

李占奎

科技精英大多受教於國內外的知名院校、師從名家,具有很好的教育環境,獲得較高學歷。然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資深專家,國防科技系統勞動模範,長征二號丙系列運載火箭第三任總設計師李占奎卻沒有這樣的條件。他笑稱,自己小的時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放豬娃。

基本信息

志高不在家富

1935年冬,李占奎出生在遼寧丹東的一個小山村,祖輩務農,家境貧窮。可這家人人窮志不短,李占奎的父母暗下決心,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為積攢學費,全家人起早貪黑辛勤勞作,連幼小的李占奎也跟著媽媽去薅草,跟著哥哥去放豬。他8歲那年,終於如願以償,走進了學堂(其實就是一位老先生和半間草房)。可是,那根修了又修的放豬鞭子卻始終沒離開過小占奎,他每天必須用半天時間去放豬。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國小畢業。

1949年,新中國誕生了,李占奎家也和全國農民一樣,有了自己的土地。家境得到了改善,李占奎也升入中學。共產黨的恩情,激勵著他學好本領,報效祖國。在學校里他如魚得水,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1953年,他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父母的嚴教、環境的薰陶、勞動的錘鍊,造就了李占奎忠誠老實、肯於吃苦、勤奮好學、要強上進的品格和立志報國的決心。這一點使他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就嶄露頭角,深受同事的好評和領導的器重。1952年,國家成立航校,李占奎被破例保送入校。

1958年,李占奎被選拔到剛剛組建的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前身),和一大批立志於國防建設的優秀青年一起,踏上了振興科技、壯大國威、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

成才不在名校

航天技術是一門尖端技術,要啃這塊硬骨頭,對於只有中專學歷的李占奎來說談何容易。然而,李占奎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把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作為動力,憑著他那股不服輸的韌勁和驚人的毅力,進步很快。20世紀60年代在仿製“1059”飛彈的實踐中,他和他的戰友們堅持螞蟻啃骨頭的作風,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地深入鑽研“1059”的技術,一步一步地進行專業分工消化,反覆校對、補充完善圖紙資料。蘇聯提供的圖紙資料不全,尤其是地面設備和整機所屬的二次協作件的資料短缺很多,這對一個完整的型號系統,是絕對不可以的。為此,他們通過測試樣機,繪製成結構圖和原理圖,並進行重新設計計算,在工人師傅的密切配合下,設計出了各項合格的產品。

1960年11月5日凌晨,當我國仿製的第一枚凝聚著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精神和頑強意志的“1059”發射成功的時候,李占奎和他的戰友們流出了喜悅的眼淚。3個月後,李占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至此,李占奎一發不可收,在航天知識的海洋中越游越快、越潛越深。少年時代就酷愛讀書的李占奎,把學習知識作為最大的滿足,他如饑似渴地涉獵與航天技術有關的各類書籍,從中汲取營養;他參加了大學的函授,專攻航天技術教材和世界頂級的航天學術專著,掌握了尖端技術理論;在工作實踐中,他孜孜不倦地向其他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請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圖書館、實驗室、總裝車間、發射場都是他學習的課堂。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占奎厚積薄發,他的設計思維和創新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嶄露頭角,令人刮目相看,令同行心悅誠服。他也從設計員升任為組長、副主任、主任、副總設計師。1993年,李占奎擔任了長征二號丙火箭總設計師,他在運載火箭總體設計方面積累的高深學識和豐富經驗,為後來開創性的研製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回顧幾十年來成長的歷程,他深有體會地說,成才之路不僅僅只有一條,只要勤於學習、勤於實踐、勤於探索,條條道路都能通向知識的殿堂。

創新誕生奇蹟

2003年12月30日,長征二號丙SM火箭成功發射探測一號衛星,為2003年度的中國航天事業畫上了一個非常圓滿的句號。至此,長征二號丙系列火箭創下了第22次成功記錄,在“金牌火箭”的輝煌史上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刻,長征二號丙火箭總設計師李占奎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長征二號丙系列火箭是中國火箭的標誌性品牌,享有“金牌火箭”的美譽。如何確保該系列火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李占奎總師和他的戰友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他們的回答很簡單,那就是不斷創新,取得自主智慧財產權。經過縝密分析,以李占奎總師為首的設計師系統決定研製一個全新的火箭上面級。

發射探測一號衛星的長征二號丙SM火箭上面級需要一個大推力小偏差的固體發動機,重量約3噸。從控制方案上來說,這種結構非常複雜,在上面級上加一個大重量的發動機雖然也是可行的,但是隨著自身重量的增加,運載能力也將會大大降低。針對這種情況,他帶領研製隊伍刻苦攻關,與專家們反覆論證,認為可以在控制系統等方面做出改進,把以往上面級所採用的三軸穩定的方案改進為自旋穩定加三軸穩定的姿態控制方案。針對自旋穩定的特點,完成了大角速率長壽命慣組、大推力小偏差固體發動機等重要技術的研製,獲得了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提高了研製隊伍的整體實力,為長征二號丙火箭研製了一個全新的上面級,確保了此次發射成功。

長征二號丙火箭首次發射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生產的銥星時,要求非常高,兩顆一樣大小的衛星要發射到同一條軌道不同的距離上進行分離。這就需要在長征二號丙火箭的基礎上安裝一個新設計的具有多星分配功能的智慧型分配器。但是,選擇依次分離還是同時分離,哪種分離方式的可靠性更好,安全係數更高?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李占奎帶領大家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計算分析和研究驗證這兩種方案的可行性,同時綜合了力學環境、物理環境、載荷強度等多方面因素,經過艱苦的攻關,並徵得有關專業技術人員的意見,最終確定了“旋轉同時分離”的方案。

1997年12月8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二號丙改火箭成功地將兩顆銥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正式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那是長征二號丙改進型火箭的首次發射,那次成功的發射證明了旋轉同時分離的方案是正確可行的。

火箭技術在不斷創新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的技術,兩者完美的結合才能造出可靠的火箭。作為火箭總設計師,“選擇”是一個經常要面對的問題。大到火箭的總體結構、各分系統,小到每一個小部件、小細節的設計、研製都會有幾種方案。李占奎總師和他的同事們需要對這些方案一一進行分析比較,取優舍劣。為不斷創新適應各種功能需求的上面級,他開動腦筋,大膽改進研製程式。傳統研製火箭的程式是:先進行技術途徑分析、調研,然後進行總體方案論證,還要進行生產、工裝、元器件、材料、工藝水平、試驗條件的論證,總體還要考慮分系統、單機。若按部就班,到初樣研製結束,需3~4年的時間。他和技術人員一起,根據幾十年的體會,反覆研究論證,最後認為:充分利用成熟技術不僅能大大提高可靠性,還可以縮短研製周期。例如:姿控發動機的噴管就採用了成熟的技術,計算機容量加大,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所有的上面級產品100%進行了高效應力篩選;初樣產品進行了可靠性增長試驗,其中有些試驗是強制推行的,所有的試驗都務求一次成功。這樣不但確保了質量,而且節省了研製時間,保證了研製進度。

就這樣,李占奎帶領他的研製隊伍在自主創新的路上,想出一個個點子,謀劃一個個方案,攻克一道道難題,使長征二號丙火箭不斷得到改進,運載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是我國目前進入國際市場,用於低軌道發射任務的主要火箭。

嚴謹鑄就成功

一種型號火箭的研製生產,從預研、試驗到發射,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其間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就需要運載火箭在設計上必須達到高可靠、高安全、高質量。李占奎總師常常說:“安全可靠是最為重要的,一枚火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確保萬無一失。”在擔任“金牌火箭”長征二號丙火箭系列的總設計師期間,他特別重視火箭的可靠性問題。從一個型號的方案論證、方案設計、初樣試驗到飛行試驗,他都要全程參與討論驗證,找問題、想辦法,嚴肅對待、嚴格把關,力求萬無一失。每次發射前,他都要親自爬上幾十米高的發射塔,仔細檢查,從不放過任何細節。確保首發成功,這是李總的一貫作風。長征二號丙系列火箭至今保持的不敗記錄,不能不說與李占奎總師的這種“可靠性第一”的設計理念和“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有著密切的關係。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火箭研製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火箭發射更是如此。每次臨射前,沒有對自己主持設計的火箭性能具有絕對的自信,沒有對火箭安裝測試的每一個細節具有絕對的把握,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大將風度,就不可能做到頭腦清醒、沉著應對。有一次,發射程式已經進入倒計時,測試數據顯示出現異常,在場人員十分緊張,並做好了關機準備,李占奎卻安定自若,清晰地判定是測量干擾問題,並果斷下達可以正常發射的指令,結果一舉成功。這樣的例子,每位和他一起參加過試驗的同事都可以如數家珍。

截止到2006年9月,長征二號丙火箭連續成功發射28次,將國內外的36顆各類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中國火箭發射史的最佳記錄,鑄造了金牌火箭的輝煌成就。

心心相印的奉獻

特別能奉獻——這是黨和人民對航天戰士的最高褒獎。李占奎用幾十年的奮鬥歷程對“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做了最好的詮釋。

李占奎的妻子原來在東北工作,夫妻分居兩地。李占奎一個人在北京過著“單身漢”的生活。正是如此,也為他的學習創造了條件,每天他的生活軌跡就是三點一線:工作間、食堂、宿舍,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和學習,即使是妻子來京探親,李占奎也很少陪伴。妻子說,他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學習上。50年來,他幾乎是經常加班,休假也很少。

1992年底,在發射完澳星B2後,為爭取銥星契約,時任“長二捆”火箭副總設計師的李占奎遠赴美國,並在異國他鄉度過了春節。李占奎此行的任務是負責技術方案的談判。在閱讀了厚厚的投標資料後,他感到要完成任務,還需要艱苦的努力。我方的任務不是簡單地研製一個分配器,我們還要做進一步的總體和系統設計。在談判中,當美方問及3年多的時間能否完成任務時,他從技術工作的角度堅定表示能夠如期完成。經過領導和同志們的艱苦努力,談判取得成功。在拿到契約回國之後,李占奎和他的工作夥伴們立即開始了研製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火箭的研製上,連十分喜愛的籃球、排球、游泳都漸漸生疏了。在他的腦子裡,幾乎全是跟火箭有關的事。

1993年秋天,一個星期六的深夜,李占奎正在思考下星期一的技術分析會方案,突然一陣眩暈,倒在床前。醫生檢查後確定是心肌缺血,被送進了重症監護室。星期日下午,住院不到一天的李總執意要求出院,在醫生的一再追問下,他才說星期一的會議需要他到場確定方案。面對醫生無奈的責怪,他抱歉地說:“您如果不讓我參加會議,我的病會更重。”就這樣,他自己簽字出了院,星期一上午他準時來到會場……

20世紀70年代初,因當時國家政策原因,李占奎和在原籍教書的妻子當時兩人1個月工資加起來還不足100元。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還要照顧雙方父母,非常困難。李占奎每個月的工資除寄給妻子和父母,自己只剩下不足20元,十分拮据。李占奎的妻子是一位非常善解人意的女人,她了解自己的丈夫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於是,她節衣縮食、精打細算,節省下了一些錢。這年寒假,妻子帶孩子來北京探親。星期天,妻子想去逛王府井,李占奎也打算給妻子買一件過年的新衣,但是他手中沒有錢。就在他十分愧疚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妻子把他拉進了新華書店,硬是為他買了一百多元的新書。看著懷裡抱著的新書,李占奎這個硬漢子流淚了。從此以後,李占奎更加廢寢忘食地刻苦讀書,他非常了解妻子的心。他下定決心,將來有錢一定為愛妻買一件像樣的大衣。

1976年,李占奎的妻子調到了北京,一家人終於團圓。妻子的到來,使李占奎如虎添翼,他再也不用為自己的衣食操心,不用為思念親人分心,可以一門心思用在學習上和火箭技術的研究上。妻子對他更是百般呵護,她默默地承擔著照顧雙方父母、教育子女和家裡的一切事情,儘量讓李占奎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學習和工作上。提起這些往事,李占奎不無愧疚地說:“我在事業上取得的一些成就,實實在在有我老伴的一半功勞,回憶起老伴這半輩子為我的付出,我真不知該怎樣報答。”是呀,和老伴共同生活幾十年,他沒有為家庭生活操過心,沒有為孩子教育操過心。現在事業有成,怎能不感激這位結髮妻子。

其實,李占奎也是個很重視家庭親情的人,雖然大半輩子忙碌在學習工作中,但是只要有一點閒暇,他就會把自己“交給”家人,同他們在一起。只要在家,他都主動承擔部分家務。他特別喜愛自己的孫輩,每次出差都會隨身帶著他們的照片。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拿出來看一看,一看到這些照片,什麼煩惱就全都忘掉了。

每次發射成功,他都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妻子,讓她及家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妻子的理解與支持,家庭的溫馨與美滿是李占奎在航天征途上的加油站。在他累了、倦了、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妻子給了他安慰、鼓勵和支持,使他產生不斷前進的動力和勇氣。

榮譽歸功集體

李占奎為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貢獻,黨和政府授予的軍功章記錄了他的奮鬥足跡。他先後榮立一等功、三等功,榮獲某型號國家特等獎、某型號突出貢獻二等獎、航天獎、長征獎,並被授予國防科技系統勞動模範。長征二號丙火箭改進設計獲國家進步一等獎。

榮譽,是對李占奎幾十年從事航天事業的褒獎,是對他多年工作的肯定。但是有誰對他提起他這些榮譽,他都十分謙虛地說,火箭的設計是多么大的一項系統工程啊,它需要的是全體人員的通力合作和無私奉獻,歸根到底應該歸功於航天系統這個堅強的大集體。

牽黃擎蒼龍,神箭鑄英雄。現如今,李老已兩鬢如霜,退居二線,但他仍堅守在顧問崗位上,為型號創新立項而奔忙。讓他非常欣慰的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他為主倡導設計的某新型號已經立項,並取得首試成功。

□ 李占奎用忠誠的信念、不懈的努力、無私的奉獻將自己與自己鍾愛的火箭融合在一起、凝聚在一起,踐行了“火箭為我所愛,我為火箭而生”的豪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